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瓜蔓抄

成語:瓜蔓抄


拼音:guā wàn chāo


目錄

成語釋義

指舊時統治者對臣下、人民的殘酷誅戮迫害。輾轉牽連,如瓜蔓之蔓延,故稱。《明史·景清傳》:「一日早朝, 清 衣緋懷刃入……﹝ 成祖 ﹞命搜之,得所藏刃。詰責。 清 奮起曰:『欲為故主報讎耳。』 成祖 怒,磔死,族之,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 清 黃遵憲 《罷美國留學生感賦》:「竟如瓜蔓抄,牽累何纍纍。」 陳毅 《寄友》詩:「瓜蔓抄來百姓苦,萁豆煎時外寇肥。」[1]

成語典故

明永樂時,建文遺臣景清欲謀刺成祖為惠帝報仇,事敗、伏誅。後成祖抄檢其鄉,凡跟景清有任何輾轉相系關係的都受到株連,稱為「瓜蔓抄」。典出《明史.卷一四一.景清傳》。後指專制統治者對臣民的殘酷誅戮,殃及無辜。[2]


歷史故事

瓜蔓抄」一般是用來特指朱棣一朝大肆誅殺建文舊臣的事件。在當時建文時期的舊臣們只要有一人犯罪,就會將他的家族全部誅殺,甚至如果朱棣覺得還不解恨,其周邊的鄰居,或於他相好的同鄉都會收到誅連。而因朱棣在清算建文帝諸臣的時候大多會牽連到很多人,就如同瓜蔓一樣盤根錯節,所以又謂之「瓜蔓抄」。如《明史·景清傳》記載:「藉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里為墟。」。

在「瓜蔓抄」事件中,最典型、最悲壯、最慘絕人寰的,就算是大臣景清了,沒有之一。他不光被剝了皮,掛在長安門樓子上示眾,他的老家也被屠了村。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滅了十族的人。這要從建文四年(1402年)說起,朱棣帶燕軍攻入應天(南京)。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齊泰練子寧方孝孺等大多數朝臣殉國,而景清卻活了下來。明成祖永樂元年癸末(1403年),朱棣任命景清為御史大夫,景清不但沒有推辭,反而表現的奴顏婢膝、感恩戴德,被人譏諷為「言不顧行,貪生怕死」。然而就是這個貌似沒有骨氣的景清,卻做了一件無比血性的事。

朱棣的皇位是造反得來的,皇位不具有合法繼承性,加上建文帝本身是正統依然有一定的支持者和影響力,且又難保不會有其他藩王會學朱棣造反,因此朱棣的皇位實際上在永樂初年是不穩固的。因此棄生母改認馬皇后、更穩妥的削藩、篡改文獻記錄、反覆宣傳洗腦等手段外,暴力是更直接和有力的手段,不僅清洗了最堅定的主要的反對派勢力,還極大地震懾了諸藩。朱棣,清醒的認識到,暴力不能解決一切,但能解決眼前的反對者。所以,朱棣的屠殺數量雖然比不上老子朱元璋,但是方式更加殘忍惡劣,極大地震懾的反對勢力。[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