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百年筑梦双港芯城(许建军)

《百年筑梦双港芯城》中国当代作家许建军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百年筑梦双港芯城

绵延四公里,长长的海岸线,随处可见避风良港及船坞,涛涛的马江沿岸,水深流平,港湾纵横,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成就了南安唯一的出海口—石井港。

《南安县志》描绘千年古镇石井风貌曰:“孤悬海中,其处雄峰矗立,潮声轰激,为海上一奇观,亦南安一锁钥也,按全图而瞻胜概,其亦知人之所钟内者欸!”

唐时,石井即有人造舟通渤尼(印尼);明末,石井人郑芝龙郑成功父子建造强大船队,结商东印度公司,往日本、巴达维亚、吕宋台湾澳门等地;明代,石井和泰郑氏族人组建和泰海运公司,旗下商船远航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营生;清代郑运锦兴海运,建“勃兴港”,筑中宪第,万古流芳。爱拼敢赢、勤劳勇敢的石井民众,在英雄和前辈精神和事迹感召下,继往开来,在心中种下建设万吨级开放港口宏伟梦想的种子。民国初期,“泉南王”陈国辉曾一度规划开发石井港口,后因陈被十九路军正法,建设规划随之中止。

漫步在家乡海岸线上,海面商船往来,岸边行吊起伏作业,码头上工人来回装卸货物,一派熙熙攮攮繁华景象,龙祥、泉金对台码头、泉州石井港务三千吨码头,南辉码头和泉州石井港务五千吨码头,一字排开,绵延数里……嗡嗡的汽笛声响彻马江沿岸。

百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石井人民紧跟时代潮流,唱响发展主旋律。早在1953年就率先成立石井渔业队,并由几个生产小组联合组建渔业生产合作社,开创福建、乃至全国先河。

改革开放初期,石井渔业合作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1979年试行承包责任制1年基础上,1980年至1985年实行5年生产承包责任制,机制创新带来无限活力,大大激发渔民生产热情,促进了渔业生产。1978年至1985年间,石井渔业队人均收入达人民币九百多元(当年普通工薪阶层月薪仅几十块人民币,九百元无疑是个大数目),跃居全国第二名,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近年来,随着深化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石井大力推进港口配套建设,发展航运物流产业,硕果累累:全镇共有三十三家船运企业,一百四十九艘船舶,总运力两百八十二万八千五百零七吨;总资产约八十五亿元;与此同时,港口配套工程如火如荼展开,航运大楼投入使用、位于建设村海域的两个两万吨级码头动工建设……

坐拥天然良港天时地利,单一的石材支柱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发展,成为摆在石井党委政府和人民面前、急需破解的难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千亿级、航母级半导体产业集群~泉州芯谷南安科技园区终于如愿落户英雄故里。

峰峦耸翠的戴云山余脉杨子山,是石井的母亲山,绵延七峰如“七星坠地”,这里人文荟萃、底蕴深厚,杨山锈石闻名遐迩。山麓下成片的土地,石井民众数百年来以种植地瓜、花生等农作物为主,这里盛产石井特有的“白仁花生”。为谋求经济长远发展,推进芯谷园区建设,朴实的石井民众,舍小家顾大家,主动配合征地拆迁,把祖祖辈辈谋生的土地低价提供园区,五千亩的建设用地成为推动石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新动力。

“要致富先修路”,芯谷园区一批批市政工程先后投用。总投资超过六十亿元、十一条市政道路高起点建成,成功跨海大桥顺利通车,高铁跨海大桥如期推进;五横五纵道路密密麻麻投用;便捷的交通网络强势助力项目启动、经济续飞。

总规划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的泉州芯谷南安核心区,五十公里辐射半径内,将坐拥五个动车站点、五个机场、六个港口、从北到南五条通道连接厦泉快速通道,规划中还覆盖了高铁、城际轨道及城市地铁资源,两个万吨级新码头已经初具雏形,三安等一大片先进制造企业入驻园区……千年古镇,双港芯城呼之欲出!

一百年,是一路风雨兼程的跋涉;一百年,是一首催人奋进的诗篇;一百年,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百年筑梦双港芯城,世世代代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古镇人民,以大海般的胸襟,满怀信心,拥抱未来,走在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1]

作者简介

许建军,男,籍贯:福建南安石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