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鹿塬,也稱白鹿原。位於西安市東南方,滻河以東,藍田縣西南方,灞河以南,長安區東北方,焦湯河以北;東南依終南山余脈簣山,山與塬之間隔溝相望。[1]

中文名稱: 白鹿塬

別 名: 白鹿原

行政區類別: 陝西

所屬地區: 西安

地理位置: 西安市東南方

面 積: 263平方公里

目錄

地理位置

西安市旅遊環山公路順溝南北貫通;西和南臨滻河,東和北依灞河,四面環水,居高臨下,自古是軍事要地。原面覆蓋100多米黃土,中部為三趾馬紅土,下部為棕色沙質泥岩。地質學認為,是億萬年形成的風成黃土台原。南北寬約10公里、東西長約30公里,面積約263平方公里。2006年區域內鄉鎮、街辦重新合併後,總面積擴大為381.79平方公里。原面平坦,原坡成45度落於四周河面。原面從東南向西北方向傾斜。海撥600-780米,最高點荊山(將軍圪垯)海拔1000米。高出滻、灞河及西安地區200-300米。土地肥沃、氣候適宜、四季分明、物產豐富。原下面積約119平方公里,包括滻灞流域,滻灞交匯之間與原畔已成為西安市的綠肺,「滻灞生態開發區」。白鹿塬自然區域包括:灞橋區狄寨街辦、紅旗街辦(部分)、席王街辦(部分)、紡織城街辦(部分);長安區炮里街辦、鳴犢街辦(部分)、魏寨街辦(部分);藍田縣孟村鎮、安村鎮、前衛鎮、焦岱鎮(部分)。人口約50萬人,耕地約35萬畝。白鹿塬內原上鯨魚溝為從東向西走向,將白鹿塬自然切割為南、北兩部分,北側為北原(也叫狄寨原),原面起伏較大;南側為南原(也叫炮里原),原面平坦。鯨魚溝底有條潺潺的河水,發源於荊山(將軍圪垯),亦叫荊水、長水、系千萬條礦泉小溪匯集而成。荊水河向西蜿蜒經紅旗水庫西流入滻河,是滻河的支流,荊水河流經各段修有幾處攔河壩及水庫,兩岸溝坡縱橫,樹木成林,翠竹成片、空氣清新、風景如畫。是西安近郊有名的風景旅遊區。沐浴溝,位於鯨魚溝南,前衛鎮大亮村西起向西南經楊家溝入魏寨鄉,溝內有一條小溪,建有一座小型水庫,叫王莊水庫,沐浴河流入滻河上游焦湯河。溝長約3公里,溝坡樹木繁茂。下游是魏寨鄉旅遊開發的重點區域,人文古蹟、自然環境相得益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造就了這塊毗鄰大都市,但絕無污染的一方淨土。白鹿塬,遠古時期,就是人類居住繁衍生息的最佳之地,依山傍水,水上之洲,也叫「華胥之渚」,古稱「長壽山」「首陽山」「首山」;因位居灞河之上,史稱「霸上」;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此狩獵發現白鹿,得名「白鹿塬」沿稱至今。白鹿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美麗神奇的沃土地。

地理形成原因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時期河流衝擊階地的基礎上,被風積黃土覆蓋,又經過近代地質垂直斷裂運動與河流切割後形成的階梯狀或台狀黃土高原,廣義上仍屬渭河平原。它是西安市東郊的一種特色地貌,為了與河流衝擊階地相區別,習稱「黃土台原」。白鹿原東起點與簣山相接,南依秦嶺終南山,西到滻河,北臨灞河。

原面的形成

白鹿塬的崛起與荊峪溝的出現,與滻灞兩河息息相關。白鹿塬在即將形成時,由於白鹿塬上千萬年降水徑流在低洼處,匯流侵濁地面,並沿原坡侵濁流下,有的原坡地還出現大小不等的細溝壑,有些細溝壑在不斷流水的侵濁下會逐漸向原面內部伸長加深,荊峪溝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濁下形成的大沖溝壑。早期的荊峪溝又短又小,由於流水不斷匯集,向幼小溝谷的下方和兩側侵蝕,同時溝頭又向原內伸展侵蝕(稱溯源侵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溝谷不斷加深,變寬,伸長,終於形成了長達30公里,上游下切深度為80—100米,下游(溝口)逐漸增加深達210米的深大沖溝。原的中部,順白鹿原走向發育「v」字深切溝谷——荊峪溝。溝底有多處水庫和瀑布,最大落差約10米多。荊峪溝原頭在藍田縣縣城以南8公里的將帥圪塔(荊山),源頭一帶地形開闊呈「u」形,有多股泉水露出,是荊水的發源地。溝內終年流水不斷。上游兩條支流匯合處叫「鹿走溝」,鹿走溝以下稱荊峪溝。荊峪溝於紅旗街辦高橋村附近入滻河,成為滻河東岸最大的一條支流。

