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瓷器茶具

瓷器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一面旗幟,瓷器茶具與中國茶的匹配,讓中國茶傳播到全球各地。中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瓷器發明之後,陶質茶具就逐漸為瓷質茶具所代替。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瓷器茶具

定義; 是中國傳統文明的一面旗幟

瓷器分類; 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

文化內涵; 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

瓷器文化

瓷器是中國的發明之一,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自唐代之後飲茶、鬥茶之風出現後,品茶的器具開始有了講究。器型、花色、出現了一些藝術氣質的變化。瓷器茶具發展到清朝,算是鼎盛。器形上的講究日臻完美,尤以皇宮御品為典範。同時出現了除青花、之外的鬥彩、粉彩、五彩、釉里紅、琺瑯彩等創新彩繪。給瓷器的錦上添花。配合上茶文化,更是具備了藝術和實用兼具的功效。

茶文化,是品茶飲茶活動中所體現的一種文化現象。茶具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瓷器之美,讓品茶者享受到整個品茶活動的意境之美。瓷器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火與泥的藝術,這種藝術在品茶的意境之中給欣賞者更有效的欣賞空間和欣賞心情。所以瓷器茶器和茶配合,乃天作之合,錦上繡花。

白瓷茶具

唐代飲茶之風大盛,促進了茶具生產的相應發展,全國有許多地方的瓷業都很興旺,形成了一批以生產茶具為主的著名窯場。各窯場爭美斗奇,相互競爭。據《唐國史補》載,河南鞏縣瓷窯在燒制茶具的同時,還塑造了"茶神'陸羽的瓷像,客商每購茶具若干件,即贈送一座瓷像,以招攬生意。其他如河北任丘的邢窯、浙江餘姚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四川大邑窯,也都產白瓷茶具。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淨,如銀似雪,標誌着白瓷的真正成熟。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 河北邢窯生產的白瓷器器具已"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生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

青瓷茶具

背景

青瓷茶具早在東漢年間,已開始生產色澤純正、透明發光的青瓷。晉代浙江的越窯、婺窯、甌窯已具相當規模。那時青瓷的主要產地在浙江,最流行的是一種叫"雞頭流子"的有嘴茶壺。 六朝以後,許多青瓷茶具擁有蓮花紋飾。唐代的茶壺又稱"茶注",壺嘴稱"流子",形式短小,取代了晉時的雞頭流子。相傳唐時西川節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了一種茶碗的碗托,她以蠟做成圈,以固定茶碗在盤中的位置。以後演變為瓷質茶托,這就是後來常見的茶托子,現代稱為"茶船子",其實早在《周禮》中就把盛放杯樽之類的碟子叫做"舟",可見"舟船"之稱遠古已有。

興於宋代

宋代飲茶,盛行茶盞,使用盞托也更為普遍。茶盞又稱茶盅,實際上是一種小型茶碗,它有利發揮和保持茶葉的香氣滋味,這一點很符合科學道理。茶杯過大,不僅香味易散,且注入開水多,載熱量大,容易燙熟茶葉,使茶湯失去鮮爽味。由於宋代瓷窯的競爭,技術的提高,使得茶具種類增加,出產的茶盞、茶壺、茶杯等品種繁多,式樣各異,色彩雅麗,風格大不相同。浙江龍泉縣哥窯生產的青瓷茶具,於16世紀 首次遠銷歐洲市場,立即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顧況《茶賦》雲:"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瓶";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超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之說;韓偓《橫塘詩》則雲"越甌犀液發茶香"。這些詩都讚揚了翠玉般的越窯青瓷茶具的優美。宋時,五大名窯之一的浙江龍泉哥窯達到鼎盛時期,生產各類青瓷器,包括茶壺、茶碗、茶盞、茶杯、茶盤等,甌江兩岸盛況空前,群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返如梭.一派繁榮景象。

黑瓷茶具

背景

宋代福建鬥茶之風盛行.鬥茶者們根據經驗認 為建安窯所產的黑瓷茶盞用來鬥茶最為適宜,因而馳名。宋黎、蔡襄《茶錄》說:"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烙(原字左為"火"字,右上為三個"力"字,右下為"月"字)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自不用。"這種黑瓷兔毫茶盞,風格獨特,古樸雅致,而且磁質厚重,保溫性能較好,故為鬥茶行家所珍愛。其他瓷窯也競相仿製,如四川省博物館藏有一個黑瓷兔毫茶盞,就是四川廣元窯所燒制,其造型、瓷質、釉色和兔毫紋與建瓷不差分毫,幾可亂真。

