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增多
白細胞增多 |
白細胞是血液中一類細胞的總稱,主要包括單核細胞,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白細胞的正常值是(4~10)×109/L,高於這個範圍稱為白細胞增多(leukocytosis)。常見於急性感染、慢性感染等各種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目錄
主要病因
感染、物理和情緒刺激、炎症及組織壞死、腫瘤、代謝和內分泌紊亂、中毒和變態過敏反應、急性失血及溶血 常見症狀
外周血液中白細胞總數或某一類型白細胞的絕對數超過正常範圍
檢查項目
體格檢查、血常規、細菌學檢查、骨髓象檢查、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活性測定、血清免疫學檢查、染色體檢查、X線透視、平片或造影、CT、磁共振、超聲、病理檢查
典型表現
白細胞增多無特異性臨床表現。中性粒細胞增多可以暫時性阻塞毛細血管,可暫時性減少局部血流量而引起局部缺血,如引起心肌的再灌流損傷和梗死等。最常見的併發症為栓塞,見於心腦、腎、脾及肺栓塞等。
原因
白細胞增多常見於感染、物理和情緒刺激、炎症及組織壞死、腫瘤、代謝和內分泌紊亂、中毒和變態過敏反應、急性失血及溶血等。
症狀起因
1、感染
多種局部或全身的急、慢性感染,如細菌感染尤其是球菌中的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等及結核分枝桿菌所致者;病毒感染如狂犬病、脊髓灰質炎、水痘、麻疹、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熱等;立克次體感染等均可致中性粒細胞或淋巴細胞增多,瘧疾可使單核細胞增多。
2、物理和情緒刺激
物理刺激如冷、熱、運動、劇痛、抽搐、創傷、妊娠、電休克、缺氧等,情緒激動如憂慮、憤怒、驚嚇、過度興奮等均可使中性粒細胞暫時增高。
3、炎症及組織壞死
風濕性疾病如風濕熱、類風濕關節炎特別是幼年型、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血管炎等,中性粒細胞可增多,如合併感染則更易發生。其他炎症如腎炎、胰腺炎、結腸炎、甲狀腺炎,組織壞死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血栓栓塞性疾病等,亦可致中性粒細胞增多。
4、腫瘤
胃、肺、肝、胰腺、乳腺、子宮、腎癌等常有中性粒細胞增多,甚致可呈類白血病反應,並可作為副腫瘤綜合徵表現之一。淋巴瘤特別是霍奇金病可有中性粒細胞或者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5、代謝和內分泌紊亂
甲狀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急性痛風、子癇、腎上腺皮質功能亢進等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增多。糖尿病、黏液性水腫可使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6、中毒和變態過敏反應
一些化學品和藥物如鉛、汞、砷、鏗、腎上腺素、腎上腺皮質激素、洋地黃類、5-羥色胺、組胺、肝素、氯酸鉀、乙酰膽鹼、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以及一氧化碳中毒、抗原抗體複合物、補體激活等均可引起中性粒細胞或者嗜鹼性粒細胞增多。
7、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後2h即可見白細胞增多,胸腔、腹腔、關節腔、蛛網膜下腔及顱內出血時,白細胞增多更顯著。宮外孕破裂,肝、脾破裂,白細胞增多也明顯。大量急性溶血時,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增多甚可達到類白細胞反應程度。
8、血液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慢性中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白細胞亦明顯增多,成熟中性粒細胞約為90%,其中嗜鹼性粒細胞亦可增多;巨幼細胞貧血或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中性粒細胞增多。
9、其他
手術後12~36h即有中性粒細胞增多,其程度與手術範圍、失血多少及組織損傷程度成比例。脾切除後中性粒細胞增多並可呈類白血病反應,此等變化於脾切除後短期內出現,亦可遲至數月後始出現,多在數星期內恢復,亦有持續數月或數年才消失。此外,輸血反應也可致白細胞增多。
(1)生理性增多:兒童期淋巴細胞較高,嬰兒出生時淋巴細胞約占0.35,粒細胞占0.60。4~6天後淋巴細胞可達0.50,兩種細胞比例大致相等。至4~6歲時,淋巴細胞比例逐漸減低,粒細胞比例增加,逐漸達正常成人水平。此為兒童期的淋巴細胞生理性增多。成人單核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0.03~0.07,正常兒童單核細胞可較成人稍高,平均為0.09,2周內嬰兒可達0.15或更多。均為生理性增多。
(2)組織移植後的排斥反應:移植物抗宿主反應或移植物抗宿主病可有淋巴細胞增多。
(3)急性傳染病或急性感染的恢復期:可有單核細胞或淋巴細胞增多。
常見疾病
脊髓灰質炎、水痘、麻疹、風濕熱、胰腺炎、心肌梗死、乳腺癌、腎癌、甲狀腺危象、糖尿病酸中毒等。
門診指征
1、伴發熱、乏力、頭痛或局部感染表現;
2、伴胸骨壓痛、牙齦出血、鼻出血、多處淋巴結腫大等,應警惕血液病的情況;
3、皮膚有皮疹、外傷創口等;
4、出現其它嚴重、持續或進展性症狀體徵。
檢查發現白細胞異常增多,或伴有以上情況,應及時就醫諮詢。
就診科室
單純白細胞增多可諮詢血液內科,疑似感染者,可諮詢感染科或根據發病部位選擇適合科室。
就醫準備
1、提前預約掛號,並攜帶身份證、醫保卡、就醫卡等。
2、若近期有就診經歷,請攜帶相關病歷、檢查報告、化驗單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藥物來緩解症狀,可攜帶藥盒。
4、可安排家屬陪同就醫。
5、患者可提前準備想要諮詢的問題清單。
醫生可能問患者哪些問題
1、您目前有什麼不適嗎?
