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鸭南美亚种
瘤鸭南美亚种 |
中文学名:瘤鸭南美亚种 拉丁学名:Sarkidiornis melanotos sylvicola 别 称:南美瘤鸭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雁形目 科:鸭科 属:瘤鸭属 种:瘤鸭 亚 种:瘤鸭南美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Ihering & Ihering, 1907 |
瘤鸭南美亚种(学名:Sarkidiornis melanotos sylvicola)大型鸭类,个体较绿头鸭大,体长48-60厘米,体重最大可达2.5千克。雄鸭上嘴基部有一膨大的黑色肉质瘤,头、颈白色,缀有带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尤以头顶至后颈最为密集,从而在从头顶至后颈形成一条闪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纵带。上体黑色,具蓝绿色和紫色光泽。下体白色,两胁具淡灰色斑。雌鸭嘴基无肉质瘤,个体较雄鸭小,余同雄鸭,栖息于林木稀疏的开阔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常成数十只的大群活动。分布于热带南美洲,从哥伦比亚到阿根廷北部。 [1]
目录
瘤鸭南美亚种外形特征
瘤鸭南美亚种 雄鸭上嘴基部具一膨大的肉质瘤,头、颈白色,缀有带紫色金属光泽的黑色斑点,尤以头顶至后颈较为密集,形成一条黑色而闪紫色金属光泽的纵带。
上体除下背灰色和近尾上覆羽处具黑色纵纹外,余部及两翅均黑色,并具蓝紫色光泽;次级飞羽具蓝绿色光泽,肩羽微具棕色光泽,尾羽深褐色,尾上覆羽黑褐色,微具蓝绿色光泽。
下颈及下体白色,两胁白色而缀有淡灰色,胸部羽端灰黑色,形成不连续的鳞状细斑;下颈基部两侧有一黑色领环。尾下覆羽白色,两侧前端各有一条从腰部延伸下来的黑色横带。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体形较雄鸟小,上体缺少金属光泽,下体具褐色小斑,上胸和近尾下覆羽部两侧无黑带,上嘴基部亦无肉瘤。虹膜雄鸭为深红色,雌鸭黑色,嘴黑色,跗蹠铅色。
该亚种个体较小,两胁黑色。
瘤鸭南美亚种生活习性
栖息于林木稀疏的开阔森林和森林附近的湖泊、河流、水塘和沼泽地带。常成数十只的大群活动,非繁殖季节亦集成上百只的大群。善游泳,游泳轻快而敏捷,尾抬得较高。亦善潜水。在地上行走和奔跑亦很好。飞行有力而快。亦善树栖。
主要在白天觅食。于水边草地上或水边浅水处边游泳边觅食。食物主要为青草、草叶、稻谷、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也吃蠕虫、水生昆虫、昆虫幼虫以及甲壳类、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动物性食物。
瘤鸭南美亚种分布范围
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和马达加斯加南部,热带亚洲,从巴基斯坦通过印度次大陆到中国南端。
瘤鸭南美亚种繁殖方式
营巢于紧靠水边的老龄树上的天然树洞中或大树枝杈间,也利用其他大型鸟类在树上废弃的旧巢,有时也在孤立建筑物的墙洞中营巢,在无树的也筑巢在石隙间和高草丛中。繁殖期主要随雨季而变化,在东南亚地区繁殖期通常在6-9月,强壮有力的雄鸟有时占有两个以上的雌鸟。每窝产卵8-12枚,卵白色或淡黄白色,大小为56-67mm×42-45mm。雌鸟孵卵,孵化期30天。
瘤鸭南美亚种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