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陽縣
益陽縣在前221年秦滅楚後,立益陽縣,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屬長沙郡。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榮華鳳陽坪古樹風景區)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範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
益陽縣為湖南省已撤銷的縣,撤消前隸屬益陽地區。1994年4月7日撤銷銷益陽地區、縣級益陽市和益陽縣,成立地級益陽市。益陽縣撤銷後,其大部分行政區域劃入赫山區,行政體制全部由赫山區繼承。[1]
目錄
歷史
前221年秦滅楚後,立益陽縣,東漢時應劭說:"在益水之陽,當為縣名"。屬長沙郡。益陽縣包括今日之桃江、益陽、安化、新化各縣和益陽市、冷水江市的全部以及寧鄉、湘陰、漣源、新郡和沅江市的部分地方,範圍廣達18000平方公里。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令關羽屯兵益陽與呂蒙相拒。三國吳太二年(公元357年)分長沙西部都尉設置衡陽郡。益陽屬衡陽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益陽屬潭州。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潭州立長沙郡,益陽又屬長沙郡。唐武德元年(618)益陽復屬潭州。天寶元年(742)改為長沙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潭州,益陽縣先後屬之。後周(公元951~959)益陽屬潭州府。北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益陽屬潭州。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以益陽縣民有萬戶升為益陽州,屬潭州路。明代洪武初(公元1368年)復降益陽州為益陽縣。 公元1636年,益陽屬長寶道長沙府。 公元1852年十月二十日,洪秀全統率太平軍經長沙轉戰益陽,即改益陽縣為"得勝縣"。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益陽屬湘江道。民國十六年(1927)廢道,益陽直屬湖南省。 民國27年(公元1938年),益陽屬第1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為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地。1949年8月,為益陽專區駐地。1952年11月,益陽專區撤銷。益陽屬常德專區。1962年12月,益陽專區恢復,益陽縣屬之。1968年,益陽專區改稱益陽地區。益陽縣仍屬之。1994年3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益陽地區,設立地級益陽市。文明古老的益陽縣改設為益陽市赫山區。
調整情況
赫山、衡龍橋、滄水鋪、歐江岔、泉交河、蘭溪、八字哨、泥江口、新市渡、謝林港10個鎮和提卡子、岳家橋、大泉、樊家廟、白石塘、槐奇嶺、珠波塘、上湖、牌口、張家塘、羊舞嶺、羊角、石筍、筆架山、濘湖、爛泥湖、千家洲、天成垸、鄧石橋19個鄉劃入赫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