2、您什麼時候發現的這種情況?
3、您查過幾次血,有變化嗎?
4、您做過骨髓穿刺嗎?結果如何?
5、自從您發病以來,症狀有沒有加重或減輕?有什麼原因嗎?
6、您以前有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症狀?
7、您之前治療過嗎?是如何治療的?效果如何?
8、您最近有發生感染性疾病嗎?
9、您有肝腎方面的疾患嗎?
10、最近有受傷或接受外科手術嗎?傷口癒合如何?
患者可以問醫生哪些問題
1、我為什麼會出現白細胞增多?
2、我的情況嚴重嗎?需要特別治療嗎?
3、我需要如何治療?需要住院嗎?多久能好?
4、這些治療方法有什麼風險嗎?
5、如果吃藥治療,藥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項是什麼?
6、我還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7、我還有其他疾病,這會影響我的治療嗎?
8、回家後我該怎麼護理?
9、我需要複查嗎?多久一次?
預計檢查
醫生會先進行體格檢查,初步了解情況,醫生還會建議做血常規、細菌學檢查、骨髓象檢查、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活性測定、血清免疫學檢查、染色體檢查、X線透視、平片或造影、CT、磁共振、超聲,必要時會做病理檢查,以明確白細胞增多的病因。
體格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
除了解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增多程度外,尚需觀察白細胞形態學改變,有無幼稚白細胞,是否伴有其他血液學異常。
2、細菌學檢查
在應用抗生素藥物前,對疑為敗血症、感染性心內膜炎、傷寒等應作血培養,必要時多次重複進行,或行骨髓培養。
3、骨髓象檢查
對診斷各類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惡性淋巴瘤、骨轉移癌等有重要價值。
4、中性粒細胞鹼性磷酸酶(NAP)活性測定
急性細菌性感染,尤其是化膿性感染,NAP的B性率和積分均增高;病毒性感染則不增高;在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其NAP活性明顯減低甚至可完全呈陰性反應。類白血病反應時,NAP可明顯增高。
5、血清免疫學檢查
根據病情需要選作嗜異性凝集試驗、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梅毒血清沉澱試驗、沙門菌血清凝集反應、病毒抗體、抗核抗體、類風濕因子測定等。
6、染色體檢查
如發現Ph染色、有助於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早期診斷。
影像學檢查
X線透視、平片或造影、CT、磁共振、超聲檢查等對病因診斷均有重要價值。
病理檢查
對疑有腫瘤患者,取組織活檢做病理檢查,明確診斷。
診斷原則
根據詳細的詢問病史、臨床表現及相關輔助檢查,可作出診斷。如有發熱、全身感染有中毒表現,局部感染常有定位體徵,需警惕感染性疾病;如有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輕,需警惕風濕性疾病。
診斷依據
應詳細詢問病史,具體如下:
1、有無畏寒、寒顫、發熱。
2、有無關節痛、甲狀腺區疼痛、腹痛、頭痛、胸痛、心前區疼痛、腰痛。
3、有無頭暈、乏力、出冷汗。
4、有無甲亢、糖尿病、慢性腎炎、肝炎史。
5、有無中毒及藥物、食物過敏史。
6、有無月經異常。
7、起病與勞累、進食動物內臟、暴飲暴食、不潔飲食是否有關。
8、有無疫區生活史或傳染病及毒物接觸史甚至工作生活環境。
鑑別診斷
1、感染性疾病
(1)表現:發熱、全身感染有中毒表現,局部感染常有定位體徵。
(2)顱內感染:有頭痛、嘔吐、頸項強直甚至神志改變、腦脊液塗片及培養可發現病原體。
(3)口腔及咽喉部感染:有口腔潰爛、紅腫、扁桃體充血腫大,咽拭紙及口腔分泌物檢查有意義。
