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環境噪聲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統,一是5500年前兩河流域蘇米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1],二是5000多年前尼羅河流域古埃及人創造的聖書字[2],三是3300年前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四是1500年前起源於中美洲的瑪雅文字。其它文字都早已消亡,只有中國文字的發展未曾斷裂,從商代一直傳承至今,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目錄

名詞解釋

環境噪聲,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噪聲標準

環境噪聲是為保護人群健康和生存環境,對噪聲容許範圍所作的規定。制定原則,應以保護人的聽力、睡眠休息、交談思考為依據,應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和現實性。環境噪聲基本標準是環境噪聲標準的基本依據。各國大都參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推薦的基數(例如睡眠30分貝),並根據本國和地方的具體情況而制定。

主要來源

交通噪聲

主要指的是機動車輛、飛機、火車和輪船等交通工具在運行時發出的噪聲。這些噪聲的噪聲源是流動的,干擾範圍大。

工業噪聲

主要指工業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噪聲。主要來自機器和高速運轉設備。

建築施工

主要指建築施工現場產生的噪聲。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種動力機械,要進行挖掘、打洞、攪拌,要頻繁地運輸材料和構件,從而產生大量噪聲。

社會生活

主要指人們在商業交易、體育比賽、遊行集會、娛樂場所等各種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喧鬧聲,以及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等各種家電的嘈雜聲,這類噪聲一般在80分貝以下。如洗衣機、縫紉機噪聲為50--80分貝,電風扇的噪聲為30~65分貝,空調機、電視機為70分貝。

主要特徵

主觀感覺性

聲環境影響是種感覺性公害,原因是它不僅取決於噪聲強度的大小,而且取決於受影響人當時的行為狀態,並與本人的生理(感覺)與心理(感覺)因素有關。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行為狀態下對同一種噪聲會有不同的反應。

局地性和分散性

聲環境影響的局地性和分散性在如下兩個方面:其一,任何一個環境噪聲源,由於距離發散衰減等因素只能影響一定的範圍,超過一定距離的人群就不會受到該聲源的影響;其二,環境的噪聲源是分散的,可以認為噪聲源是無處不在的,人群可受到不同地點的噪聲影響。

暫時性

聲環境影響的暫時性:噪聲源一旦停止發聲,周圍聲環境即可恢復原來狀態,其影響可隨即消除。

噪聲控制

為了防止環境噪聲污染的危害,我國著名聲學家馬大猷教授曾總結和研究了國內外現有各類噪聲的危害和標準,提出了三條建議:

聽力和身體健康

噪聲的允許值在 75~90 分貝。

保障交談和通訊聯絡

環境噪聲的允許值在 45~60 分貝。

睡眠

建議在 35~50 分貝。

我國心理學界認為,控制噪聲環境,除了考慮人的因素之外,還須兼顧經濟和技術上的可行性。充分的噪聲控制,必須考慮噪聲源、傳播途徑、受者所組成的整個系統。控制噪聲的措施可以針對上述三個部分或其中任何一個部分。

控制措施

控制噪聲源

降低聲源噪音,工業、交通運輸業可以選用低噪音的生產設備和改進生產工藝,或者改變噪音源的運動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措施降低固體發聲體的振動)。

阻斷噪聲傳播

在傳音途徑上降低噪音,控制噪音的傳播,改變聲源已經發出的噪音傳播途徑,如採用吸音、隔音、音屏障、隔振等措施,以及合理規劃城市和建築布局等。

在人耳處減弱噪聲

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護,在聲源和傳播途徑上無法採取措施,或採取的聲學措施仍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時,就需要對受音者或受音器官採取防護措施,如長期職業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耳罩或頭盔等護耳器。

噪音控制在技術上雖然已經成熟,但由於現代工業、交通運輸業規模很大,要採取噪音控制的企業和場所為數甚多,因此在防止噪音問題上,必須從技術、經濟和效果等方面進行綜合權衡。當然,具體問題應當具體分析。在控制室外、設計室、車間或職工長期工作的地方,噪音的強度要低;庫房或少有人去車間或空曠地方,噪音稍高一些也是可以的。總之,對待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性質與不同持續時間的噪音,應有一定的區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