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琵琶行》
白居易寫《琵琶行》,文化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唐代宗大曆年間,唐朝已進入中晚期。在這一時期,最着名的詩人是白居易。
白居易,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邽(guī)(今陝西渭南北)。白居易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這類的地方小官,他的祖母和母親都有一定的文化。在這樣的家庭中,白居易很早就識字了,五六歲時就開始學寫詩,八九歲已懂得聲韻。後來,他的父親調到徐州一帶,全家也隨着遷居符離(今安徽淮北)。這時,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興兵叛亂。為避戰亂,白居易被送到比較安定的浙江。但借居的親友家比較窮困,他們過着借米下鍋、討衣禦寒的貧困而漂泊不定的生活。這使他對真實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困苦,有了感性的認識和了解,對他以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十五六歲時,白居易帶着自己的詩稿,去京都長安,拜見詩界前輩顧況。顧況為人很高傲,但讀到白居易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後,大為讚賞。白居易的詩名便在長安傳開了。白居易直到二十八歲才考中進士,兩年後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一職。
唐憲宗即位後,因器重白居易的詩名,提拔他當翰林學士,後又任諫議大夫。在這時期,白居易寫了不少諷諭權貴、反映人民疾苦的詩作。這些詩使他得罪了一批有權勢的人。
公元815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御史裴度。當時白居易任左贊善大夫,按朝廷規矩,這個職務只管給太子講道德修養之類的道理,不得干預朝政。可白居易不管這些,憤而上書,要求捉拿兇手。這給那些心中懷恨的權貴們找到了口實,經過一番鼓動,唐憲宗下令把白居易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還沒到任,第二道詔令又來了,白居易被降為江州司馬。在江州期間,他寫下了着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
公元822年,白居易被授予杭州刺史一職,公元825年,又調任蘇州刺史。公元842年,他擔任了刑部尚書。他雖又被朝廷重新啟用,但碰到的穆宗、敬宗、武宗都是年幼的君主。晚唐時期的皇帝大多平庸荒唐,朝政一團糟,白居易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仍無法實現,他的意志逐漸消沉。晚年,他篤信佛教,常常一連幾個月不吃葷腥。他和香山寺的和尚如滿等來往很密切,不僅結成香火社,還出錢整修了香山寺,他自己也自號為「香山居士」。
公元846年(唐武宗六年),白居易在一場重病後去世,終年七十五歲。
白居易一生創作了二千八百多首詩,八百多篇散文。流傳最廣的是以《長恨歌》。那時在鄉校、佛寺、行旅中,僧侶、婦女都有人歌詠他的詩作。《長恨歌》是一首長達一百二十句、八百多字的敘事長詩,是他和友人遊覽了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作者運用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藝術化地再現了當時的故事和人物,因而深受歡迎,廣為傳唱。
與《長恨歌》同樣着名的,是他被貶江州時寫的《琵琶行》。這是一首長達六百多字的長篇敘事詩,記敘了作者在潯陽江送客時,聽到一位曾在長安紅極一時的歌女彈奏的琵琶曲,以及她「老大嫁作商人婦」的淒涼經歷,從而感慨自己被貶江州的遭遇。詩中既有「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這樣極具表現力的詩句,描畫樂曲聲,也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深沉委婉的句子,表達作者的感慨。這兩首長詩,不僅有詩的意境美、語言美,而且還有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因而深受歷代的好評,成為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他也被譽為善寫敘事詩的巨匠。
但白居易自己最為看重的,是他的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中的《輕肥》一首,題目取自《論語》中的「乘肥馬,衣輕裘」,概指權貴們的奢侈生活。詩中寫了內臣、大夫、將軍們赴宴時的驕橫和不可一世,而當時「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樂府是古代一種詩歌體裁,原本指樂府官署採集的民間樂歌,或樂府中的樂官們創作的樂歌。初唐時,詩人們大多按樂府的舊題進行創作,這類作品在李白、杜甫時得到了發展,如杜甫的《兵車行》《麗人行》等。而白居易則倡導了「新樂府運動」,發展了這種寫作方法,並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採用樂府歌行體,大多三言、七言交錯運用。白居易十分推崇陳子昂、李白、杜甫,尤其看重杜甫的現實主義精神,但仍認為杜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句子不過十有三四,所以他的《新樂府》五十首,大多反映了勞苦大眾的真實生活和社會矛盾,很有現實意義。其中較出名的有《杜陵叟》《賣炭翁》《新豐折臂翁》等。
與白居易同時代的着名詩人元稹,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支持者和主要作者。文學史上將他們並稱為「元白」,他們兩人也有着很深的友誼。白居易在寫給元稹的信《與元九書》中,寫到了自己的身世抱負和文學觀,明確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着,詩歌合為事而作」的主張。「為時」「為事」都是為現實的意思。在這樣明確的主張和這樣優異的創作實踐中,新樂府運動在古代文學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筆,而白居易也被公認為繼杜甫之後,又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
視頻
琵琶行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