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眉縣基督教是清順治年間,意大利傳教士來眉傳過教。道光二十二年(1842),清政府以條約形式承諾了外國人在中國有傳教權,爾後由沿海向內地發展,他們為了向內地傳教方便,即成立了「內地會」。本縣基督(福音)教,又稱耶酥教,屬內地會的一部分,最早傳入眉地是清同治十年(1871),當時西安內地會派杜、蒲兩名外國傳教士來縣城住在東門外一家客店裡,隨同的有管賬先生、馬夫(均系中國人),馬馱着《勸世良言》木刻板,隨時印刷發送,淺說善勸,流動不定。時東關村樊德明、何纂真夫婦以賣饃為生,常與店房客人打交道,二人聽其教義入耳,進而誠心信服,便被接納為教徒,相綹有建法寺黎明輝、東場李大偉之祖母入教。

目錄

發展歷史

清光緒八年(1882)上海內地會的差會,派英國人米道榮來眉,買地皮、置教產。並聘龔先生(甘肅人)、陳逢時(本縣王家莊人)先後任傳道員。發展教徒,信教人數突增至數百人,大多是北崖下(今北興村)賈、呂、梁、羅等姓和東關村樊、李二姓以及王家莊陳姓。王長官寨的侯、周、鄭、張姓也相繼入教。光緒三十三年(1907),全縣有東關一所教堂,教徒僅60餘人。宣統三年(1911)前後,辛亥革命的風浪嚇得米道榮夫婦離眉回上海。教會機構、人事、財務等全由教徒自理,在教會董事會下設教務、財務、教育三股,分別由教民民主推選樊生玉、賈廷琪、賈廷章、賈自新負責。每年召開一次有各股長和支會執事參加的年會。商討教會全年工作,總結過去,計劃未來。民國13年(1924),上海內地會派一外國差會負責人唐進賢來眉,提出要把眉縣教劃歸興平教區管理,教會負責人樊玉生、賈廷琪就地向唐提出抗議,義正詞嚴的回絕了併入興平的設想,迫使上海內地會無條件同意眉縣教會倡導的自立行動。從此,本縣基督教再不受外國傳教士及西方牧師的擺布,教徒民主選舉了樊生玉、賈廷琪兩名長老和賈廷翰、賈廷章、杜元來、謝天寶、賈廷璽、伏從真(女)、張循真(女)等12名執事。自辦教會,自理教務。

民國18年(1929),關中大旱,大飢之年人民赤貧,加之兵燹匪患禍害,繼之以瘟疫蔓延,村無雞鳴,戶少炊煙。教會一面用「華洋義振會」捐來的糧錢救濟災民,一面號召家有稍餘糧的不論多少賜予災民。一時教徒人數減少,教徒前途暗淡。20年(1931)「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占東北三省,不願作亡國奴的愛國難民,西逃入眉,沿街乞討。先是樊生玉以教會長老身份救濟難民,接着縣政府邀請樊生玉、梁炳州,協助政府安置難民,做好賑濟工作,梁、樊二位分任縣難民救災委員會正副主任,他倆熱心為災民服務,幫助解決災民的住房、吃糧等困難,贏得縣政府和社會各屆人士的好評。

民國26年(1937)「七七」事變爆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全面展開,抗戰前線的傷殘官兵,沿隴海鐵路不斷地向西北大後方轉運。原國民黨軍政部149後方醫院遷駐於縣城東關太白廟一帶。本縣基督教會響應武漢教會發起的「基督教徒應當共赴國難,慰問抗日負傷的傷病員」的號召,組織救護慰問隊,提出「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為祖國山河之完整,驅逐日寇,還我河山,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口號。由女執事伏從真帶領由數十名教徒組成的服務工作隊,給傷員洗衣、縫補、打掃衛生。男教徒深入病房慰問談心、讀報、給不識字的傷員代寫家書,並宣傳其殺敵功績將名留史冊,給傷病員以很大的精神安慰。

民國27年(1938)眉縣教會公舉傅世林為上第二坡支會長老。30年(1941)眉縣中華基督教會長老為樊生玉(其前任長老為羅慶雲)。31年(1941)住東關教堂的意大利牧師,離眉回國時,對湯峪溫泉水備加讚揚。

