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育华,男,藏族,1965年12月出生,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人,现任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兰州大学外事处处长、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92年7月在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1997年10月,由国家公派赴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2001年3月,取得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化学工学博士学位。先后被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系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真空紫外发光材料;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白光照明用LED荧光材料;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低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与极端条件下新材料的合成及表征等方面的研究。

王育华
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生 1965年12月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目录

人物经历

王育华,男,1965.12出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1992年7月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工作,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化学工学博士.先后被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系聘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特殊功能材料与结构设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筹建)主任。2006.10-2007.1日本秋田大学客座教授。甘肃欧美同学会、甘肃省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兰州大学欧美同学会、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学会第五届发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发光学报》第8、9届编辑委员会委员,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人物履历

198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

1992年7月兰州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

1994年2月至1996年2月借调到国家教委港澳台办公室工作。

1997年10月国家公派赴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材料化学方向攻读博士研究生。

2001年3月博士毕业并取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3年1月被聘为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材料科学系副主任。

2004年1月被聘为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博士生导师。

2004年兰州大学功能与环境材料研究所所长。

2006年12月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

主要开展的研究方向有:

(1)真空紫外发光材料;

(2)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3)白光照明用LED荧光材料;

(4)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

(5)低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极端条件下新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主讲课程

本科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固体化学》、《无机材料制备》、《材料科学专题讲座》。

研究生:《固体化学》、《晶体缺陷物理》、《陶瓷材料学》。

主干基础课:《固体化学》。

主要贡献

王育华教授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发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和《Journal of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编委。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日本秋田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筑波物质结构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研究工作:

完成本人主持的科技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一项、科技部国家863计划一项、国家自然基金一项、留学回国启动基金一项、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一项、教育部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一项等项目。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有:

(1) 横项科研项目:2008.1-2010.12:多色长余辉发光材料;

白光照明用LED荧光材料及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

(2) 甘肃省科技厅攻关项目:2008.1-2009.12:长余辉发光材料;

(3) 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2008.1-2010.12:真空紫外发光材料;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1-2011.12:平板显示用真空紫外发光材料;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2009.1-2011.12:低维发光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6)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0.1-2013.12:无机发光材料

研究成果

迄今为止,在 《Appl. Phys. Lett.》, 《J.Appl.Phys》,《J. Electrochem. Soc.》,《J. Solid. State. Chem.》和《J. Mater. Res.》等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其中SCI 100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现已授权5项。

专利名称:一种真空紫外激发的红色荧光材料及制备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真空紫外硼酸盐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专利名称:Ba1-xMxMgAl10O17:Eu2+荧光粉的制备方法;

专利名称:光致发光荧光粉的包覆处理方法;

专利名称:一种真空紫外激发的绿色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社会工作

任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仪表材料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稀土学会稀土发光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物理学会发光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Journal of Nanoscience Letters》和《Journal of Spectroscopy and Dynamics》编委。国家自然基金、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日本秋田大学、大阪大学、东北大学客座教授,日本筑波物质结构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获奖记录

2002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资助计划,2004年入选首届"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获首届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系列活动自然科技类一等奖[3]。2006年度获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2等奖。2007年获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2008年获得教育部宝刚优秀教师奖,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得中国侨界创新人才贡献奖[5]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