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留住古城的記憶和歷史-讀鹿劍林散文作品有感(張建魯)

留住古城的記憶和歷史-讀鹿劍林散文作品有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留住古城的記憶和歷史-讀鹿劍林散文作品有感》中國當代作家張建魯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留住古城的記憶和歷史-讀鹿劍林散文作品有感

毋庸置疑,每個城市一定都有自己的歷史,每個城市也一定都有自己的地標建築,前者可謂一種人文景觀,後者則為一種地理景觀,這也是一個城市區別於另一個城市的重要標誌和象徵。

劍林文友的系列散文《雪落古運河》《北湖的魚》《早春的風景》就為我們提供了這種參照和佐證,尤其是《雪落古運河》,可以說將濟寧的「來龍去脈」描述的纖毫畢現,讓人依稀走進或看到了濟寧的「前世今生」;《北湖的魚》則「畫龍點睛」,透過這扇「窗戶」,讓人領略了濟寧這座古老年青城市的「內心世界」。如果說「古運河」給我們呈現的是靜,帶來更多的記憶、滄桑、厚重的話,那「北湖的魚」則是上帝和大自然對濟寧市人民的禮遇饋贈,而《早春的風景》讓我們心嚮往之,目不暇接、流連忘返,游中有樂,樂中有思。

一個城市的分量乃至偉大,一定與它的歷史積澱有關,這就像一個人的童年天真和耄耋之年的閱人無數,濟寧有着歷史的觀照和關照,有着如雷貫耳名聞遐邇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足跡,更有着許許多多的鱗次櫛比獨具特色的人文歷史景觀和地標建築。

千年的悠悠古運河,她是「運河之都」濟寧的母親河,那麼,圍繞在她身邊的一切都是與她血脈相通的兒女,都是拜古運河所賜,都是從她身上掉下的「肉」,所以,這一切才呈現為一種真實天籟,水乳交融,親密無間、患難與共、血肉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在《雪落古運河》一文中,劍林文友如數家珍飽含深情,向我們詳盡描述了「南門口、玉堂醬園、宣阜橋、玉帶橋、清平橋、快活林、太白樓、順河東大寺、日月坊、竹竿巷」獨具魅力的動人故事,使我們對這座賴以生存儒潤華夏生機勃勃的濟寧古城,有了完整清晰的印象,產生強烈的眷戀鍾愛,不由不讓我們頓生走進和更加熱愛這座城市的衝動和激情。

當然,由於這樣那樣的歲月滄桑變遷的原因,由於對現代文明的誤讀和城市建設的高速開發,與濟寧有關的一些人文地理正在消失,那些留存濟寧人心中曾經的象徵和符號,只能從歷史的博物館和老照片中來打撈記憶了,誠如劍林文友所悲憫詠嘆的那樣「如今,老運河已逝去往日商船往來的繁忙,竹竿巷老街通渠要道、運河兩岸,店鋪林立的景象也已繁華落盡。伴隨着舊城改造拆遷、竹竿巷早已改頭換面,百年傳承的韻味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

這真的讓人唏噓感嘆扼腕嘆息捶胸頓足,其實在現代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不忘祖先走過的艱苦歲月,尋找失落久遠的記憶,也應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果一座座一棟棟散發着歷史光芒、鄉土文化氣息的建築呈現我們眼前,當我們與它們面對面、零距離,早已遠去的歲月漸漸清晰復原,這該勾起多少人對過往歲月五味雜陳的記憶,仿佛看到先輩們風塵僕僕、沿着時光隧道一路尋蹤走來,讓人頓生無限感激和敬畏情懷,這該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功莫大焉的事啊,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一個古老城市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需我們愛護,都需要我們用情感去澆灌洗滌;城市的歷史和記憶才會越來越清晰明亮,一個與這個城市同呼吸共命運的人,對這個城市不能沒有自己的敬畏和堅守,正像劍林友所體悟揭示的那樣,「近些年,我曾經到過杭州的清河坊,蘇州的平江路、山塘街,楊州的東關街,鎮江的西津渡,北京的後海、南京的秦淮河……等等,這些歷史街區均保存完好,經過『修舊如舊』和旅遊開發,不僅留下了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而且重新煥發出奪目光彩……」所有這些都給我們在保留城市記憶和開發創新保護方面以啟發鏡鑒。

正像劍林友所希翼期待的那樣,「我從心裡期盼着,古運河兩岸的老街區能重現往日風采,在這個旅遊和商業文明極度發達的時代,把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裝點得更加豐潤、靈動、美麗。」一句話,我們所有的行動和努力,都應該在未來的歲月中,致力於不斷完善提升城市的軟實力。那就是讓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城市「留得住記憶,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留得住鄉情……」歷史對於旁觀者來說是一段故事,對於劍林友是切身的喜悅和憂傷,是一生一世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親不親故鄉人。在《北湖的魚》一文中,劍林友將「捕魚節」、「放魚節」描述得活靈活現扣人心弦,其情也真,其意也切,感人肺腑,溢於言表,「捕魚節」、「放魚節」之所以成為濟寧人一種傳統節日和「保留曲目」,這無疑體現着一種「人文關懷」、「終極關懷」的大愛……