民國33年(1944)5月,經人介紹,眉縣教會從三橋請來了素不相識的牧師魏鳴鈞(甘肅甘穀人)領導了一次聚會,從此蒙蔽教會負責人,得到常住眉縣主持聖事之位,該魏秋季便將家眷接住在原外國傳教士住的房子,但他在教會內培植了少數反對勢力,給教會分裂帶來了隱患。次年秋日本投降,教會經多年積累籌備終於建起東關禮拜堂7間,不久,魏因種種原因離眉而去。38年(1949),教會內受倪析聲(上海基督教聚會處總負責人)思想感染深的人,跑到上海求倪指教,回眉後在教會內散布倪的觀點,進行分裂教會的活動,向青年教徒灌輸了不少與內地正統教規、教義相違背的東西,致教會內分裂日趨惡化,接着這一派勢力在北崖下建草房教堂,單獨過宗教生活,北西村基督徒聚會處(小群會)便由此而派生。(直至1951年,經西安基督徒聚會處李因信調商,兩派才合併一起過禮拜,但因聚會處霸占講台而引起糾紛,後經縣法院裁決,兩派又重新分開)。民國時期,本縣教會先後向外縣和縣內發展支會組織10餘處。在外縣有扶風浪店、岐山高店和蔡家坡、太白蒿谷堆;在縣內有槐芽、常興、上第二坡、羊倉堡、齊鎮等處,此為本縣基督教發展的鼎盛時期,致力於教會事業的人才也相繼湧現,至解放前夕,自願報名和經教龕選送上鳳翔西北聖經學院的有賈西拉、梁純潔、杜雅各、韓提多、賈春拉(女)、羅明(女)、韓恩蓮(女)、梁轉勤;上寶鳳修道院的有賈西拉、韓提多、王宗章、杜雅各、劉中興。

1950年7月,中國基督教領袖吳耀宗發表了《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宣言,從而發起了基督教革新運動,其目地在於肅清帝國主義的影響,使中國基督教徹底擺脫帝國主義「差會」的操縱與控制,成為中國教徒自治、自傳、自養的宗教事業。本縣教會和廣大教徒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於1952年3月成立了「眉縣基督教三自革新運動促進會」,縣委書記焦世雄任主任,教徒代表呂德軍任副主任。全縣教徒積極擁護和響應吳耀宗的號召,有300多人在宣言上簽名。縣上派教改工作組向教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健全教會組織,民主選舉長老樊伯高和執事劉中興、王修德、杜存思、張循真(女)、伏存真(女)為管理人員。1956年,縣上召開了有城關、槐芽、橫渠、小法儀、常興、齊鎮、第五村、眉站等教區15名基督教代表人物參加的座談會。1958年正月初九至二月初九,本縣教徒代表樊伯高、杜生泉、賈兆棠、劉進道4人出席在西安人民大廈召開的全省基督教第一屆代表會議。

本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是健康、團結的,後來由於聚會處(小群會)內少數反動勢力的干擾破壞,中期一度消沉,加上「文革」的衝擊,教會處於癱瘓狀態,「三自」愛國工作幾乎中斷。70年代,由於反動的呼喊派的滲入,分裂教會的活動愈演愈烈,愛國勢力到處受到打擊和排斥,大有吞沒教會之氣勢。1983年,政府取締呼喊派後,愛國教徒才得以揚眉吐氣。1985年5月,召開眉縣基督教第一屆代表會,選舉成立眉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主任樊伯高,副主任李振岐、樊教廣、梁純潔(兼秘書),常委王正謙、孫志英、謝秋芳(女)。從此,三自愛國會在協助黨和政府宣傳、落實宗教政策,動員教徒勤勞致富、參加四化建設、安排宗教生活、和緩教內關係、恢復各地教會組織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到1989年,全縣有基督教徒3100人,其中長老3人,傳道員36人,執事36人。全縣開放基督教堂點8處。

基督教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1](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

基督教信仰以耶穌基督為中心,以聖經為藍本,核心思想是福音[2],即上帝耶穌基督的救恩,充分彰顯了上帝對全人類和整個宇宙舍己無私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