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直裰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直裰起源于唐朝,是从宋朝开始就有的一种汉服服饰。据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裰。"两宋时期的直裰多为僧侣穿着(少数文人也有穿着)。而到了明朝时期,直裰的款式发生变化,在文人、士大夫中流行。明朝时期直裰无外摆,可当贴里穿。

目录

简介

周锡保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史》1:第九章宋代服饰 第二节 一般服饰 直裰、道衣(道袍)、鹤氅 这三种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而又大的服式。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掇。道衣为道家之法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之称谓,凡一般文人士人也都着此。其形制是斜领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为缘者,或用茶褐色为袍者则又称谓道袍。2、第十三章明代服饰 第二节 一般服饰 直身 与道袍相似,或称直裰。宋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服此衣,为一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后有作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者即指此衣。

评价

直裰也作"直掇",早在宋代已经出现,一般以素布为之,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最初多用作僧人和道士之服。如宋朝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谓:"古之中衣,即今僧寺行者直掇。"苏辙在《答孔平仲惠蕉布诗》称:"更得双蕉缝直掇,都人浑作道人看。"从苏辙的诗句中,可知在当时的文人中,也有穿直裰的,只是在世人眼中,这种服装仍为僧侣之服。[1]

参考文献

  1. 直裰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