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玻利維亞出血熱

玻利維亞出血熱
圖片來自udn

玻利維亞出血熱Bolivian hemorrhagic fever,簡稱BHF,別名有black typhusOrdog Fever等)是一類由感染馬秋波病毒引起的病毒性出血熱。該疾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起源於玻利維亞

1963年,病毒學家卡爾·約翰遜 (病毒學家)團隊第一個將玻利維亞出血熱作為一種沙狀病毒科中的雙鏈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疾病鑑別出來,[1][2]該疾病的致死率在5~30%左右,對其病原體馬秋波病毒的研究需要最高等級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條件(即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第四級)。

目錄

流行病學

歷史

該疾病於1962年在一個名叫San Joachim的玻利維亞村莊被發現,故而名為玻利維亞出血熱。在確認病毒載體為受感染的鼠類之前,先行的研究曾懷疑節肢動物以及其它生物為病毒載體。人們為預防瘧疾而使用了大量DDT來消滅蚊子這一瘧疾載體,但這一毒性物質順着食物鏈不斷累積,使得貓在當地大量減少,間接導致了這一疾病在內以鼠類為載體的疾病的大爆發。

載體

該疾病的載體暮鼠屬下屬大暮鼠(Calomys callosus),該品種為玻利維亞北部的本土齧齒目品種。被感染的鼠類通常無明顯症狀,通過其排泄物將疾病傳播給人類。該疾病的人際傳播極其罕見。

症狀

該疾病的感染初期伴有較長時間的發熱身體不適頭痛與肌肉酸痛,非常近似於瘧疾。感染後大約7天,疾病發展到出血階段時,上身可見明顯的瘀血斑點,鼻腔內開始流血,且可見粘稠液體。約三成病患開始嚴重失血並且出現如不斷顫抖、神智不清、抽搐等神經紊亂症狀,致死率可以高達約25%。[3]

預防

1973年至1994年間該疾病無報告病例,減少人類和暮鼠的接觸被認為大大降低了該疾病傳播的概率。儘管該疾病無解藥或者疫苗,但是針對與其基因相關的胡寧病毒(可以導致阿根廷出血熱)的疫苗有一定交叉反應,因此可能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預防手段。病癒後的患者通常對該疾病會產生免疫抗性。

生化武器

美國曾經將玻利維亞出血熱作為不止一種潛在生物武器的研發材料。[4]蘇聯主要的生物戰機構Biopreparat也將之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

疫苗研發

病毒表面附着的糖蛋白結構已經通過X光晶體成像確定,這一糖蛋白被認為是未來疫苗的關鍵組成部分之一。

參考文獻

  1. Machupo. [2009-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6). 
  2. Webb PA, Johnson KM, Mackenzie RB, Kuns ML.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Machupo virus, causative agent of Bolivian hemorrhagic fever. Am. J. Trop. Med. Hyg. July 1967, 16 (4): 531–8. PMID 4378149. 
  3. Patterson M, Grant A, Paessler S. Epidem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Bolivian hemorrhagic fever. Current Opinion in Virology. 2014, 5: 82–90. PMC 4028408. PMID 24636947. doi:10.1016/j.coviro.2014.02.007. 
  4.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Weapons: Possession and Programs Past and Present", James Martin Center for Nonproliferation Studies, 明德大學, April 9, 2002, accessed November 14,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