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鎮
白花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西南部,是一個沿江大鎮,東北面與平山、大嶺、稔山相接,西南面與惠陽相連,距縣城10公里。貫穿境內的主要交通紐帶有廣州——惠東高速公路、 深圳—— 汕頭高速公路,惠東——深圳公路、白花——良井公路、謨嶺—— 霞涌公路。面積203.61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多人,居民90%講 客家語。
目錄
基本內容
地理位置 惠東縣白花鎮是一個沿江大鎮,位於該縣的西南部,面積203.61平方公里,總人口6萬多人,東北面與平山、大嶺、稔山相接,西南面與惠陽相連,距縣城10公里。貫穿境內的主要交通紐帶有廣州——惠東高速公路、深圳——汕頭高速公路,惠東——深圳公路、白花——良井公路、謨嶺——霞涌公路。
社會經濟
2004 年全鎮社會總產出26.91億元,其中農業產出3.49億元,工業產出19.72億元,其他產業產出3.7億元。地區生產總值9.93億元,其中農業產值2.48億元,工業產值5.99億元,其他產業產值1.46億元。
白花鎮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堅持發展為第一要務,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圍繞「農業穩鎮、工業興鎮、項目強鎮」的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優勢,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建成太陽工業城、白花第一工業區、白花第二工業區、大統營工業區、中航工業園、家具產業聚集區、佳兆業工業園、莆田—明星工業區、石陂—集聯—坦塘—高埠—水口高新技術農業園區等多個工農業園區,平深公路沿線一條新興富活力的工業走廊漸顯成熟,形成了集電子、五金、燈飾、家具、服裝、小家電、塑膠製品等於一體的多元化工業格局。特色農業活力十足,農業產業化已見成效,培育了東進農牧、信昌種豬、綠美特、白花農場(蓮霧)等高科技農業企業。
農業生產
白花的經濟以農為主,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等農作物產量在全縣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全鎮耕地面積65588畝,鎮的西南部有個西山管理區,村名叫西山月,那裡是一個盆地,終年日照充足,水源豐富,種植的水稻不僅產量高,顆粒飽滿,米質嫩滑,而且生長也往往比其他地方短几天,歷史上有「白花糧倉」之稱,每逢收穫季節,整個村莊一片金黃,其場面十分壯觀。
白花的經濟作物種類繁多,而最有名的當屬花生和果蔗了,全鎮花生種植面積約為15500畝,產量1893噸,約占全縣五分之一。白花很早以前就有種植果蔗。這裡種植的果蔗肉脆汁甜,味道鮮美,而且產量也特別高,平均畝產可達萬斤以上。近幾年來,全鎮種植面積約為5000畝,主要分布在深汕公路兩旁以及莆田、石陂等地。春夏季節,在深汕公路兩旁,一片片綠油油的蔗地,遠遠看去,就像是北國的「青紗帳」,成為當地的一大景觀。蔬菜種植,也是該鎮發展較快的項目。目前,全鎮興辦了5個蔬菜基地,總面積達2600畝,年總產量達21006噸。除了銷往平山、惠州外,還直接銷往深圳、香港。
該鎮的特產是白花三黃雞。白花雞以放養為主,其特點是肉質香甜、嫩滑可口,歷史上曾與廣東四大名雞齊名,在港澳地區很受青睞。計劃經濟時期,外貿部門每年都要在這裡收購大量的活雞,出口換取外匯。
手工企業
該鎮的傳統手工業也比較發達,手工產品中最有名的要數黃沙塘竹器了。黃沙塘位於該鎮的北部西枝江畔,在很早以前,這裡的人們就開始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加工後運往各地銷售。這裡生產的竹器不僅工藝好,而且種類多。過去,惠陽和深圳一帶的斗笠、魚笠和各種竹製品很多就是這裡生產的,故歷史上有「一把刀養活一條村」的講法。
自然資源
白花的自然資源也很豐富。凌坑石山是該市最大的石灰石礦藏,初步探明,其儲存量在5000萬噸以上,而且具有品位高、易開採的特點。早在一百多年前,當地人就開始利用簡陋的方法煅制石灰,歷史上,惠州地區一帶的石灰基本上都是這裡出產的。該縣的幾間大型水泥廠的石料也是這裡供應的。
在白花鎮內分布着許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圩鎮的南面,與霞涌交界的鐵廬障,海拔700米,山高林密,泉源充足,孕育了壯麗的白水寨瀑布。瀑布總落差45米,分三級奔瀉,三級的落差不等。落差大的,飛流直下,氣勢磅礴;落差小的,舒緩輕流,淺唱低吟。整個瀑布,飛珠濺玉,潔白晶瑩,既象是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又似一首旋律雄壯的曲子。
人文歷史
白花人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曾經出現過無數的英雄豪傑。位於白花鎮西南端的蘇茅壠村,是一個邊遠山村,方圓不過幾公里,人口只有三、四百人,然而,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上,這裡卻是英雄輩出,聞名遐邇。羅添,太平天國將領,跟隨洪秀全南征北戰,名震大江南北。羅仲霍,同盟會會員,在南洋跟隨孫中山從事反清救國工作,後受孫中山派遣,回國協助黃興領導廣州起義,擔任第十路軍指揮,不幸受傷被捕,英勇就義,成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革命老人羅晉琛的故居也在這裡。
