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符(83年-170年),字节信安定临泾人。

少好学,有志操,长大后又“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他在不得意中,“隐居著书三十馀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潜夫论》这部书,完整流传至今。“后汉三贤”(另外两位是王充仲长统。后汉三贤名称来源于韩愈《后汉三贤赞三首》:《后汉》王充王符仲长统三人者同传。公为之赞,各不满百言,而叙事略无遗者。)之一的王符《潜夫论》蜚声中外,与王充论衡》齐名。

目录

生平事迹

王符马融张衡等著名学者友善。他是庶出之子,舅家无亲,所以在家乡受歧视;又不苟于俗,不求引荐,所以游宦不获升迁。于是愤而隐居著书,终生不仕。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同乡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回安定。乡人往谒,皇甫规冷落退职太守,而欢迎王符。以致时人传语说:“徒见二千石,不如一缝掖。”可见他在当时颇负盛名。 王符著书“以讥当时失得,不欲章显其名”(《后汉书·王符传》),题曰《潜夫论》。今存本35篇,《叙录》1篇,共36篇,虽有脱乱,但大致仍属旧本。全书以《赞学》始,以《五德志》叙帝王世系、《志氏姓》考谱牒源流而终。其余诸篇,分题论述封建国家的用人、行政、边防等内外统治策略和时政弊端,兼及批评当时迷信卜巫、交际势利等社会不良风气。“其指讦时短,讨谪物情,足以观见当时风政”(《王符传》),而在思想上则“折中孔子,而复涉猎于申、商刑名,韩子杂说”(汪继培《笺〈潜夫论〉序》),大致以儒为体,以法为用。所以《文心雕龙》归之“诸子”,而《隋书·经籍志》则入于“儒家” [1] 。

在文学上,王符主张文章以载“教训”,要“遂道术而崇德义”,批评当时学者“好语虚无之事,争著骈丽之文,以求见异于世”;认为诗赋应“颂善丑之德,泄哀乐之情”,要“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批评当时文人“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于世”(《务本》)《潜夫论》基本上实践了他的文学主张。他总结三代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此立论,批评东汉后期政治弊端,是非明确,内容切实,说理透辟,指斥尖锐。由于辞赋的影响,东汉政论“往往以单行之语,运排偶之词,而奇偶相生,致文体迥殊于西汉”(刘师培《论文杂记》)。《潜夫论》几乎通篇排偶,遣词骈俪,相当突出地表现着[[东汉后期政论散文的骈化趋势,渐启建安盛行的华丽之风。《潜夫论》有清人汪继培笺注本。[1]

王符《潜夫论》中的10句人生哲理

王符是东汉著名政论家,一生没有做官,把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学术思想都写入了《潜夫论》这部著作。王符《潜夫论》中的10句人生哲理,精辟透彻,值得深思。


  •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王符《潜夫论》

为了获得各方普遍能够接受的结果,必须做到“兼听”,尽可能多地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以防止“偏听”。身为领导,应当多听取人民的意见,从而保障做出决定的正确性。


  •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潜夫论·爱日》[2]

人民富足,就会讲究文明礼仪;人民贫穷,就会为谋生而偷盗。儒家主张以礼义道德教化百姓,强调“礼”对于塑造良好风气的重要作用。这句话通常用来表述道德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汉·王符《潜夫论·贤难》[3]

一个人说的可能是虚言,一万个人都说就可能是真的。


  • 痛不著身言忍之,钱不出家言与之。——汉·王符《潜夫论·救边》[4]

疼痛不在自己身上,当然可以说要忍耐;钱财不从自家拿出来,嘴上便喊叫要给予别人。喻指与己无关便可夸夸其谈。


  • 士贵有辞,亦憎多口。——汉·王符《潜夫论·交际》[5]

读书人贵在能言善辩,但最令人讨厌的是夸夸其谈。


  • 论士必定于志行,毁誉必参于效验。——汉·王符《潜夫论·交际》

评论个人一定要看他的志向与言行,批评或称赞必须根据事实和验证。


  •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汉·王符《潜夫论·慎微》[6]

本句出自《潜夫论》的《慎微》篇,该篇认为人性善恶、国家兴衰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积累而成的,如果不注意小节,将会酿成大祸。


  • 金马不可以追速,土舟不可以涉水。——汉·王符《潜夫论·思贤》[7]

金制的马不能用来追逐跑得快的东西,土制的舟船不能用来渡河。喻指虚假的东西不能当真。


  • 正义之士与邪枉之人不两立之。——汉·王符《潜夫论·潜叹》[8]

正义的人与邪恶的人势不两立、不能共存。意在说明自古以来正邪不两立、邪不压正的道理。


  • 智者弃其所短,而采其所长,以致其功。——汉代王符《潜夫论·实贡》[9]

有智慧的人会舍弃自己不擅长的一面,发挥自身的长处,从而取得成功。为人处世应当懂得扬长避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