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初级中学
盐城市初级中学江苏省盐城中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的优质生源基地,学校坐落于黄海之滨、东方湿地、革命老区——盐城,于1927年正式建校。积80年之厚蕴,育英无数,载誉满园。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其后又被省教育厅列为全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之一。1997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04年又被省教育厅首批转评为“四星级学校”。随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五星级学校”。
翻开校友录,盐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全国政协原秘书长朱训,解放军总后原政委、上将周克玉,中国中科院院士王诗宬,工程院院士孙九林、李立浧,台湾原“行政院院长”郝柏村和原“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均是盐城中学的毕业生。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六号、七号飞船凝结着盐城中学20余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封东来等已经卓然翘楚.......
为了满足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盐城中学对办学规模和办学形式进行了积极的调整。2005年组建江苏省盐城中学教育集团,下属国有江苏省盐城中学和民办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盐城市初级中学。集团分南北两区,占地面积共510多亩。现共有教职工697人,其中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人,特级教师[1]9人,高级教师[2]217人。在校学生11000余人。
2010年,学校扩编为四个校区,分别为:北校区(盐城市初级中学北校区、盐城市第一小学北校区)、南校区(盐城市初级中学中校区、江苏省盐城中学及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中校区)、康居路校区(盐城市初级中学南校区)、城南新校区(盐城市高级实验中学南校区)辉煌业绩成了盐中人谱写新华章的信心和动力的不竭源泉。
目录
办学理念
近年来,盐城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坚持办人民满意学校。确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走向成功核心价值追求,推行名校、名师、名学科“三名”战略,实施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核心的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以推进新课程实施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优化学校整体价值指向为核心的文化建构工程,以提升教师幸福指数为核心的服务保障工程等“四大工程”。学校教育质量一直居于全省前列。2007年九月,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相信盐城中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办学历史
江苏省盐城中学创建于1927年,创建人是中央大学督学周宣德,现校党委书记为李志成。初名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盐城中学。学校校址原在淮美中学,曾迁至箭道巷,后购得附近彤华宫庙址扩展而成。1928年学校改名为江苏大学盐城中学,同年4月改为中央大学区立盐城中学,9月改名江苏省立盐城中学。她是当时盐城地区唯一的一所省立中学。
盐城中学在办学早期就恪守“办学必成功,理事须公道”之原则,从严治校。学校提倡“以博学为门径、以约修为指归”,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能力培养。1933年夏,江苏省举行首次全省高中会考,盐城中学学生参加考试结果成绩“乃属上游”,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其后“淮之南,江之北,滨海区域之莘莘学子,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遂多指斯校为归宿焉”。曾任新中国外交部长、著名外交家乔冠华,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1949年率部起义的中共地下党员,原国民党江阴炮台总台长唐秉琳以及原全国兵工学会弹道学会主任委员、弹道学专家鲍廷钰等均是这一时期的盐城中学学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暂时处于低潮时期。但时隔不久,盐城地区中共党组织恢复活动,盐城中学是当时地下党组织活动的主要阵地。地下党组织积极组织领导进步青年学生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8年10月初,盐中、亭湖等学校举行大游行,行至城隍庙,一群学生捣毁了庙内的神像。国民党县政府雇用一些坏人纵火烧毁城隍庙,说学生得罪了神,火灾是城隍显圣,要惩罚学生,盐城中学学生王长江对他们严加斥责竟被投入火中活活烧死,制造了震惊全县的“一0?八惨案”。敌人的暴行并没有吓倒青年学生,一些青年学生在斗争中锻炼成长,学生宋子滨、姚英、刘景春、骆继干、宋金煜、张衍栻等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盐城县区较早的一批学生党员。
1934年,盐城中学改为盐城高级应用化学职业学校。校长是王义珏,“初高级学生共六级”。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盐城沦为敌占区,盐城中学被迫迁至今盐都县楼王庄塔院寺。次年秋改名为江苏省立第三临时中学,简称“三临中”,先后在盐城、淮安乡村流离迁徙,在艰难困苦中继续办学。到了1943年,日寇再次侵袭被迫解散。抗战胜利后,“三临中”在泰州复校,次年11月,复名江苏省立盐城中学,代理校长李西垣。1947年1月,盐中部分师生返回盐城原校址复校,另一部分师生以盐中泰州分校名义留泰州办学,校务由李西垣的侄儿李景周代理,至1949年因时局变化自行解散。台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陈廷宠等一批在台湾校友有不少是这一时期毕业生。
抗战以来,由于学校不稳定、碾转迁移,盐城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师生流散在盐阜各地,这为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新型学校播下了种子,未灭的“香火”使盐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
1940年10月,八路军五纵队在司令员黄克诚的指挥下与新四军在白驹镇狮子口会师,创建了盐阜区抗日民主根据地。11月,在原江苏省立盐城中学的校址上建立了抗日军政大学五分校,陈毅同志兼校长。1941年7月,运筹华中全局的刘少奇同志特于驻地召见盐阜区党委书记刘彬、盐阜行署主任宋乃德和行署文教处长戴伯韬等负责同志开会,研究恢复和发展盐阜区的教育问题。在会上,刘少奇对大家说,这个地区知识分子很多,青少年也很多,但学校已经星散,为了避免这些人流到敌伪地区或摩擦“专家”韩德勤那里去,我们应该开办学校,团结他们,使他们有书可读,有地方教书,希望你们办一所联立中学。为贯彻少奇同志指示,1941年秋,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第一所完全中学——盐阜区联立中学在阜宁县郭墅张庄诞生。校长开始由行署主任宋乃德兼任,后请盐阜地区著名教育家江重言担任。另委早期中共地下党员,在上海大学长期工作过的许德良同志任副校长。生活指导部主任是林珏,社会服务部主任是顾崇实,总务部主任是顾乃湘(女),师范部主任先为朱泽甫,后为陆维特。教师有不少是从军部和行署派来的,有一部分是从本地区选聘的。学校设有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后增设艺术专修班,学生来自苏鲁皖沪等省各地。
参考文献
- ↑ 快开学了,66条特级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师必看!,搜狐,2023-08-21
- ↑ 作为一名中小学高级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搜狐,2021-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