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生物扰动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生物扰动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1],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有着浓郁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结。汉字之美[2],美在形体、美在风骨、美在精髓、美在真情!

目录

名词解释

生物扰动(bioturbation)是指沉积物的原始胶结和构造被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的活动所破坏的过程,即动物对其周围沉积颗粒所进行的搅动、混合和破坏,包括可以鉴定和无法鉴定的各种潜穴、足迹和移迹。过去对生物扰动程度的描述一直停留在定性阶段。

Droser和Bottjer(1986年)首次正式提出了半定量划分生物扰动等级的方案,共分六级。第一级:无生物扰动,地层保持原始沉积层理;第二级:遗迹化石清晰可辨,至多1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三级:遗迹化石基本可辨,但潜穴局部相互叠覆,10%~4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四级:原始沉积层已难以辨认,40%~60%的原始沉积层理被扰动;第五级:原始沉积层已完全破坏,但潜穴依然可以观察到;第六级:原始沉积层因扰动而彻底均一化。

在贫营养的冷水高山湖泊中,大量的小摇蚊生活于受许多河叉支流作用影响的浅水地区,而大摇蚊则喜欢生活在深水区。这些底栖生物群对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含氧条件、pH、Eh)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即使控制这些环境的因素稍有变化,也将扰乱这些底栖群落的正常生活条件而强烈影响其成分和数量;在深凹陷区,易造成缺氧环境,致使底栖动物群濒于死亡,而且其水流型式、沉积速度、沉积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成分等,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变化。这就意味着生物扰动,既有水平方向的变化,也有时间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