雞頭壺

浙江餘姚、德清一帶也曾出產過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至今還存有一件,名叫"天雞壺",被視作珍寶。

總之,我國的瓷器茶具品類很多,產地遍及全國,重要的亦有數十處,這裡重點介紹幾處。

彩瓷茶具

彩瓷亦稱"彩繪瓷"(painted china)。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繪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始於唐唐青花}。明清時期開始出現是釉上彩{粉彩},同時也是彩瓷發展的盛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彩瓷茶具彩色茶具的品種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它的特點是花紋藍白相映成趣,有賞心悅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華而不艷之力。加之彩料之上塗釉,顯得滋潤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後期,青花瓷茶具才開始成批生產,特別是景德鎮,成了我國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產地。由於青花瓷茶具繪畫工藝水平高,特別是將中國傳統繪畫技法運用在瓷器上,因此這也可以說是元代繪畫的一大成就。明代,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茶具,諸如茶壺、茶盅、茶盞,花色品種越來越多,質量愈來愈精,無論是器形、造型、紋飾等都冠絕全國,成為其它生產青花茶具窯場模仿的對象,清代,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青花瓷茶具在古陶瓷發展史上,又進入了一個歷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響後代。康熙年間燒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稱清代之最。

綜觀明、清時期,由於制瓷技術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對外出口擴大,以及飲茶方法改變,都促使青花茶具獲得了迅猛的發展,當時除景德鎮生產青花茶具外,較有影響的還有江西的吉安、樂平,廣東的潮州、揭陽、博羅,雲南的玉溪,四川的會理,福建的德化、安溪等地。此外,全國還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青花茶具,在一定區域內,供民間飲茶使用。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發展而成,是一種新質陶器。它始於宋代,盛於明清,流傳至今。據說,北宋大詩人蘇軾在江蘇宜興獨山講學時,好飲茶,為便於外出時烹茶,曾燒制過由他設計的提梁式紫砂壺,以試茶審味,後人稱它為東坡壺或是提梁壺。蘇軾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就是詩人對紫砂茶具賞識的表達。但從確切有文字記載而言,紫砂茶具則創造於明代正德年間。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蘇宜興南部及其毗鄰的浙江長興北部埋藏的一種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燒制而成的。這種陶土,含鐵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燒制溫度以攝氏1150度左右為宜。優質的原料,天然的色澤,為燒制優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質基礎。

宜興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鐘情,除了這種茶具風格多樣,造型多變,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別具一格外,還與這種茶具的質地適合泡茶有關。後人稱紫砂茶具有三大特點,就是\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

主產地

瓷都景德鎮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 真宗趙恆下旨,在浮梁縣昌南鎮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望溪文化?這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 白里泛青,雅致悅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種彩 繪。當時彭器資《送許屯田詩》曾有這樣的評價:"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制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還遠銷國外 。

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全國制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明代劉侗、於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成杯一雙,值十萬錢"之說。

