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珊
拼音; shān(注音:ㄕㄢˉ)
部首; 王部(部首输入:sjg,sq)
笔顺; 横横竖提撇横折钩撇、横折钩、横
声母; sh
部首笔画; 4笔
五笔型86; gmmg
五笔型98; gmmg
全拼输入; shan
双拼输入; uj
四角号码; 17140
电报码; 3790
郑码输入; cqq,cq
太空码; wmm,wmmy(太极码:3790)
导码输入; enna
区位码; C9BA
基本字义
● 珊
shānㄕㄢˉ
◎〔~瑚〕由一种叫珊瑚虫的腔肠动物的外骨骼聚集而成。用"珊瑚"喻珍奇之物或人才,如"铁网~~"(喻搜罗珍奇之物或人才)。
◎〔~~〕a.形容衣裙玉佩的声音;b.摇曳多姿的样子。
音韵参考
索引参考
[ 古文字诂林]:01册,第6部,玉部,120
[ 故训汇纂]:1447|1525.8
[说文解字]:编号0200,第01卷上,玉部第120字
[ 康熙字典]:页729第23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苏干切《集韵》《韵会》相干切《正韵》师奸切,ࠀ�音ঙ�。《说文》珊瑚,生于海,或生于山。《徐曰》珊瑚,石也。或青或红,高一二尺,裹以缯帛,烧之不热,盖生海岛之根,亦可刻琢为器,为树者乃交柯可爱。《本草》珊瑚树红油色者,细纵文,如铅丹色者,无纵文。入药,红油色者良。生海中磐石上,白如菌,一岁变黄,二岁变赤,枝干交错,高三四尺。今广州亦有之,明润如红玉,中有孔,亦有无孔者,枝柯多者为上。李时珍曰: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谓之珊瑚林。居水中直而软,见风则曲而坚,变红色。汉赵佗谓之火树是也。亦有黑色,碧色者。碧色者亦良。《前汉·司马相如传》珊瑚丛生。《注》珊瑚生水底石边,大者树高三尺馀,枝格交错无有华。
又《史记·司马相如传》媻珊勃窣上金堤。《注》索隐曰:媻珊,匍匐上下也。
又《韵会》珊珊,佩声。《杜甫诗》自是秦楼厌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又《魏文帝·钓竿行》钓竿何珊珊,鱼尾何簁簁。
又《韵会》阑珊,雕散貌。《李后主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又《集韵》桑葛切,音ਃ�。珊瑚之珊亦读入声。
又《韵补》叶相然切,音仙。《宋玉·神女赋》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放纵而绰宽。动雾縠以徐步兮,拂墀声之珊珊。
常用词组
[珊瑚](#shānhú)海洋里的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的聚集体,形状像树枝,可做装饰品、工艺品。
珊瑚
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东汉·许慎《说文》。按,似树,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错,无叶,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网:比喻有才学的人都被收罗来了
珊瑚虫
珊瑚岛
珊瑚礁
珊珊
人名:如郝珊珊
珊珊
1、玉佩声。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 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元 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玉佩丁东响珊珊。"
2、形容风雨等声音。
唐元稹《琵琶歌》:"一弹既罢又一弹,珠幢夜静风珊珊。" 宋辛弃疾《临江仙》词:"夜雨南塘新瓦响,三更急雨珊珊。"
3、晶莹貌。
前蜀 韦庄《白樱桃》诗:"只应汉武金盘上,泻得珊珊白露珠。"
宋 张孝祥《鹧鸪天》词:"情脉脉,泪珊珊,梅花音信隔关山。"
4、高洁飘逸貌。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奇丽川 《和高青邱梅花》诗:"珊珊仙骨谁能近,字与 林 家恐未真。"
清 张诩《摸鱼儿·吴门喜晤梦华》词:"堪喜处,是仙骨珊珊,久脱风尘苦。"
清 吴兰修《黄竹子传》:" 竹子 乃淡妆雅服,玉骨珊珊,花灯晨夕,一上氍毹,令人心爽。"
5、缓慢移动貌,常用以形容女子步态。
明 梅鼎祚《昆仑奴》第三折:"步珊珊,环佩长;动霏霏,罗绮香。"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连琐》:"一更向尽,有女子珊珊自草中出,手扶小树,低首哀吟。"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忽有古装夫人,珊珊来至吾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