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區太平街道
相城區太平街道,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位於蘇州北郊陽澄湖畔,距蘇州古城區10公里,總面積36.47平方公里,55634人(2010年)。與滬寧高速公路相交互通的蘇嘉杭高速公路南弱貫穿全鎮11餘公里,並在境內設有互通道口和服務區。[1]
占地20平方公里的相城經濟開發區太平工業園已啟動,其中太平占地12平方公里,園內規劃建設三縱七橫道路框架。鎮東陽澄湖畔、鎮北盛澤盪邊規劃為人居、商貿、旅遊區。
中文名稱:太平街道
外文名稱:Taiping Street
行政區類別:街道
所屬地區: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
下轄地區:蘇州市相城區興太路268號
政府駐地:興太路268號
電話區號:0512 郵政區碼215131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蘇州北郊陽澄湖畔
面 積:36.47平方公里
人 口:55634人(2010年)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機 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蘇州站、蘇州北站、蘇州園區站
車牌代碼:蘇E、蘇U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太平鎮區地處北緯31°22′—31°27′,東經120°39′—120°43′。位於蘇州吳縣市東北部陽澄湖畔,東臨陽澄湖西湖,與陽澄湖鎮隔湖相望;南與陸慕鎮相接,西與渭塘、蠡口兩鎮毗鄰,北靠盛澤盪,與湘城鎮相依。全鎮南北最大距離11.06公里,東西最大距離5.6公里。鎮域面積46.13平方公里。鎮域地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豐沛。境內地勢低平,河港縱橫交織,湖盪星羅棋布,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盛產稻、麥、油菜和魚、蝦、蟹,素稱「魚米之鄉」。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太平鎮域水資源主要有地面水(徑流水和過境水)、河湖庫容水和地下水,其水質較好,水資源豐富,是鎮域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即使在枯水年份,也能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和人民日常生活用水的需求。據1995年水資源調查統計,全鎮有水域面積30461.7畝,其中河流水面積6281.7畝,湖泊水面積19224.6畝,坑塘水面積3416.4畝,灘涂草地面積165.9畝,溝渠水面積1322.3畝,水工建築物面積50.8畝。至2000年末,全鎮有水域而積30461.7畝,其中河流水面積6281.7畝,湖泊水面積19224.6畝,坑塘水面積3495.2畝,溝渠水面積1321.5畝,草地灘涂面積87.9畝,水工建築物面積50.8畝。
野生資源
水生類有水藻、水浮蓮、水葫蘆、水花生、水鞭草、綠萍、菖蒲、蘆葦、野茭白、野菱、丁葡菖、鴨舌草、水源筋草、山立項草、稗草、水竹葉、野芹菜、野荸薺、水蓼等。
陸生類有野莧菜、野薺菜、馬蘭頭、野金花草、狗尾巴草、臭花娘子草、野蔥、野大蒜、旱蓼、蟋蟀草、豬泱泱草、蒲公花、石灰草、地丁草、野菊花、野蘿蔔、車前、馬攀莖草、豬人參、醡漿草、馬齒莧、野芥菜、小薊、小葉米棲草、筋骨草、蛇莓、金錢草、野茴香、野曲。
水產資源
太平鎮地處陽澄湖西岸,可利用的湖泊水面面積為9381.6畝(含盛澤盪水面)。陽澄湖水質清澄,水資源豐富。1998年,太平鎮水產養殖總面積11013畝,水產總量2280噸。水產中大閘蟹、青魚為陽澄湖的著名特產,頗負盛名。魚類有青魚、草魚、鯉魚、鰱魚、鯽魚、鯿魚、鱖魚、鰟鰷魚、鰟鮍魚、白魚、黑魚、昂刺魚、鰻魚、鱔魚、泥鰍等。二甲殼類 有青蝦、螃蟹又稱河蟹。貝類有螺 、 蚌、蜆。
經濟概述
