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如故里一日游(羅鈴)
作品欣賞
相如故里一日游
6月4日這天,炎熱的初夏,艷陽高照,我們滿車的詩友加入了「運通國際旅行社」的旅行,乘興相如故里一日游。
對自己而言,雖籍貫重慶大足,但在南充生活工作三十多年,南充早已是我的第二故鄉了。相如故里-蓬安是南充市所轄的一個縣,曾去過縣城,亦大體知道蓬安的旅遊景點,以前,從《南充日報》《南充晚報》閱讀過有關勾畫周子古鎮、百牛渡江等景的詩文,但,這次踏着周子古鎮原汁原味的石板街道,走在紅軍街,下河街等街上,探訪嘉陵江上最後的碼頭古鎮,以及登頂名山龍角山,遠眺嘉陵江畔,感受千年的蓬安文化,何等的震撼喲!午飯小憩後,步行來到「百牛渡江」觀賞走廊,遠遠望去,火熱太陽光下,一幅嘉陵江環抱太陽島、月亮島,兩島又像似親兄弟,他們脖子上掛着藍寶石似的碧水鏈啊,一剎那間,絕美的山水畫展現在我們遊人眼前,大自然的景色美啊,讓人痴情陶醉!遠方,這充滿綠色生機,綠得透着光亮的牛草,生長在嘉陵江中的太陽島、月亮島上,好像天主給予草坪無盡的福份哇,同時,感嘆大自然的神奇,妙不可言的工巧哦!
一天的游日收穫多多,感覺蓬安在我的心中越來越厚重美麗,真心的流露出越來越喜愛相如故里蓬安了!下面擇其印跡頗深的觀感,娓娓道來,你會賞心悅目兮!
旅遊車從南充經過1小時左右的時間到達古鎮的碼頭,下車就望見「鍾情門」,讓你想起司馬相如的文賦《鳳求凰》,想起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這是千古浪漫的愛情聖地啊!
位於周子碼頭旁邊一點的夫妻樹,一株皂莢和一株黃葛相抱的兩棵樹,它們合而生長的一棵樹,高大蒼翠的黃葛長出兩根巨大的根藤,宛如堅實的臂彎,將秀美挺拔的皂莢攬入懷中,緊密的纏繞在一起。據說,這是由一段悽美的故事而來,故事的結尾男女主角都化作樹枝,在此相擁,直至今日,相愛不渝。夫妻樹依傍着一座矮邱,面朝嘉陵江,如今樹上已經掛滿了紅條,樹下堆滿了銅鎖,成為了戀人為紀念忠貞愛情而留念的「愛情聖地」。每當江風驟起,吹動樹枝,一段段美麗的愛情就在紅布條的承載下,隨風擺動,飄在風裡的同時也飄在無數戀人的甜蜜記憶里,令人感覺無比的溫馨和浪漫。
吸引人眼球的嘉陵江漁民和江上的漁船。據資料記載:嘉陵江蓬安段有180多種魚類,野生的鯽魚、鯉魚、鰱魚、草魚、青膳、翹殼、青波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嘉陵江蓬安段里的特產石樑沱江團了。這種江團,下頜上有一點丹砂一般的紅印跡,此魚品嘗起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曾是歷朝歷代進貢朝廷的貢品。
周子碼頭江邊漁翁與漁鷹合作捕魚的雕像,更是生動地展示了人與自然相融的情景。
再往前一段濱江道,來到財神樓,從四層樓「財神樓」的底樓走過,是嘉陵江上最後碼頭古鎮的始端。周子古鎮興於唐宋年間,千年積澱,蘊育了厚重獨特的碼頭古鎮文化。「水、形、文、史」在古鎮和諧交融,渾然天成。「水」是古鎮的「靈魂」,嘉陵江如美人玉帶,飄然而過,賦予古鎮神韻;「形」是古鎮的「肌體」,古碼頭、古民居、古商鋪、古茶社、古客棧依山就勢,鋪陳開來;「文」是古鎮的「氣質」。古鎮文化盛極一時,孕育了一代大文豪司馬相如,留下了千古絕唱《鳳求凰》;吸引了奉御命作「錦繡嘉陵三百里」的「畫聖」吳道子「粉本在茲」。長約1000米的百年古街,除有首尾相連、錯落有致的3000餘套清代民居院落外,還保存有完好的濂溪祠、萬壽宮、武聖宮、畫江樓、沿仙觀等古建築遺址。宋代理學鼻祖周敦頤,世稱濂溪先生,曾路過舟鎮,轉乘船隻順江下合川訪友,蓬安士紳學子慕其學識人品,聞訊列隊於驛馬道旁,歡迎並盛情挽留濂溪先生逗留舟鎮講學。宋以後,建濂溪祠,立石碑刻銘詩以作紀念。因此,舟鎮又稱周子鎮。據傳,周敦頤膾炙人口的《愛蓮說》就是在古鎮的蓮池邊觸景而就。這裡,也是古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顏魯公顏真卿工作和學習過的地方。
古鎮下碼頭 就在40年之前都還是很熱鬧的哦,百船雲集,船工號子響遏行雲,那時的嘉陵江運輸可是相當繁忙的古寨子門,從門洞往裡瞧是別有洞天哦。老龍角樹,老木屋,再加幾縷陽光,典型的古鎮住宅風光,長梯送你去河邊,故名「下河街」。
周子古鎮下河街的萬壽宮,這裡曾是江西會館,是嘉陵江流域物資集散中心之一。清朝中後期,流布四方的江西商人,只要完成了一定的原始積累,就會建造萬壽宮。無論大富還是小康,江西商人都忘不了贛人的晉代聖人-「忠孝神仙」許真君(真名許遜),都得像在故土一般奉祀他老人家。萬壽宮內有許真君的簡介。他譽為「神功妙濟真君」。在某些道教流派中,許遜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江西南昌民眾及許姓人士,常視許遜為保護神。
萬壽宮內設有一個「相如愛情郵局」故物商品店,內可有明信片銷售呢,戀愛的男女朋友們,真在這裡購明信片,去鎮裡快遞至對象的話,陡增戀愛的熱度,熱戀起來,因為這裡,愛情聖地,相如故里,浪漫愛情,充滿活力,喜結連理,相伴到老的機率會嗨起來!