清代各地制瓷名手雲集景德鎮,制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胎質潔白,通體透明,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純乎見釉,不見胎骨的完 美程度。這種瓷器對着光可以從背面看到胎面上的 彩繪花紋圖,有如"透輕雲望明月","隔淡霧看青 山"。製作之巧,令人驚嘆。瓷器茶具景德鎮向來重視瓷釉色彩,這裡的顏色釉瓷器很早以前就十分著名。我國瓷器為色釉裝飾,大約起源於商代陶器。東漢時期出現了青釉瓷器,唐代創造了黃、紫、綠三彩,稱為唐三彩,宋代有影青、粉青、定紅、紫鈞、黑釉等。據史籍記載,宋、元時期,景德鎮瓷窯已有300多座,顏色釉瓷已占很大比重。到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顏色釉取眾窯之長,"盡人工之巧",承前啟後造詣極高,創造了鈞紅、祭紅和郎窯紅等名貴色釉。鈞紅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銅紅釉品種,宋朝時為河南鈞州禹縣(今河南禹州市)燒造,從明朝開始,景德鎮大量生產鈞紅瓷。明代永宣年間,景德鎮瓷工繼鈞紅之後,創造了祭紅。祭紅嬌而不艷,紅中透紫,色澤深沉而安定。古代皇室用這種紅釉瓷做祭器,因而得名祭紅。因燒制難度極大,成品率很低,所以身價特高。古人在製作祭紅瓷時,很名貴的原料如珊瑚、瑪瑙、玉石、珍珠、黃金等都在所不惜。郎窯紅又叫寶石紅,色調鮮艷奪目,絢麗多彩,亦很受人喜愛。如今景德鎮已恢復和創製70多種顏色釉,如鈞紅、郎窯紅、豆青、文青等已趕上或超過歷史最好水平,還新增了火焰紅、大銅綠、丁香紫等多種顏色釉。這些釉不僅用於裝飾工藝陳設瓷,也用以裝飾茶具等日用瓷。使瓷器"白如五、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的特點更加發揚光大。

福建德化瓷

德化瓷的製作始於新石器時代,興於唐宋,盛於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它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對外貿易品,與絲綢、茶葉一道享譽世界,為制瓷技術的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如今德化縣內保存着宋元時代的碗坪和屈斗宮等窯址。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燒造印紋陶器,唐代已開始燒制青釉器,宋代生產的白瓷和青瓷已很精緻,瓷器產品開始大量出口,元代,德化瓷塑佛像已經進貢朝廷,得到帝王的賞識。明、清兩代,德化瓷器大量流傳到歐洲,它的象牙白釉(又名奶油白)對歐洲瓷器的藝術產生很大的影響。明代,德化瓷藝人何朝宗利用當地優質的高嶺土,使用捏、塑、雕、刻、刮、接、貼等八種技法製作出精美的德化瓷塑,釉色乳白,如脂如玉,色調素雅,享有"象牙白"、"中國白"和"國際瓷壇明珠"的美譽,成為中國白瓷的代表。鄭和下西洋所帶的瓷器中,就有福建的"德化瓷"。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o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海外各地。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在清代時出口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德化瓷業,新秀輩出,他們繼承前人的優秀技法和風格,不斷創新發展,使德化瓷燒制技藝重新煥發出青春。瓷器茶具

湖南醴陵瓷

湖南瓷器的特點是瓷質潔白, 色澤古雅,音似金玉,細膩美觀。醴陵的釉下彩瓷,更 是譽滿中外的傳統產品,在1915年巴拿馬國際商品 博覽會上曾獲一等金牌獎。如今醴陵群力瓷廠繼承和發揚這裡特有的生產工藝而製造的釉下彩茶具等,其畫面猶如穿上一層透亮的玻璃紗,潔白如玉, 晶瑩潤澤,層次分明,立體感強。這種餐具和茶具裝飾淡雅,造型新穎,配套齊全,既實用又富有藝術性。 十多年來,這些餐具和茶具一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宴會廳內使用,受到國內外來賓的讚賞,被譽為陶瓷藝術國里的明珠。1979年醴陵釉下彩茶具和景德慎青花瓷器一起,分別被評為全國優質產品,榮獲金質獎。

龍泉青瓷

浙江龍泉青瓷.以造型古樸挺健, 釉色翠青如玉著稱於世,是瓷器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被人們譽為"瓷器之花"。龍泉青瓷產於浙江西南部龍泉縣境內,這裡林木蔥蘢,溪流縱橫,是我國歷史 上瓷器的重要產地之一。南宋時,龍泉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窯業中心。其優良產品不但成為當代珍品,也是當時皇朝對外交換的主要物品,特別是造瓷藝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倆的"哥窯"、"弟窯",繼越窯有發展,學官窯有創新,因而產品質量突飛猛進,無論釉色或造型都達到了極高造詣。因此,哥窯被列為五大名窯之一,弟窯亦被譽為名窯之巨擘。

