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白驛鎮原名白廟。位於大巴山南麓,蒼溪縣東南邊緣,距縣城55公里。因其地古為白馬驛,南梁時在此建白馬縣,西魏恭帝二年(555)置白馬郡,故名。東與月山鄉毗鄰,南至閬中市老觀鎮出境,西與歧坪鎮、北與岳東鎮接壤。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850米,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合多種經濟作物和水果生長,有"糧倉"之美譽。山脈以太陽山、方山、天堂山梁家山、立山寨為筋骨;水系以上譙壩下譙壩甘家河青石溝史家河為動脈。

白驛鎮幅員面積60平方公里,耕地19500畝,7400戶,26761人,轄27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167個村民小組。設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2所,衛生院2所,農村信用社2所,郵政所1所,電信所1所,動物防疫檢疫站1所,場鎮已通天然氣。[1]

目錄

建置沿革

梁天監初年置白馬縣,治地今白驛場。西魏恭帝二年 (555) 白馬縣改隸白馬郡。隋開皇三年 (583) 廢白馬郡,白馬縣併入奉國縣。

1933 年 6 月紅四方面軍在白廟場、池口埡建區、鄉蘇維埃。

民國 24 年(1935) 5 月以後先屬白廟鄉 (聯保),後屬歧白鄉。

1951年建政成立白廟鄉,屬蒼溪縣第五區(歧坪區);1958 年改為白廟人民公社。

1981 年更名白驛公社,1984 年更名白驛鄉,屬蒼溪縣歧坪區。

1992年,原白驛、萬安、月山、煙峰4鄉合併建白驛鎮。1994年,萬安、月山、煙峰恢復建鄉。

2005年5月,行政區劃調整,將原萬安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白驛鎮人民政府駐白廟場。

行政區劃

2018年,白驛鎮轄白驛社區、萬安社區以及青石、譙壩、泉水、中和、池口、龍廟、金梁、凌雲、柳埡、馬桑、韓楊、岫雲、茶店、萬泉、康莊、風鳴,下坊坪、金鳳、天堂、李子埡、碑埡、天平、離山、方山、鐵爐、檬埡27村。[2]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白驛鎮位於大巴山南麓,蒼溪縣東南邊緣,距縣城55公里。東與月山鄉毗鄰,南至老觀鎮出境,西與歧坪鎮、北與岳東鎮接壤。

氣候土壤

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850米,地勢較為平坦,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適合多種經濟作物和水果生長。

社會事業

村鎮建設

白驛鎮內金融、教育、衛生、廣電、通訊等機構設施設備齊全。現有集貿市場2個,商貿活躍。交通四通八達,閬中市至廣元市物流幹線公路橫貫全鎮。全鎮經濟和社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建設,構築社會主義新農村。

鎮內設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小學2所,衛生院2所,農村信用社2所,郵政所1所,電信所1所,動物防疫檢疫站1所,場鎮已通天然氣。

文化藝術

至今保留有比較完整的唐代摩崖石窟造像、明末清初彭家大院和極具地方特色的燈戲、川戲等珍貴的文化遺產。

著名人物

譙玄

漢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日蝕,"詔舉敦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譙玄被舉,"詣公車,對策高第,拜議郎"。

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後專寵懷忌,皇子多橫夭"。對此,憔玄上書切諫。其時火異頻繁,譙玄多次呈奏變因,不被採納,久任郎官,繼任太常丞,"以弟服去職',漢平帝元始元午(公元1午),日蝕,"又詔公卿舉敦樸直言",大鴻臚左咸舉譙玄入廷對策,復拜議郎,後任中散大夫。

元始四年,"選明達政事能班化。風俗者八人。時並舉譙玄為繡衣使者,持節與太僕任惲等分行天理觀覽風俗,所至專行誅賞"。事未及終,王莽攝政,譙玄便改變姓名,棄官歸家。

後公孫述據蜀稱帝,"連聘不詣"。述繼派人備禮徵聘,如不肯起,便賜以毒藥。太守章仆持璽書赴其家勸說:"君高節已著,朝廷垂意,誠不宜復辭,自招凶禍。"譙玄仰天長嘆,慷慨陳詞:"唐堯大聖,許由恥仕;周武至德,伯夷守餓。彼獨何人,我亦何人,保志全高,死亦奚恨!"遂受藥。其子瑛泣血叩頭於太守曰:"方今國家東有嚴敵,兵師四出,國用軍資或不常充足,願奉家錢千萬,以贖父死。"太守為請,述允諾。譙玄遂隱居田野,終述之世。

評價:

"時兵戈累午,莫能修尚學業,譙玄獨訓諸子勤習經書。"建武十一年去世,次年,天理平定。"玄弟慶以狀詣闕白陳。光武美之,策詔本郡祠以中牢,敕所在還玄家錢。""瑛善說《易》,以授顯宗,為北宮衛士令",有"潔白"之譽。《華陽國志》稱譙玄為"高潔"之士,載詩讚曰:"肅肅清節士,執德實固貞。違惡以授命,沒世遺令聲。"

明嘉靖《保寧府志·譙士主祠記》:"侯墓在縣(奉國縣)北十里譙壩(今廣元市蒼溪縣白驛譙壩村),廟在街(奉國縣城)東,旱澇災異,禱之隨應。南宋嘉熙丁酉(1237)加封寧福忠佑侯,賜'靈惠'廟額。自後以邑未通水路,縣徙大獲(今蒼溪縣王渡大獲城),廟頹圮矣。"

清同治間,鄉人義在譙玄故里譙壩(今廣元市蒼溪縣白驛)建廟塑像祭祀。

經濟概況

白驛鎮支柱產業有脆柚、雪梨、生薑、蠍子(全蟲)、土元、小家禽等,其它產業有:生豬、魚類、沙參、油菜等。全鎮已形成以優質糧油、生薑為主的種植業,以獼猴桃、脆柚為主的水果業,以生豬、土雞、肉羊為主的養殖業,以核桃、銀杏、桂花為主的苗木業等四大支柱特色產業。

脆柚 該鎮脆柚一九九六年被四川省評為"優質水果",一九九八年被國家評為"國優水果"。主要分布在龍廟等八個村,現有投產樹10萬株,年產400萬斤,預計2004年可達年產900萬斤,

雪梨 主要分布在鳳鳴等6個村,有投產樹2萬株,年產量500噸。

生薑 主要分布在池口等4個村,現種植面積2500畝,年產4500噸,預計2004年可達7000噸。

蠍子(全蟲)、土元 主要分布在青石村,現年產3000公斤。

小家禽 以雞鴨為主,全鎮年出欄40萬隻以上。

魚類 主要分布在金梁村,現年產10噸。[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