「圍觀的民眾也被這歡樂的氣氛感染,紛紛買了大小適中的野生活魚,一方面為了嘗嘗鮮,另一方面也是圖個新年喜慶有餘。男女老少個個面帶喜色,把個元旦搞得像過年一樣。」和諧美好,其樂融融。

「年末歲尾按計劃進行捕撈,使之保持良好循環的生態。」為了引導鼓勵回饋市民積極參與春季的「放魚節」活動,「北湖管委會每年元旦將捕獲的鯉魚精選一千斤,免費贈送給濟寧一中的莘莘學子,祝願高三的學生都能『鯉魚躍龍門』。想必考入清華、北大、復旦等理想高校的學子們,將來無論走到天南海北,都會懷念這家鄉的美味和濃濃的鄉情。」每年都有一批批金榜題名的高考學子走出濟寧,他們去知識的海洋里,尋找夢想,捕撈希望;每年又迎來一批批學成回到濟寧的大學生,他們用自己的青春智慧架起快捷的立體橋樑,矗立在家鄉發展跨越的正前方。

「漫步於冬日的湖畔,水碧天藍,風柔日暖,如此優美的環境,怎能不讓人興發感動。……在這個新時代詩意蔥綠的路上行走,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沐浴在新年的暖陽里,我真想投身湖中,去問一問那翔游於湖底的魚,是否和我一樣,內心裡溢滿幸福和歡喜?」在湖泊山影中劍林友是獨愛濟寧北湖的,星期天節假日北湖的美景中時常閃着他陶醉的身影。泛起粼粼金光的湖水裡,劍林友的身影正與歡快的魚兒嬉戲交談,身旁的蘆葦蒲草也在春風中向他招手……

此時此刻,不由得想起著名詩人艾青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想艾青先生和劍林友兩者冥冥之中一定有着某種相遇和通感,對人類、對世界、對祖國、對人民、對家鄉的摯愛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吧!

劍林友在《早春的風景》中寫道「懷想着早春的模樣,早早醒來,欣欣然走出家門,徒步於附近的濕地公園。」陡然發現「興奮的鳥兒比晨煉的人們更早,在枝頭歡唱、跳躍。湖面綠水如鏡,五六隻野鴨緩緩遊動,水面波痕向四面盪開。湖畔垂柳依依,」晨風「為它梳起了新妝,是那種早春鵝黃色綠綠的、淡淡的,晨風送來了黃鸝的鳴唱,」作者停下了腳步「駐足靜心傾聽。」詩情畫意的早春黎明,是屬於勤奮早起熱愛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人,是屬於劍林友的。只有擁有多彩黎明的人,才能擁有多彩的人生。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們的眼睛缺少發現。」如果說這個世界的美好,是因為有了鳥語花香、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給人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感覺的話,那「有幸與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為鄰,兩個公園雖然面積不大,卻是春夏繁花不斷,秋冬風景雅致,讓我百走不厭,常常陶醉其中,流連忘返,見證了四季人生。感謝這裡的樹木花草,感謝這裡的流水、鳥鳴,感謝天空中細雨、流雲,感謝融入風景的人們,她們有的仙骨臨風舒袖舞太極,有的聚於亭下竹笛相伴引吭合唱,她們都是風景不可或缺的部分。」這《早春的風景》一定凝結着無數勞動者的汗水和心血,上帝的鬼斧神工和無數勞動者天作之合,才有了這個世界珠聯璧合相得益彰的美麗和美好吧……

心裡裝滿着愛,心中懷惴着感恩之心的劍林友,面對着「那些辛勤的園丁——勤勞樸實的園藝工,他們有男有女,五六十歲居多,都是城市邊緣的失地農民,隨着城市的擴張被市民,沒有了農田可耕種,他們便把對土地深情傾注在山林濕地的花草樹木之中。成就了喧囂城市中一隅美麗風景」的他們,發自肺腑地傾訴告白,「人勤春來早,心誠地生金。我終於明白,這裡的玉蘭為何開的早,這裡的風景為何這般好。」

偶爾從微信朋友圈看到一位朋友動情地寫到:「濟寧非我出生成長之地,卻是工作生活最久的地方,一直以來,我對於濟寧這座城市,感覺像似無根浮萍,深不下去,愛不起來。今天讀了老兄一文,不由得增添了許多好感,細細品味起來,濟寧確是古樸自在,好多沒去過的地方,我也要去兜兜轉轉了。讚一個」!「因一篇美文,愛上一座城。」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尺牘寸言,難以言述,掩卷沉思:劍林友的散文,字裡行間無不浸透着一種真實的熱愛、樸實的關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劍林友也是用自己的文字,沾着自己的心血搭建一座愛的天堂,這不由讓我們想起一首歌中所唱的那樣,「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成美好的天堂。」寫到這裡,我隱約看到劍林友在濕地公園散步的的他停下了腳步,伴隨着「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音樂,人們正翩翩起舞,劍林友樂在其中、思在其中……為了我們嚮往的美好天堂和我們夢寐以求的夢想。《雪落古運河》《北湖的魚》《早春的風景》三篇為家鄉濟寧素描了一幅幅美妙立體的畫卷,激勵着我們,從你我做起,從身邊做起,熱愛生活、樂於奉獻、身體力行,為幸福的明天努力奮鬥![1]

作者簡介

張建魯,山東兗州人,1962年8月出生,自幼酷愛文學,十八歲入伍,曾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被譽為戰地詩人和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