哥窯瓷

胎薄質堅,釉層飽滿,色繹靜穆,有粉青、翠青、灰青、蟹殼青等,以粉青最為名貴。釉面顯現紋片,紋片形狀多樣,紋片大小相間的,稱為"文武片",有細眼似的叫"魚子紋",類似冰裂狀的稱"白圾碎",還有"蟹爪紋"、"鱔血紋"、"牛毛紋"等。這本來 是因釉原料收縮係數不同而產生的一種疵病,但人們喜愛它自然、美觀,反而成了別具風格的特殊美。 它的另一特點是器腳露胎,胎骨如鐵,口部釉隱現紫色,因而有"紫口鐵腳"之稱。

弟窯瓷

造型優美,胎骨厚實,釉色青翠,光潤純潔,有梅子青、粉青、豆青、蟹殼青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為最佳。滋潤的粉青酷似美玉,晶瑩的梅子青宛如翡翠。青瓷藝人向來追求"釉色如玉",弟窯產品可謂達到了這樣的藝術境界,其釉色之美,至今世上尚無匹敵。器物的棱沿部分微露白痕,稱為"出筋",底 部呈現朱紅,稱為"硃砂底"。有的不加任何裝飾,卻給人以清新活潑之感,有的卻作巧妙裝飾,如在瓶肩上飾一隻虎、一條龍.或兩隻遠眺的鳳鳥,神態逼真, 栩栩如生;有的將碗口沿做成荷葉狀,中間伏着一隻龜,或洗內刻雙魚,別有風韻。瓷器茶具從宋代起,龍泉青瓷不僅是國內暢銷產品,也已成為重要出口商品,博得國內外群眾的廣泛喜愛。16世紀晚期.龍泉青瓷傳入法國,它那青翠欲滴的釉色,令法國人驚嘆不已,不願以俗名稱呼它,時逢名劇《牧羊女》風靡巴黎,風趣的巴黎人認為,只有劇中主角--雪拉同的青袍,堪與龍泉青瓷媲美,於是他們把龍泉青瓷稱為"雪拉同",至今法國人對龍泉青瓷仍用這一美稱。世界上所有著名博物館,都珍藏有龍泉青瓷,僅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院就有1000多件,日本東京還設有專樓珍藏,只有高級外賓到來 或櫻花時節才開放,供人們觀賞。如果博物館舉辦陶瓷展覽而沒有龍泉青瓷,準會被認為不符合著名博物館的條件。

鈞瓷

在當代,河南禹州的鈞瓷在建國恢復燒制後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發展最好的五大名窯。造型用途開始多元化,從單純的陳設品轉向與日用品相結合的藝術品。代表作有禹州市孔家鈞窯的鈞瓷美壺系列作品。

茶具色澤

青瓷

施青色高溫釉的瓷器。青瓷釉中主要的呈色物質是氧化鐵,含量為2%左右。釉由於氧化鐵含量的多少、釉層的厚薄和氧化鐵還原程度的高低不同,會呈現出深淺不一、色調不同的顏色。若釉中氧化鐵較多地還原成氧化亞鐵,那麼釉色就偏青,反之則偏黃,這與燒成氣氛有關。燒成氣氛指焙燒陶瓷器時的火焰性質,分氧化焰、還原焰和中性焰三種。氧化焰指燃料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的火焰;還原焰是指燃料在缺氧過程中燃燒,產生大量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碳、碳化氫等的火焰;中性焰則介於兩者之間。用氧化焰燒成,釉色發黃;用還原焰燒成則偏青。青瓷中常以"開片"來裝飾器物,所謂開片就是瓷的釉層因胎、釉膨脹係數不同而出現的裂紋。哥窯傳世之作表面為大小開片相結合,小片紋呈黃色,大片紋呈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稱。南宋官窯最善應用開片,且胎薄(呈灰、黑色)、釉層豐厚(呈粉青、火黃、青灰等色)的特點,器物口沿因釉下垂而微露胎色,器物底足由於墊餅墊燒而露胎,稱口"紫口鐵足",以此為貴。越窯以產青瓷而馳名世界,其作品呈現一種特別的"雨過天晴"色,質地如冰似玉,後流傳至國外,成為中國瓷器的代表作 。

