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費用
生產費用,是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總和。計算生產費用,考核生產費用計劃執行情況,分析各項費用要素的比重的變化,有利於尋找降低成本的途徑。包括進行商品生產發生的費用和企業自製設備和各項勞務作業所發生的費用。
生產費用 | |
---|---|
但不包括來料加工所耗用訂貨者的原材料價值和未經加工轉售的原材料、燃料的價值。但一般說來,生產費用範圍要廣於產品成本範圍。生產費用的發生過程,是產品成本的形成過程,因而生產費用是構成產品成本的基礎。[1]
目錄
基本信息
專業定義
製造產品時消耗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貨幣表現的總和,叫做生產費用。在商品生產的條件下,生產費用是以價值形式出現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商品的生產費用,是由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不包括未支付的剩餘生產品的費用。
因此,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費用低於商品價值,低於實際生產費用。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費用,是生產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值和新創造出來的價值總和。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費用等於商品的價值。
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工業企業的生產費用,按其經濟內容可概括分為:與勞動資料的消耗有關的費用;與勞動對象消耗有關的費用;與活勞動消耗有關的費用。 具體包括:外購材料、外購燃料、外購動力、固定資產折舊、工資及工資附加費和其他支出等項。通稱為生產費用要素。
在會計工作中,按生產費用要素表現的生產費用發生額是通過編制生產費用表進行反映的。對生產費用各個要素進行核算,可以為核定企業流動資金定額、計算工業淨產值和國民收入提供所需數據。生產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分類,則通稱為成本項目。
構成分類
構成
生產費用按照經濟性質(內容)劃分,可分為勞動對象消耗的費用、勞動手段消耗的費用和活勞動中必要勞動消耗(或構成成本的活勞動費用)的費用。
這在會計上稱為生產費用要素,它是由下列項目組成:
1.外購材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原材料、主要材料、輔助材料、半成品、包裝物、修理用備件和低值易耗品等。
2.外購燃料: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各種燃料,包括固體燃料、液體燃料和氣體燃料。
3.外購動力:指企業為進行生產而耗用的一切從外部購進的各種動力,包括電力、熱力和蒸汽等。
4.工資:指企業所有應計入生產費用的職工工資。
5.提取的職工福利費:指企業按職工工資的一定比例計提並計入費用的職工福利費。
6.折舊費:指企業按照規定對固定資產計算提取並計入費用的折舊費。
7.利息支出:指企業計入期間費用等的借入款項利息淨支出(即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後的淨額)。
8.稅金
9.其他支出:指不屬於以上各項要素的費用支出,如郵電費、旅差費、租賃費、外部加工費和保險費等。
分類
按其經濟用途分類
工業企業的生產費用,按其經濟用途可分為計入產品成本的生產費用和直接計入當期損益的期間費用兩類。
1.生產費用按經濟用途的分類
為具體反映計入產品成本的生產費用的各種用途,提供產品成本構成情況的資料,還應將其進一步劃分為若干個項目,即產品生產成本項目(簡稱產品成本項目或成本項目)。工業企業一般應設置以下幾個成本項目:
(1)原材料,也稱直接材料。
(2)燃料及動力,也稱直接燃料及動力。
(3)工資及福利費,也稱直接人工。
(4)製造費用。
企業可根據生產特點和管理要求對上述成本項目做適當調整。對於管理上需要單獨反映、控制和考核的費用,以及產品成本中比重較大的費用,應專設成本項目;否則,為了簡化核算,不必專設成本項目。
2.期間費用按經濟用途的分類
工業企業的期間費用按照經濟用途可分為營業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
按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分類
生產費用按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分類
計入產品成本的各項生產費用,按計入產品成本的方法,可以分為直接計入費用和間接計入費用。
直接計入費用是指可以分清哪種產品所耗用、可以直接計入某種產品成本的費用。間接計入費用,是指不能分清哪種產品所耗用、不能直接計入某種產品成本,而必須按照一定標準分配計入有關的各種產品成本的費用。
主要作用