相傳,白花圩周圍原是一片長滿芒草的荒山,每逢秋冬時節,芒花盛開,方圓近十里到處是一片白芒芒的景象,故取名白花。
白花建圩,至今已有300多年。據考,在明末開始便有中原、福建一帶民陸
續在此定居,建圩設市。此後,圩鎮規模不斷擴大,成為西枝江中下游地區的一個大鎮。
白花鎮屬丘陵地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西枝江從該鎮的西北部蜿蜒而過,兩岸翠竹掩映,阡陌縱橫,風光十分秀麗。千百年來,川流不息的西枝江,灌溉了白花的土地,哺育了世世代代白花人。
歷史上,白花的經濟以農為主,水稻、甘蔗、花生、大豆等農作物產量在全縣均占有很大的比例。全鎮耕地面積65588畝,鎮的西南部有個西山管理區,村名叫西山月,那裡是一個盆地,終年日照充足,水源豐富,種植的水稻不僅產量高,顆粒飽滿,米質嫩滑,而且生長也往往比其他地方短几天,歷史上有「白花糧倉」之稱,每逢收穫季節,整個村莊一片金黃,其場面十分壯觀。
歷史上,白花的傳統手工業也比較發達,手工產品中最有名的要數黃沙塘竹器了。黃沙塘位於該鎮的北部西枝江畔,在很早以前,這裡的人們就開始利用當地豐富的竹資源,加工後運往各地銷售。這裡生產的竹器不僅工藝好,而且種類多。過去,惠陽和深圳一帶的斗笠、魚笠和各種竹製品很多就是這裡生產的,故歷史上有「一把刀養活一條村」的講法。[1]
文化教育
初級中學3所,完整小學30所。 2004 年末,全鎮初中在校生3263人,當年畢業生874人,在校小學生9300人,在職教職工615人其中初中185人,小學430人。初中教師與學生人數比為1 : 18 ,小學比為1 : 22 。
供電通訊
2004 年全年供電量4867.9萬千瓦,其中工業用電量3407.8萬千瓦,農業用電量362.6萬千瓦,居民生活用電量856.1萬千瓦,其他用量241.4萬千瓦,比值為70 : 7 : 18 : 5 。程控電話裝機容量15000門,用戶12500戶,電信網絡覆蓋全鎮95% 以上的居民住宅群,100%的企業、單位、學校所在地。移動通訊用戶5520戶,經過無線通訊部門的多次改善,目前該鎮基本解決了無線網絡盲區問題。
基礎設施
轄區有一座110千伏變電站,另一座220千伏變電站也在建設中,供電能力大大增強,能夠滿足未來近十年的用電需求。供水網絡改造工程已啟動,準備對現有自來水廠改制,完善供水舊管網,新建水廠一座及配套自來水生產線,鋪設管道至各新上馬項目園區。屆時,自來水供應系統將沿平深公路貫穿全鎮東西兩端,縱向深入沿線各村,全鎮一半以上的農村居民將用上自來水,惠及50%的人口。
歷史人物
羅仲霍(1881~1911),名璋,號則君,白花鎮聯豐村人。其堂叔祖羅添,是太平天國時農民起義軍的將領。
霍幼年喪父,母楊氏,生有三子,仲霍居長,日常生計,靠母親幫人縫補衣服維持。仲霍幼時靠族人資助,在鄉間私塾就讀。他聰明過人,重師好義,深得老師賞識,悉心教誨,學業日進。仲霍興趣很廣,尤其愛好文學,擅長詩文,他的習作文筆生動,被譽為「神童」。
羅仲霍 (1881~1911)仲霍長大後,娶妻楊氏,生一子。其時母親年邁,貧病交加,家境清貧,無以為生。加之清軍鎮壓革命黨人起義,兵荒馬亂,鄉人紛紛逃離避難。光緒二十七年(1901)仲霍到南洋謀生,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檳榔嶼得友人資助,入檳榔嶼師範學校讀書。他一面讀書,一面向報刊投稿,以解決部分生活費用。光緒三十二年(1906),仲霍以優等成績畢業,受聘于吉隆坡遵孔學堂、荷屬火水山中華學堂教書,曾任該校校長。
光緒三十二年6月,孫中山到南洋宣傳革命,從新加坡到吉隆坡、檳榔嶼等地發展革命組織,在檳榔嶼建立了同盟會分會。仲霍參加了同盟會。
1910年7月,孫中山在馬來西亞與同盟會幹部制定了辛亥年(1911)廣州起義的計劃,並在檳榔嶼發函邀請各地同盟會主要幹部前來商量革命方略。其時,仲霍在檳榔嶼任報刊主筆,參加會議見到了孫中山。11月13日,黃興、趙聲、胡漢民以及檳榔嶼、怡保、芙蓉和東南各省同盟會代表到檳榔嶼打銅街120號同盟會會址開秘密會議,擬訂了廣州起義計劃並安排了各項準備工作。仲霍參加會議後,以紙筆當刀槍,在報刊上連續發表文章,指出列強侵欺,清廷腐敗,民怨沸騰,中國非革命無以自救。他號召海外赤子為國赴難。
1911年1月,黃興、趙聲、仲霍等人到香港,建立廣州起義統籌部,統一籌划起義工作,仲霍被委任為第十路指揮,負責攻打電訊局。農曆三月十日,開「發難會議」,議定三月十五舉事。後因款械未能如期到達,改期為三月二十九日。黃興於三月二十五日到廣州,設立指揮部,進行作戰布置。二十七日,革命黨準備起義的風聲傳遍廣州,革命黨的個別組織已被敵破獲。陳炯明認為敵有準備,堅主緩期。多數革命黨人表示:有進無退,萬無緩期之理!並留下絕命書,整裝待發。終於在二十九日下午五時發起進攻,集中兵力攻打總督署。在激戰中仲霍不幸負傷被捕,解至南海縣署,清吏希圖勸降,遭到厲聲痛斥。在臨刑前慷慨陳詞,宣傳革命大義,英勇就義,時年30歲。葬於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位烈士之一。
相關視頻
航拍一曼故里——宜賓縣白花鎮-第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