黑瓷

施黑色高溫釉的瓷器。釉料中氧化鐵的含量在5%以上。 商周時出現原始黑瓷,東漢時上虞窯燒制的黑瓷施釉厚薄均勻,釉色有黑、黑褐等數種,至宋代黑釉品種大量出現。其中建窯燒制的兔毫紋、油滴紋、曜變等茶碗,就是因釉中含鐵量較高,燒窯保溫時間較長,又在還原焰中燒成,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鐵結晶,成品顯示出流光溢彩的特殊花紋,每一件細細看去皆自成一派,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茶器。

白瓷:

施透明或乳濁高溫釉的白色瓷器。在長期的實踐當中,窯匠們進一步掌握了瓷器變色的規律,於是在燒制青瓷的基礎上,降低釉中氧化鐵的含量,用氧化焰燒成,釉色一般白中泛黃或泛綠色,還原焰燒成釉色泛青,有"青白瓷"、"影青"之稱。唐代白瓷生產已十分發達,技藝卓越首推北方的邢窯,所燒制的白瓷如銀似雪,一時間與南方生產青瓷的越窯齊名,世稱"南青北白"。

青白瓷:

江西景德鎮是青白瓷的燒造中心,北宋時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徵是胎質細密,呈白色 ,透光度極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澤性強,流動性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處泛白,積釉處則呈水綠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積釉微泛黃色器型多見盤、碗等日用器皿,還有瓶、壺、盞托、注壺、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吳家盒子記"、"段家盒子記"等標記,均為陽文直書,此外尚有"藍"、"朱"、"程"等共計14家;裝飾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盤的內壁,刻花花紋吃刀深淺不同,施釉後,吃刀深處積釉成青綠色,淺處泛白,層次感很強。刻印花圖案內容主要是花卉。

顏色釉瓷:

各種施單一顏色高溫釉瓷器的統稱。主要着色劑有氧化鐵、氧化銅、氧化鑽等。以氧化鐵為着色劑的有青釉、黑釉、醬色釉、黃釉等。以氧化銅為着色劑的有海棠紅釉、玫瑰紫釉、鮮紅釉、石紅釉、紅釉、豇豆紅釉等,均以還原焰燒成,若以氧化焰燒成,釉呈綠色。以氧化鈷為着色劑的瓷器,燒制後為深淺不一的藍色。此外,黃綠色含鐵結晶釉色也屬顏色釉瓷,俗稱"茶葉末"。

彩瓷:

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總稱。釉下彩瓷器是先在坯上用色料進行裝飾,再施青色、黃色或無色透明釉,入高溫燒制而成。釉上彩瓷器是在燒成的瓷器上用各種色料繪製圖案,再經低溫烘烤而成。

青花:

釉下彩品種之一,又稱"白釉青花"。在白色的生坯上用含氧化鈷的色料繪成圖案花紋,外施透明釉,經高溫燒成。在燒制時,用氧化焰時青花色澤灰暗,用還原焰則青花色澤鮮艷。

釉里紅:

釉下彩品種之一。在瓷器生坯上用含氧化銅的色料進行繪製圖案花紋,然後施透明釉,經還原焰高溫燒制而成。

鬥彩:

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結合的品種,又稱"逗彩"。先在瓷器生坯上用青花色料勾繪出花紋的輪廊像,施透明釉用高溫燒成,再在輪廊像內用紅、黃、綠、紫等多種色彩填繪,經低溫烘烤而成。除填彩外,還有點彩、加彩、染彩等數種。

五彩:

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硬彩"。是在已燒成的白瓷上,用紅、綠、黃、紫等各種彩色顏料繪成圖案花紋,經低溫烘烤而成。

粉彩:

釉上彩品種之一,又稱"軟彩"。是在燒成的素瓷上用含氧化砷的"玻璃白"打底,再用各種彩色顏料渲染繪畫,經低溫烘烤而成。

琺瑯彩:

釉上彩品種之一,又名"瓷胎畫琺瑯",即成燒成的白瓷上,用琺瑯料作畫。琺瑯料中的主要成分為硼酸鹽和硅酸鹽,配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經低濕烘烤後即呈各種顏色,多以黃、綠、紅、藍、紫等色彩作底,再彩繪各種花卉、鳥類、山水和竹石等圖案. 紋飾有凸起之感。[1]

參考文獻

  1. 建水紫陶的藝術 , 醫學百科 ,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