河川的形成

白鹿塬位於灞河,滻河之間與藍田縣焦岱鎮之東的秦嶺北麓簣山相接,西到灞橋區狄寨、紅旗及席王和長安區魏寨、炮里及鳴犢。南面及西面毗鄰滻河,北臨灞河,居高臨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自漢代起又稱灞上。白鹿塬歷史上曾先後歸屬過芷陽、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寧民、灞橋、長安、藍田等縣治。據《雍錄》載:「白鹿塬者、南山之麓」,呈西北向傾斜,直達紅旗、紡織城及席王。東西長30公里余,南北寬約10公里,原面標高600—776.5米。荊山最高處海拔1000米。東南高,西北低,東北端安村北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端灞橋區內高出滻河150—200米。因原面與河谷高差懸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原邊新、老崩滑坡甚發育,原坡為一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地帶。因滻、灞河流水系的不斷沖刷,形成了階梯級河川,下部由第三系冰水堆積層組成,中部夾雜一層三趾馬紅土,上部覆蓋厚100—150米的第四系黃土夾古土壤層。

名稱來歷

白鹿塬因有白鹿出現而名,根據《後漢書·都國志》載:「新豐縣西有白鹿塬,周平王白鹿出」。《水經注》、《太平寰宇記》也有「平王東遷時,有白鹿游於此塬,以是名。」西周末期、西方犬戎部落對已經開始走向衰敗的西周鎬京都城造成嚴重威脅。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新登基的周平王因鎬京無險可守,岌岌可危,乃與大臣商議,決計另行擇地建都,不日,平王便帶領執掌星象扶乩等大臣們,在大隊衛士的簇擁下,向東涉過滔滔的滋水河、登上平展展、蕎蒼蒼的一座原上。此原三面環水,一面接南山;從原上向西北可以.瞰制廣闊的渭河平原,東南依靠終南山,進退可據,軍事地理位置極為有利。平王過去曾隨幽王來原上圍獵,這次上原的目的是想在原上周走一遍,決定是否在次原上修建都城。周平王一干人馬從原西頭向東,浩浩蕩蕩一直走到原東頭。這時天色已晚,便擇一處古柏蒼鬱、花香撲鼻的小岸邊一所廟宇設下行宮,結隊紮營。翌晨破曉,平王忽被外邊的一片驚呼聲吵醒,出寺門一看;只見東南方向的崇山峻岭之間,一團祥光瑞氣環繞着一個雪白之物冉冉而來!剎時已看清這東來紫氣的中心原是一隻通體雪白的神鹿,除一雙眼睛象閃着亮光的紅瑪瑙外,全身無一根雜毛。白鹿口含一枚靈芝,四蹄飄雲生風,忽攸而至。這隻白鹿是受天帝旨意,專來此原消災播福的,這時白鹿突然看見了旌旗獵獵、喊聲雷動的周王衛隊,猛吃一驚,那口中所含的靈芝便掉落到小谷中,白鹿隨機變扭頭向西南方向疾馳而去。平王隨父射獵多年,從未看到也未聽說過如此奇鹿,立即傳旨衛隊快騎,緊隨白鹿去向拚命追趕。追到一個溝坡時,白鹿見再向前就要到南原坡了,變忽又折頭向西北而去。那裡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廟,周圍沒有村莊;白鹿繞廟一周,見騎隊追了上來、有繼續向前奔跑十多里地,來到一個稀稀落落的村莊。村邊有一座女媧祠,不遠有兩株相依相抱的蒼柏,白鹿便於雙柏樹下的草從中小憩起來。