2012年1-8月,太平街道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近2.8億元;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6億元,接近2011年全年的成績,增速連續8個月均位列全區第一,平均為34%。
社會事業
科技
至2000年底,太平鎮有經濟類、財會類專業技術人員171名,其中具有中級職稱的9名,初級職稱的98名。加上教育單位98名,衛生單位45名,全鎮共有技術人員314名。
衛生
民國時期,太平地區有中醫診所15所,其中太平橋12所,沈橋3所;中醫醫師16名,其中中醫內科7人(太平橋6人,沈橋1人),外科3人(太平橋2人,沈橋1人),婦科3人(太平橋1人,沈橋2人),針灸3人, 解放前,太平和沈橋各有2家西醫診所,共有醫師5人,太平鎮曾有2所私立醫院。
1995年後,太平鎮衛生院部分醫衛人員撰寫醫案論文,其中有6篇發表在蘇州市級以上的醫學雜誌上。1995年,張南生在《蘇州醫學》和《蘇州醫學院學報》上發表2篇醫案論文,題目為《糖尿病腎病中西醫調治》和《崩漏現代治則》。1996年,沈清在《吳中醫學》上發表1篇醫案論文,題目為《光量子血在臨床中的應用》。1997年,張南生在《南京中醫》上發表2篇醫案論文,題目為《止嗽散治外感咳嗽》和《加氣湯救治重症麻痹性腸梗阻》;2000年,在《中國中青年中醫文萃》上發表1篇醫案論文,題目為《仲景醫學研究——對藥的臨床應用》。
文化
1971年公社成立太平電影放映隊,設備有1台8.75毫米放映機和1艘4噸水泥掛機船。時有工作人員4人,其中2名放映員。1981年,電影放映隊有16毫米的放映機2台,放映員3名。是年起,電影放映隊農村巡迴年放映時間250多天,約600多場,觀眾約30多萬人次。因電視的普及和影劇院放映電影,電影放映隊農村巡迴放映至1985年底停映。
1982年2月,政府投資38萬元,在太平大街東段建造太平影劇院。影劇院占地面積29.2畝,建築面積3062平方米,有座位1007座。1984年10月正式放映電影,也組織一些戲劇演出。是時,太平鄉電影放映有農村電影放映隊巡迴包場放映和影劇院放映兩種。1984年起,年放映時間300多天,約450多場,觀眾約15萬人次。1990年後,因電視普及而賣座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影劇院每逢暑期都要組織學生電影專場,還邀請歌舞劇團、戲曲劇團演出,著名錫劇。
自1993年以來,有32件書法作品先後參加國際及國內各類書畫大展、大賽,其中有21件書法條幅、橫幅、中堂獲獎,有12件書法作品入編各類作品集,有3件書法作品被有關收藏單位收藏。1996年創作的書法條幅獲得中國文聯二級認定證書。1999年9月創作的書法條幅獲全國民間工藝美術書法大展賽特別金獎,作者被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單位授於「海峽兩岸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和滬劇表演藝術家王彬彬、楊飛飛、王盤生等都在影劇院演唱過。
歷史文化
飲食
太平人民以米、面及米麵製品為主食。米有粳、秈、糯之分。粳米亦稱大米,可製成干、稀兩飯;秈米性硬耐飢,常製成乾飯,宜為青壯年和體力勞動者食用;糯米常用其做糕點和釀酒,也可煮干、稀飯,但不易消化。平時太平人習慣早、晚吃粥,中頓吃飯,飯以大米為多。農忙時,早頓粥中常加其它米麵製品,夜頓半飯半粥。粥有米燒粥和飯泡粥兩種。此外,有米飯與青菜煮成菜飯,摻以黃豆、鹹肉等輔料,拌以豬油,香潤可口。米飯與雞蛋合炒則成「蛋炒飯」。米製品主要有棕子(粽子用糯米包制)、米粉糰子、糕、「面衣」以及米花、炒米粉等。麵製品主要有麵條、餃子、餛飩、饅頭、春卷、麻葉等幾種。舊時,太平農民把山芋和南瓜等雜食也作主食。山芋去皮加糖煮成糖山芋,或以清水煮成「焐山芋」。南瓜可切成小塊,加水煮酥、添糖而食,也可以加放糯米,煮成南瓜粥而食。菜餚有葷、素之分。葷食分為家畜、禽蛋、水產三大類。水產是當地的重要副食,有魚、蝦、蟹、蚌、螺、蜆、鱔等。魚有鯉魚、鯽魚、鯿魚、草魚、青魚、鰱魚、白條魚、鱔魚等。吃法有鮮吃、醃臘和風乾吃多種,以鮮吃為多。素食主要有蔬菜、豆類和豆製品、菌類、筍類及水生植物、瓜果類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