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頂玄鷗
白頂玄鷗 |
中文學名: 白頂玄鷗 |
白頂玄鷗[1](學名:Anous stolidus)體型較大,嘴較長,基部較粗,往尖端變細,且微向上翹,喙端具鈎。鼻孔靠近嘴基處。翅較長,第一枚初級飛羽最長,尾呈叉狀。跗蹠較短。體羽灰色,前額白色從上嘴嘴基開始沿眼先到眼上和頭頂。頭頂至枕灰白色。外側3枚初級飛羽羽軸土色。棲息于海岸、海島和開闊的海洋中。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輕快而敏捷。繁殖期為5-6月,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35天。
目錄
外形特徵
白頂玄鷗前額白色從上嘴嘴基開始沿眼先到眼上和頭頂。頭頂至枕灰白色。眼下緣有一弧形白圈。眼先、頭側、頸、背、肩和尾上覆羽暗褐色或巧克力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尾長,黑色,呈淺叉狀。頦、喉和下體暗褐色。冬羽和夏羽相似。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頭頂也是巧克力褐色。體羽也比較淡,呈淡褐色。虹膜褐色。嘴、腳、趾黑褐色。
大小量度:體長390-410毫米。嘴峰35-42毫米,翅271-300毫米,尾152-176毫米,跗跖24-25毫米。
生活習性
白頂玄鷗在中國為夏候鳥。4-5月遷來。9-10月遷走。常成群活動。頻繁的在海面上空飛翔。飛翔時兩翅煽動緩慢,不斷在水面掠過。也能長時間在海面上飄浮或游泳。
主要以魚為食。也吃軟體動物、甲殼類和浮游生物。覓食主要在海面上。除捕食小型表層海洋動物外,也吃飄浮于海面的死魚和其它死的動物殘體。有時也潛入水下捕食[3]。
棲身環境
白頂玄鷗繁殖期間主要棲息于海島和海岸懸岩、岩礁和海邊蘆葦及岩石地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於海上。
生長繁殖
白頂玄鷗的繁殖期為5-6月。常成群營巢繁殖。通常營巢于海島懸岩峭壁上或海邊蘆葦及岩石叢間。通常不築巢,產卵於地上凹處,或巢內墊有少許蘆葦,枯草、海草和其它雜物。每窩產卵1一2枚。卵的顏色為白色或粉白色,綠色和石頭色,被有稀疏的暗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50~55×35~37毫米。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大約35天[4]。
分布範圍
分布於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汶萊、喀麥隆、開曼群島、智利、中國、聖誕島、科科斯(基林)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庫克群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斐濟、法屬圭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牙買加、日本、肯尼亞、基里巴斯、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群島、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緬甸、瑙魯、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利亞、諾福克島、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拿馬、菲律賓、皮特凱恩、波多黎各、留尼汪島、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群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屬)、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舌爾、聖馬丁島(荷屬)、所羅門群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托克勞群島、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圖瓦盧、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美屬外島、瓦努阿圖、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越南、維爾京群島、瓦利斯和富圖納群島、也門。
亞種pileatus於海上並不罕見,但近岸處不常見。以往曾在台灣海域的島嶼上繁殖。
亞種分化
序號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1 | 白頂玄鷗加拉帕戈斯亞種 | Anous stolidus galapagensis |
2 | 白頂玄鷗太平洋亞種 | Anous stolidus pileatus |
3 | 白頂玄鷗紅海亞種 | Anous stolidus plumbeigulari |
4 | 白頂玄鷗美洲亞種 | Anous stolidus ridgwayi |
5 | 白頂玄鷗指名亞種 | Anous stolidus stolidus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列入2000年8月1日以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發布實施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5]。
視頻
塞舌爾鳥島的白頂玄燕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