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电涡流缓速器

电涡流缓速器(汽车辅助制动装置)2002年7月1日我国开始执行的交通部最新发布的《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标准中规定,高二级以上的客车必须安装制动缓速装置

  • 定 义:是一种汽车辅助制动装置
  • 俗 称:电刹
  • 特 点:制动强度较大,且易控制

目录

应用

记者在采访客车生产企业时发现,高档客车几乎都已安装了电涡流缓速器,像上海申沃客车、郑州宇通客车、东风日产柴客车底盘、厦门金龙等使用的进口产品,大多都是法国泰乐马和西班牙的弗雷纳萨电涡流缓速器,国产的电涡流缓速器技术较为先进的厂家只有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隶属中航工业。据有关人士介绍,法国泰乐马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电涡流缓速器生产和供应商之一,在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都设有子公司,在全球有500多家分销商,产品有F、C、H三大系列近百种型号,5年前就已为我国客车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产品。 他们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及客车发展特点,开发了手柄控制、脚控制与ABS系统连接的控制系统,是适应城市及山区道路使用的缓速装置的理想组合。另外,客车企业选用较多的还有日本的日野牌电涡流缓速器,质量比较稳定,价格相对略高。据悉我国有许多企业也正在开发研制此项技术,但是已成规模、批量生产的只有凯迈(洛阳)机电有限公司—生产的DHQ、DHB、DHZ型缓速器,它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并根据中国车辆特点加以改进,在各大公交公司、以及厦门金龙、郑州宇通、广州五十铃等客车上得到了成功应用。它不仅体积小,重量轻,而且价格低于进口产品。

原理

该装置安装在汽车驱动桥与变速箱之间,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实现无接触制动。px 是一种辅助制动系统,是制动系统的一个必要补充,但不能取代主制动系统。

电涡流缓速器一般由定子转子及固定支架组成。

缓速器工作时,定子线圈内通电产生磁场,而转子随传动轴一起旋转。转子切割定子产生的磁力线,从而在转子盘内部产生涡旋状的感应电流。这样,定子就会向转子施加一个阻碍转子旋转的电磁力,从而产生制动力矩。同时,涡流在具有一定电阻的转子盘内部流通,由于电阻的热效应会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这样,车辆行驶的动能就通过电磁感应电阻发热最终转化为热能散发。

优越性

安装电涡流缓速器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稳定性和舒适性,具体地,其在安全性、经济性和环保性方面的优越性表现如下:

安全性

(1) 能够承负汽车运行中绝大部分制动负荷,使车轮制动器温升大为降低以确保车轮制动器处于良好工作状态,进而缓解或避免车辆跑偏、传统刹车失灵和爆胎等安全隐患。(2) 能够在一个相当宽的转速范围内提供强劲的制动力矩,而且低速性能良好。车速在10公里/小时的时候,缓速器就能提供缓速制动;车速达到20公里/小时,缓速器就能达到最大的制动力矩。(3)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反应灵敏的辅助制动系统,它的转子与传动轴紧固在一起,任何时候都能按司机的意愿提供制动力矩,因而它的性能优于发动机排气制动。(4) 采用电流直接驱动,无中间环节,其操纵响应时间非常短,仅40毫秒,比液力缓速器响应时间快20倍。

经济性

(1) 由于电涡流缓速器的定子和转子之间没有接触,不存在磨损,因而故障率极低,平时除了做好例行检查,保持清洁以外,其他工作很少,所以维修费用极低。(2)由于电涡流缓速器能够承担车辆大部份制动力矩,因而能够延长轮制动器的使用寿命,降低用于车辆制动系统的维修费用,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安装电涡流缓速器的车辆,其车轮制动器寿命至少可以延长4-7倍,轮胎寿命延长20%。

环保性

制动片在摩擦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粉尘,粉尘中含有因高温作用而发生变异的有害物质,甚至含有致癌物质;此外,制动器频繁维修产生的较多维修废弃物以及汽车制动时发出的尖锐噪音,也都会对环境产生较大污染。电涡流缓速器能够承担车轮制动器大部分的负荷,因而也就能大大减少车轮制动器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电涡流缓速器一般用于重型汽车和汽车列车。它具有的特点。

组成

电涡流缓速器是电涡流缓速装置的主要总成。该制动器由定子和转子组成,数个铁芯和线圈组成定子组,装在汽车两纵梁之间。转子由两个带冷却叶片的铸铁转子盘和转子轴组成,与汽车传动轴[1] 相接,并随其转动。

运转

在汽车正常行驶时,尽管转子随传动轴高速旋转,但由于此时线圈不通电,铁芯没有磁场,故不产生制动力矩,若线圈通激磁电流,数个铁芯便产生数个磁场,通过铁芯的部分磁通量增加,离开铁芯的部分磁通量减少,从而使转子盘中产生电涡流,载流的转子盘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其作用方向与转子盘的旋转方向相反,阻碍转子盘的转动,从而使电涡流缓速器产生制动力矩。

电涡流缓速器所产生的制动力矩,可由激磁电流控制装置来调节。通过线圈的激磁电流越大,磁场越强,制动力矩就越大。

视频

[2012北京车展]泰乐玛电涡流缓速器能给卡车带来可持续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