剛一打盹,平王的衛隊已蜂湧跟至。白鹿受驚而起,闖入村中,左衝右突迷失了方向。於是又折而向南,從西原下了原坡,進入滻河谷道的葦篙叢中,忽攸之間便無蹤無影。人們驚奇的發現:凡白鹿經過的地方,祥光照及的地方,盡皆一片鬱鬱蔥蔥,草木茂盛,百卉竟開,毒蟲殆盡,疫癘滅絕,六畜興旺,人壽年豐。人們為了紀念這隻帶來吉祥康樂白鹿,從此便把這原起名為白鹿塬:又把白鹿在東南方向經過的溝稱為鹿走溝,繞行一周的無村廟(今吳村廟)起名鹿走村、鹿走鎮,把白鹿小憩過後迷失方向的村叫迷鹿村,把白鹿迷路後跑到的原坡起名為鹿到坡,把白鹿最後從西原下坡進入滻河川經過的村叫神鹿坊;此後白鹿原上祭奉神鹿的白鹿寺、白鹿觀、白鹿廟、白鹿祠也紛紛建立起來;白鹿從南山出來最先踏上白鹿原的地方即今安村鎮的韓寺村,古時在此建有白鹿寺,附近的村也有白鹿觀;當年白鹿遺落靈芝的小谷,今安村鎮聚仙坊村南邊的溝道直到現在仍生長着靈芝。白鹿原古時又稱為萬壽山,自從白鹿出現,塬上便成為五穀的糧倉,即使遇到乾旱,只要能長出幼苗,總會有一定的收成,因此白鹿塬從那時起,變流傳下一句民諺:「白鹿原,長壽山,見苗收一半」。且說周平王與王宮衛士及大臣們,一路追趕白鹿不及,眼睜睜見這樣一隻奇鹿從眼皮下逃走,快快回到鎬京王宮,懊惱不已。這時那些星象,易卜大臣和方士一齊上前奏道:「大王勿惱,那鹿並非凡間所有,實乃上天為大王傳訊吉兆,應我王開建新基大利,百代順昌;臣等昨觀星象,推演卦形,占卜吉凶,皆已測得白鹿出現之源乃一龍脈所在,實為建立新都之風水寶地;如在此原建都,定可保王業永固,千秋萬代興盛不衰。」平王聽罷大喜,當即傳召建工大臣,擇日興工動土,要在這原上興建比鎬京大數倍的王宮。再說這古老的鹿塬下,其實並非龍穴,而是潛藏着一條數千年修成的神鯨。這條神鯨得厚土津潤,與白鹿塬同浴天地精華,相依相安,共享福泰。不料這一日,神鯨被強烈的震動驚醒,只見千軍萬馬在原上開基壘石,夯土伐木,知道周王要在原上建造王宮都城。神鯨非常驚懼!如此巨城怎樣能負起?若不立刻逃走,必將困死原下!於是神鯨灑淚告別這個幾千年的故居,連夜向西逃去。於是白鹿塬便從東到西拉開了一條巨大的深溝。據說此溝形成之初,水涌數十丈,水色黑綠,巨龜蛟龍騰躍其中,轟響如雷,數月後大水方退,人們說這是神鯨悲憤之氣所致。從此,平坦的白鹿塬便被分成南北兩半;溝南的面;叫南原,溝北面的叫北原,這條溝也被人們稱之為鯨魚溝。鯨魚溝的形成,為這單調的旱原增添了一道草木茂密,風光秀麗、溪水長流、鳥鳴魚歡的水鄉譯地景色;從此鯨魚溝水便無私地潤澤着世世代代的白鹿原人;人們在溝里摸魚捕蟹,植葦種稻,畜水罐田。白鹿塬雖未建成王宮都城,卻成為後來歷代帝王圍獵消遣的御園行宮。神鹿和神鯨的故事共同為白鹿原增添了無盡的韻趣和神采。以次引為自豪的白鹿塬人,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擬了一副對聯:「白鹿原上聽鹿鳴,鯨魚溝畔觀魚躍」,這副對聯直到現在仍廣泛地出現在年節時鹿原人的大門兩旁。據說,白鹿塬被神鯨拉出這道深溝後,平王在原上修建都城的事也自然告吹了。此時王宮又發生了內亂,一些王戚拉攏部分大臣。欲擁褒姒之子為王,勾結犬戎攻陷鎬京。平王率眾臣星夜逃往河南洛邑,並於洛邑另建都城,改號東周。從此,便有了傳說和史載中的。「平王東遷,有白鹿游於此原」的故事。

視頻

白鹿塬上秋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