生產費用要素反映的內容包括企業發生的全部生產費用,如外購材料,不論是用於產品生產的直接材料或間接材料,還是用於固定資產修理或專項工程等都包括在內。又比如工資費用,既包括用於產品生產的工資費用,又包括不是用於產品生產的工資費用。而成本項目中反映的原材料僅指構成產品實體(或主要成分)的原材料費用,工資費用僅指直接生產工人的工資。
生產費用要素反映的是某一時期(月、季、年)內企業實際發生的生產費用,而按成本項目反映的產品成本,是指某一時期某種產品所應負擔的費用。兩者雖然都反映某一時期的費用,但前者包括的是待攤費用的攤銷數和預提費用的計提數。
生產費用按要素進行反映與核算,有助於企業了解在一定時期內發生了哪些生產費用,各要素的比重是多少,藉以分析企業各個時期各種要素費用支出的水平。
這種費用的劃分,能將物化勞動的耗費明顯地從勞動耗費中劃出來,進行單獨地反映,為企業計算工業淨產值和國家計算國民收入提供資料,也可為企業控制流動資金占用及編制材料採購計劃提供依據,但不能說明生產費用的用途,不便於分析生產費用支出是否合理和節約。
生產費用按用途劃分則能夠明確地反映直接用於產品生產上材料費是多少,直接用於產品生產上的工人工資是多少,耗用於組織與管理生產上的各項支出是多少,這對於了解企業計劃、定額、預算等執行情況,控制成本費用支出,加強成本管理和成本分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分配關係
應由產品負擔的費用,如何既科學又合理地在完工產品與在產品之間進行分配,必須根據在產品的數量和完工程度,各月在產品數量的變化大小,在產品成本中各項費用的比例情況以及產品的定額管理基礎和定額消耗水平等具體條件來選擇分配方法。
分配方法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以下幾種:
1.有在產品但不計算分配成本;
當企業、車間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很少,是否計算分配在產品成本對完工產品成本的影響很小,甚至無影響。為了簡化成本核算工作,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或車間可以不計算在產品成本,即某種產品生產所發生的全部費用,都歸完工產品負擔。
2.在產品成本固定按年初數計算;
如果在產品數量各月份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月初、月末在產品成本的差額對完工產品成本影響不大。為了簡化成本核算工作,各月在產品成本固定按年初數計算。到年終時,應根據實際盤點的在產品數量,重新計算在產品成本,並調整年初數。
3.在產品成本按完工產品成本計算;
如果在產品已經接近完工,或者已經加工完畢的產品,但尚未驗收或包裝入庫,也算在產品。為簡化核算工作,這些在產品視同完工產品分配費用,即應由產品負擔的費用按照完工產品的產量和月末在產品的實際數量作為分配標準進行費用的分配。
4.在產品成本按耗用材料費計算;
當企業或車間各月的在產品數量較大,而且各月份數量又均衡,同時這種在產品,其材料費用在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這種情況下,在產品成本可以只計算材料費用來代替它全部費用。其工費項目數量比例小,全由完工產品負擔。即將應由產品負擔的費用合計數減去在產品負擔的材料費後的數額,就是完工產品的成本。
【例1】A產品月初在產品材料費用3 240元,本月耗用的材料費用46 760元,本月完工A產品750件,月末在產品250件,材料在生產開始時一次投入,材料費用按完工產品產量和月末在產品實際數量作為分配標準進行分配。本月發生的工費計500元。其具體分配計算如下:
材料費用分配率=(3240+46760)/(750+250)=50(元)
月末在產品材料費用=250×50=12 500(元)
本月完工產品成本(A)=(3 240+46 760+500)-12 500=38 000(元)
5. 在產品成本按定額成本法計算;
在定額比較準確,定額管理比較健全,各月在產品數量變化比較均衡的企業,月末在產品可根據實際結存的在產品數量,和在產品的單件定額成本,計算出在產品成本。月初在產品定額成本加上本月產品費用,再減去月末在產品定額成本,即為完工產品成本。採用這種方法,月末在產品實際成本與定額成本的差異,全部由完工產品負擔。
6.定額比例法分配產品費用,計算區別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以定額資料為標準,將應由產品負擔的費用按照完工產品與月末在產品定額消耗量或定額成本的比例進行劃分。它適用於各項消耗定額比較健全、穩定,定額管理基礎比較好的,各月末在產品數量變動較大的產品。
7.按約當產量法的比例分配產品費用,計算完工產品成本和月末在產品成本。
按約當產量法是指將月未在產品數量按其加工程度和投料程度折合為相當於完工產品的數量。
按約當產量法的比例劃分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末在產品成本,就是將本月所歸集的應由產品負擔的生產費用按完工產品數量和月末在產品的約當產量的比例進行分配。這種方法適用於各月月末在產品數量較大,而且變化也大,但產品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製造費用的比重相差不多的產品。
按約當產量比例劃分完工產品成本與月未在產品成本時,由於在產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加工程度和投料情況的不同,必須分別成本項目計算在產品的約當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