隨後,去登龍角山。龍角山國家4A級景區與周子古鎮景區緊緊相連,總面積約650畝,最高處海拔近600米,是蓬安縣城周邊的制高點,也是嘉陵第一桑梓重要組成部分。在去龍角山頂途中,不要忘記,你要看看吳道子廣場,望江亭,龍角寺等景點哈。
吳道子(680—759年),今河南省禹州人,唐代畫家,後世尊稱為「畫聖」,民間畫工尊其為祖師。當年,吳道子就站在現今畫聖廣場這個位置,悉心觀賞嘉陵江美景。回到長安後,玄宗問他畫了些什麼,吳道子答曰:「臣無粉本,並記在心。」隨後,吳道子僅用一天時間,便在大同殿壁,畫成「錦繡嘉陵三百里」圖卷。而受命一同前來作畫的李思訓卻用了好幾個月才完成創作,於是便有「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子一日之跡。」的說法。
為了紀念畫聖,廣場專門雕塑了吳道子頭像,長30米、高15米,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吳道子頭像雕塑。採用的是紅砂石材質,色彩強度高,色澤鮮艷,神態飄逸。吳道子正凝視嘉陵江,長須飄飄,若有所思,如在構思驚世之作,人們看來,這一雕塑夠傳神的了。
再沿龍角寺往上石梯用勁登攀,可登頂龍角山。龍角山名來源于山脈走勢,其山猶如一條臥伏於嘉陵江邊飲水的龍,山頂猶如龍角,人們因此呼謂龍角山。此山在唐代已是一座名山,《元和郡縣誌》對其有所記載。清代安徽監生周銘的《龍角山》詩,很好地描寫了龍角山美景。其詩云:「拏雲氣骨勢縱橫,夜月如珠頷下明。詞客不須攀絕頂,狂吟唯恐臥龍驚。」另,古街上一門框上有「聆聽相如撫琴難捨嘉陵水,獨賞周子愛蓮回首巍巍龍角秀。」楹聯,真的,道出了無數遊客的美好心景嘞!
紅軍樹就在龍角山北面的山頂部位。樹前是一女紅軍幹部(腰間別有手槍)給挑糧的男紅軍遞水的雕像。這雕像描述1933年,由營山方向過來的紅四方面軍第九軍某部在這帶抗匪的英勇事跡。這黃桷樹是紅軍駐紮時,插在地上的樹枝扁擔長成的。在日月精華的潤澤下,枝繁葉茂,高大偉岸,成為了紅軍精神的活化石。
知曉這些,更讓人覺得周子古鎮,龍角山是名符其實的聖地啊!下龍角山去江邊,不經意的路過紅軍街,又是一大驚喜啊!
當年,紅軍除了在龍角山頂駐紮部隊,還派出工作組到山下發動群眾,建立基層蘇維埃政權。紅軍工作組和指揮員,就駐紮在紅軍街(原名鹽店街),與紅軍街首尾相連的下河街,也是紅軍當年活動的主要地方。為了發動群眾鬧革命,紅軍'鏨花隊』在鹽店街石門坊和民房石板壁上書刻了革命標語多幅。如「武裝保衛蘇維埃」、「取消一切苛捐雜稅」等石刻標語也清晰可見。
當天旅行,遺憾的是沒能親眼目睹「百牛渡江」宏大壯觀場景,雖可從網上搜索詩文、圖片、視頻,以饗我們這群好奇「百牛渡江」的遊人,但那是絕然不同的感受呀!
似乎,相如故里一日游顯得不夠完美,我們的內心應該是完美的,因為,不完美才是完美![1]
作者簡介
羅鈴,四川省南充市嘉陵第一中學物理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