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駿圖
百駿圖為中國古代畫作名稱,是意大利籍清代宮廷畫家郎世寧 創作的繪畫作品,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此圖稿本為紙質,原作分別收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紙質稿本)和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此圖共繪有100匹駿馬,姿勢各異,或立、或奔、或跪、或臥,可謂曲盡駿馬之態。畫面的首尾各有牧者數人,控制着整個馬群,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間的和諧關係。
目錄
文物特點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該稿本為紙質,縱102厘米、橫813厘米。保留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百駿圖清代是中國 宮廷繪畫的頂峰,來自意大利的傳奇畫家郎世寧,則是清代宮廷繪畫領袖,正是在他中西合璧繪畫技法的影響下,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清代宮廷畫風。郎氏善畫馬,《百駿圖》是其平生百餘幅馬作品中的傑作。此圖描繪了姿態各異的駿馬百匹放牧游息的場面。全卷色彩濃麗,構圖複雜,風格獨特,別具意趣,別具一格。[1]
背景資料
郎世寧在1715年以傳教士 的身份遠涉重洋來到中國,就被重視西洋技藝的康熙皇帝召入宮中,從此開始了長達五十多年的宮廷畫家生涯。在繪畫創作中,郎世寧融中西技法於一體,形成精細逼真的效果,創造出了新的畫風,因而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儘管如此,洋畫家郎世寧也必須遵守作畫前繪製稿本,待皇帝批准後再「照樣准畫」的清宮繪畫制度,保留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郎世寧《百駿圖》稿本就說明了這一點。郎世寧還將歐洲 的繪畫技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使得清代的宮廷繪畫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現出不同於歷代宮廷繪畫的新穎畫貌和獨特風格。
作者簡介
郎世寧,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蘭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奧內。年輕時在歐洲學習繪畫,曾為教堂繪製聖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為天主教耶穌會的修道士來中國傳教,到京後約於雍正元年(1723)進入如意館,成為宮廷畫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繪畫技法,既講究西方繪畫中的立體效果,注意透視和明暗,重視寫實和結構準確的合理性。由於他能畫並精通建築學,曾參與增修圓明園建築工事。擅畫肖像、走獸、花果、翎毛尤善畫馬。所作大多以西畫法入絹紙,略參中法,以寫實為工,專注形似。他將歐洲的繪畫品種和方法傳授給中國的宮廷畫家,為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頗得皇家青睞。去世後葬於北京阜城門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圖 》、《嵩獻英芝圖 》、《百駿圖》、《弘曆及后妃像 》、《平定西域戰圖 》等。
[2]
傳世珍品卷本百駿圖賞析
遠處群山連綿,草木叢生,一個牧馬人正用套杆套一匹跑遠的馬,另一牧人則在趕攏跑散的八九匹小馬駒,此處近景也是幾棵盤根虬枝的古松,一大群不同花色的駿馬或立或臥或昂首或低頭,還有幾匹在追逐打鬧。
畫面中段,在一片樹木坡石間又有一群馬在休息,其中有一對母子,母馬正看着在吃奶的小馬駒,旁邊一匹馬正在古松上蹭癢,惹得一牧人扭頭觀看。 畫卷再向左側展開是一片湖水,湖岸邊蘆葦鬱鬱蔥蔥,馬匹則在水邊嬉鬧。湖中有一人正在為一花馬擦洗,湖中倒影清晰可見。過了水面窄處而後湖水又逐漸開闊,湖灘的沙地上長滿了蘆葦和雜草,另有一小群馬在一個騎馬的牧人帶領下,泅過不寬的水面到對面去。
畫面的結尾是一個手持套馬杆的牧人。《百駿圖》長卷洋洋灑灑,塑造了一大群或站或臥、或翻滾嬉戲、或 打鬥覓食的駿馬,它們聚散不一,自由、舒閒。畫作中除了上百匹駿馬之外,還有人物、山水、草木,無不精緻寫實,形象逼真,給予人們足夠的空間,令人產生無邊的遐想。同時花卉的形態和神態作者也通過西畫的透視和光感等技巧表現出來,畫得相當精細,立體感強。
此畫構圖複雜,風格獨特,極具意趣,別具一格。儘管全圖包含了馬匹、牧者、帳篷、樹木等眾多景物,但作者充分顯示了其「虛實相間」的構圖功力,畫面由牧者引出,又以牧者結束,而作為主角的百匹駿馬均在牧馬人的引導控制之下活動。整幅畫面聚散、稀疏的設置充滿了節奏感。
《百駿圖》創作的特殊手法使得它沒有失去西方的逼真,也具有了東方的神韻,是一曲和諧寧靜的東方牧歌。此次這幅珍貴的郎世寧傳世珍品卷本《百駿圖》參加英國羅斯柴爾德ukrothschild拍賣會,將又會是一場藝術的盛宴。
[3]
插入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