皺鰓鯊科
皺鰓鯊科 |
皺鰓鯊科 Chlamydoselachidae, 皺鰓鯊科皺鰓鯊因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互相覆蓋,故稱為皺鰓鯊。體長1.5米左右,最長雌魚1.96米,雄魚1.65米。體鰻形。數量很少分布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一般生活在450~760米的深海中。卵胎生。雄魚有極發達的鰭腳。
目錄
簡介
體延長如鰻形,腹部具明顯的隆脊。口端位而大,深弧形,向後延伸至眼後方。吻部極短,吻端截平。眼橢圓形,無瞬膜,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具噴水孔。上下頜齒同形,皆具三枚強而有力之中央齒尖及側齒尖,二者間另具一小尖齒。鰓裂六對,均在胸鰭基底之前,第一對鰓裂在喉部互相連接;鰓間隔延長而具皺褶,且互相覆蓋,故名之。背鰭一個,小型,位於臀鰭基底上方,小於胸鰭;腹鰭大,後緣近臀鰭起點;胸鰭短小,末端鈍圓;尾鰭寬長,末端尖,下葉較上葉發達,後緣無缺刻。全世界僅有1屬1種(Nelson,2006),即鯊擬鰻(Chlamydoselachusanguineus)。
皺鰓鯊科 Chlamydoselachidae, 皺鰓鯊科皺鰓鯊因鰓間隔延長而褶皺,且互相覆蓋,故稱為皺鰓鯊。體長1.5米左右,最長雌魚1.96米,雄魚1.65米。體鰻形。有6對鰓孔。口近端位。上下頜同形。每牙具3個長齒尖,屬枝牙型,有基板似化石異棘類(Xenac-anthus)的牙齒。鼻孔在側腹面。眼無瞬膜,具噴水孔。側線溝狀。脊索未收縮;前10個脊椎有清楚的環狀鈣化物;在臀鰭以後的脊椎,亦有環狀鈣化的跡象。臀鰭長;尾鰭中的脊椎稍向上翹,形成不顯著的歪型尾。
皺鰓鯊科魚類的外型乍看之下很難與「鯊魚」聯想在一起,延長、柔軟的身體比較近似海鰻,且腹部有明顯的隆脊。嘴巴很大,呈深弧形,向後延伸至眼睛後方,吻部極短,看起來有點像被刀切過似的。橢圓形的眼睛沒有瞬膜,距離吻端比第一鰓孔近些。上下頷齒相同,皆有三枚強力的中央齒尖與側齒尖,兩者間另有一枚小尖齒,是極為少見的三叉型。
皺鰓鯊科魚類總共有六對鰓裂,均在胸鰭基底之前,第一對鰓裂與喉部相連;此外,鰓裂的間隔較長又有縐折,會互相覆蓋,此即「皺鰓鯊」之名稱由來。和六鰓鯊科一樣,它只有一個比胸鰭還小的背鰭,位於臀鰭基底上方,腹鰭頗大,後緣幾乎與臀鰭的起點相接,寬長的尾鰭末端尖尖的,上葉較下葉發達得多。
是鯊魚中最原始的一種,有"活化石"之稱。屬軟骨魚綱的一目。現存1科1屬1種。
評價
數量很少分布於太平洋和大西洋。一般生活在450~760米的深海中。卵胎生。雄魚有極發達的鰭腳。春天受精。卵囊一端突起。發育在母體內進行。
目前全球已發現的皺鰓鯊科僅擬鰻鯊1屬1種,曾在台灣東北部海域出沒。棲息於大陸棚之深海,卵胎生,目前對其生態所知不多。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之深海中型鯊魚,最大體長可達190厘米,棲息深度在120-1280米間。罕見。卵胎生,一胎可產8-12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