(4)肺部感染:有咳嗽、咳痰、胸痛、影像學可提示病變部位及性質、痰培養對治療有指導作用。
(5)膽囊炎:有右上腹疼痛、膽囊區壓痛、B超膽囊增大及膽囊壁水腫增厚。
(6)感染性腸病:有腹瀉、黏液便甚至膿血便、大便可找到膿細胞、大便培養可找到病原體。
(7)泌尿系感染:有腰痛及尿路刺激症狀、腎區叩壓痛、尿常規白細胞增多甚至膿細胞,尿培養有細菌生長。
(8)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有發熱、咽峽炎、淋巴結及肝脾腫大、皮疹、血象淋巴細胞分類達60%~97%、異型淋巴細胞大於10%、單點試驗陽性、EBV特異血清學檢查陽性。
(9)瘧疾:有疫區接觸史,周期性及間歇性寒顫、高熱、脾大、貧血、醬油樣尿、血及骨髓塗片可找到瘧原蟲。
(10)結核病:低熱、盜汗、體重下降、食慾減退、咳嗽、咯血、咳痰、ESR升高、PPD試驗(+)、胸片或CT示肺部浸潤性病變、乾酪性病變或結節鈣化灶。
2、風濕性疾病
發熱、關節痛、淋巴結腫大、皮疹、全身中毒症狀相對較輕、多次血培養陰性、大小便檢查及胸片和B超無感染灶發現、結合伴隨症狀及相關檢查可明確。
3、動脈血管栓塞性疾病
栓塞部位有劇痛,如心肌梗死有心前區疼痛、心電圖有ST段抬高、心肌酶學檢查升高,肺梗死有劇烈胸痛、咯血、呼吸困難、心電圖Ⅰ導聯S波加深,Ⅲ導聯Q波顯著、T波倒置、右胸導聯T波倒置。
4、腫瘤性疾病
不明原因的中性粒細胞升高,要考慮腫瘤性疾病,應重點檢查胃、肺、肝、脾、胰臟、乳腺、子宮、腎臟等部位,B超、CT、局部血管造影及腫瘤標誌物檢測甚至穿刺活檢有助診斷。
5、血液病
骨髓增生性疾病表現脾大、RBC、WBC均可增多,可伴嗜酸、嗜鹼細胞增多,而慢粒以中性粒細胞增多明顯,可找到費城染色體,真性紅細胞增多症Hb>175g/L、動脈血氧飽和度接近正常,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PLT>60×109/L,巨幼細胞性貧血及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表現為ANC反彈性增高,而急性白血病骨髓原始細胞(即白血病細胞)常大於30%,部分有特殊染色體。
6、其他
甲亢危象有甲亢史、T3T4高而TSH低,糖尿病酸中毒有糖尿病史、血糖升高、血氣分析有酸中毒,急性痛風有拇跖關節劇痛、血尿酸升高,X線見穿鑿樣透亮缺損,該類疾病控制後ANC很快恢復正常。
治療
預計治療
白細胞增多的患者需要明確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如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風濕性疾病需抗風濕治療,腫瘤患者可進行手術或化療等。
治療方法
1、感染性疾病採取抗感染治療,風濕性疾病抗風濕治療,血管栓塞性疾病可溶栓、抗栓、止痛、擴血管處理。
2、骨髓增殖性疾病行經基脈加干擾素治療,至於不明原因的ANC增高,由於感染占發病第一位,宜在抗感染基礎上尋找原發病,如經抗感染治療ANC不下降,且病因仍不明確者,則宜對症處理及繼續觀察。
3、腫瘤性疾病則用手術治療或者化療。
4、排斥反應引進的淋巴細胞增多,則宜免疫抑制劑治療。感染的恢復期或粒細胞缺乏的恢復期,單核細胞增多表明原治療有效,繼續原治療方案。
5、由於嗜鹼性粒細胞富含組胺,其增多可致高組胺血症,引起高組胺綜合徵,表現有發熱、全身潮紅、心動過速、哮喘、血壓降低,甚至休克、潰瘍病及出血等。
6、此外,嗜鹼性粒細胞含肝素,其增多可致出血高肝素血症可用魚精蛋白拮抗,高組胺血症通過H1受體引起的腹瀉、潮紅、蕁麻疹和支氣管痙攣可用H1受體拮抗劑;而通過H2受體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潰瘍病及出血和心動過速,則可用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治療,療效顯著。
相關藥物
干擾素、魚精蛋白、西咪替丁、雷尼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