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街(楊乃華)
作品欣賞
百年老街
說起哈爾濱的百年老街,人們會自然地想到馳名中外的「中央大街」,那裡的「麵包石」記錄着這座城市的百年滄桑和變遷。而距離這條街不到3公里的地方,也有同樣一條百年老街——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這裡的一幢幢老建築和具有代表性的「老鼎豐」「亨得利」等老字號,都給人們留下了歷史與現實的重疊印記。
道外區「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
所謂「巴洛克」,本義是一種形狀不規則的珍珠,後指17世紀意大利興起的一種建築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色彩濃烈,裝修富麗,雕刻細膩,被公認為歐洲偉大的建築風格之一。那麼,為什麼「巴洛克」前面冠以「中華」二字呢?
據哈爾濱市城源文化研究會專家李榮煥介紹,19世紀末,中東鐵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吸引大批外國人和外國資本湧入,使這裡迅速發展成為遠東大都市。當時,哈爾濱的南崗區和道里區為沙俄附屬地。道外區的傅家甸(哈爾濱前身)因處於中東鐵路附屬地以外,未被劃入外國勢力範圍,因而成為中國居民的集聚地。
隨着外地移民的大量湧入,許多人在傅家甸開辦店鋪、合夥投資辦廠等,使這裡人氣聚集,老街上建起會館、文廟、商行……20世紀初,這裡已初具商業中心規模。那時,道里區已經建起了「中國大街」(現在的中央大街)。「大街兩側建有很多歐式、仿歐式建築,匯集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建築風格。」
據《道外區志》記載:「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應付戰爭,道外的民族工商業者則藉此獲得長足發展。19世紀20年代左右,民族資本已經發展壯大,成長起來的民族資本家要求獲得更高質量和品位的商住區。」
此時,「老道外」的民族工商業者,面對南崗、道里區內精緻的西式建築,不少人怦然心動,受到啟發。他們在傅家甸腹地置地蓋樓,效仿「中央大街」的各色建築,在歐式建築中加入中國傳統元素。這裡的許多建築,「前臉」是巴洛克風格,「進身」是中國傳統院落。「中西合璧」的街區就此初具規模,逐漸形成建築群落。他們之所以選擇富於裝飾性的「巴洛克」風格,不僅表達了炫耀財富的願望,而且堅守了民族傳統和民族自尊,創造出一批富有鮮明特點的建築。
老道外「中華巴洛克」風情街。
這些建築群的興起,開始人們不知道怎麼稱呼這種獨特的建築風格,應該給它起個什麼名字?直到日本有位叫西澤泰彥的學者來哈爾濱參觀,提出以「中華巴洛克」命名該建築風格。這個名字既有中國元素,又有西方特點。從此,「中華巴洛克」的名字一直流傳至今。
如今,哈爾濱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歷史文化街區,是國內現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建築群。最具典型代表的「中華巴洛克」風格,應該是座落在道外區靖宇街一側的南頭道街113號,一棟現為純化醫院的建築。據《百度百科》資料介紹:「這棟建築建於1920年,為磚混結構,通體布滿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裝飾。建築採用L型平面,主入口設在靖宇街與南頭道街交叉口處,兩側是兩根西式愛奧尼柱頭與中式鼓座式柱礎相結合的雙倚柱。」遠遠望去,很是壯觀獨特。
保存最完整的「中華巴洛克」建築群。
道外區靖宇街一側的南頭道街113號現為純化醫院的建築。
研究哈爾濱地方史多年的李述笑認為,「中華巴洛克」不僅僅是一種建築風格,它已經深深融入哈爾濱的血脈,成為這個城市的一種文化、一種歷史與一種記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