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甸沙乡地处东经103°.00'-103°.00',北纬25°.33'-25°.54',位于寻甸县城西北部,距县城35公里,是1980年由寻甸的金所、金源、六哨、凤仪、功山五个乡(镇)的边远贫困村(办)划分组建而成,是个典型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乡,属全省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1]

全乡辖9个村委会,93个自然村,86个村民小组,共有总人口21029人(2017年)。

辖甸沙、海尾、鲁六、苏撤破、麦地心、兴隆、红果树、老村、治租9个行政村。

中文名称: 甸沙乡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中国西南

电话区号: 0871

邮政区码: 655206

地理位置: 东经103°.00'-103°.00',北纬25°.33'-25°.54'

面 积: 205.36平方千米

人 口: 21029人(2017年)

气候条件: 平均气温24.00℃

车牌代码: 云A

目录

地理环境

甸沙乡是寻甸县建乡最晚的乡镇,由于气候条件及地理环境等原因,导致这里缺乏水资源,这里有近3万亩 的旱地,这里的村民只能以种植烤烟、洋芋等旱季作物为主。

随着新品种烤烟“红花大金元”(简称“红大”)的引进种植,甸沙乡的经济开始迅猛发展。

经济概况

甸沙乡共有耕地32280亩,(其中水田2715亩,旱地29565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麦和马铃薯;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药材。2006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456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1028元,粮食总产量807万公斤,全乡实现财政总收入223万元。

全乡有耕地26835亩,其中水田2700亩,旱地24135亩。有森林面积157795亩,森林覆盖率为39%。

甸沙乡辖9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回、彝、苗4种民族,2007年末总户数4950户,总人口18755人,其中农业人口4653户18292人。

有少数民族13558人,占总人口的26%,其中彝族3734人,苗族515人,回族485人。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1029人。是典型的集山区、民族、农业为一体的贫困乡。

甸沙乡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2007年末,全乡有劳动力12819人,有农业从业人员10586人,占劳动力资源的83%。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荞子;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

2007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4926万元,粮食总产量835.2万公斤,人均产粮459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1077元。

地理环境

环境资源

甸沙乡属山区,最高海拔2893米(水城梁子),最低海拔1673米(腊支)。

境内沟壑纵横,山谷相间,由南向北的甸沙河贯穿全境,东西两面有苏撒坡大横路和鲁六梁子两山脉。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断陷湖盆-清水海。

境内气候凉爽,最高气温27℃,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25天,植被以华山松、云南松、旱冬瓜、栎类及一些灌木林为主,地表土壤多为酸性红壤。山中常有野兔、松鼠、蛇等动物出入。

全乡有耕地总面积26835亩(其中:水田2700亩,旱地24135亩),人均耕地1.3亩,主产马铃薯、玉米、荞麦,经济作物以烤烟、菜籽为主。拥有林地157795亩,森林覆盖率达39%;其中:经济林果509.9亩,人均经济林果0.03亩,主要种植核桃、板栗、黄梨、柿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达到10057亩。

气候资源

全乡国土面积205.36平方千米,海拔在1640—2896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4.5℃。

甸沙乡主要有水系2条,即甸沙河和板桥河,穿境而过,冬春两季流量小,夏秋两季流量大。境内有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湖面清澈,波光粼粼,碧翠成荫,景色怡人。

农业发展

农村经济

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92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547万元,占总收入的73%;畜牧业收入513万元占总收入的10.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16321头,肉牛2893头,肉羊6717头,出栏家禽19970只);林业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的1.3%;第二、三产业收入760万元,占总收入的15.3%。农民人均纯收入1077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殖业为主。全乡外出务工收入为7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756人,在省内务工614人,到省外务工142人。甸沙乡通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以烤烟、马铃薯为主的特色产业,200年共种植烤烟9000亩,种植马铃薯20000亩,规划引导扶持发展肉牛养殖、核桃种植特色产业。2006年,乡党委政府不断巩固烤烟在我乡经济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提高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生产水平,连续种植红大品种7年来,面积逐年增加,从3000亩到2006年发展到7800亩。2006年,全乡累计收购烟叶84万公斤,收购金额1025.3万元,均价12.26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