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願堅
王願堅 |
中文名: 王願堅 出生日期: 1929年 逝世日期: 1991年1月25日 畢業院校: 解放軍藝術學院 國籍: 中國 代表作品: 《四渡赤水》(上下集)、《星火燎原》 |
王願堅(1929-1991)山東諸城人。中共黨員。1944年入山東濱海乾部學校學習。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文工團分隊長、政治部報社編輯、新華支社記者、編輯室副主任。1949年後歷任7兵團政治部文藝幹事,《解放軍文藝》編輯,大型回憶錄《星火燎原》編輯,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編劇、文學部主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主任。[1]
目錄
人物生平
家鄉啟蒙
相州王氏是琅琊王氏後裔,諸城當地的名門望族。近代以來,王氏家族也湧現出很多有作為的愛國知識分子和革命志士。王願堅從小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革命大家庭里,家庭的教育,家鄉的啟蒙,使王願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民國時期的相州王氏是一個革命的大家庭。先後湧現出王翔千(王願堅伯父)、王振千(王願堅父親)、王盡美、王統照、王辯(王翔千大女兒)、王樂平、王深林、王希堅(王翔千長子)、王懋堅(王願堅長兄)、王勉(王願堅二姐)、王愈堅(王翔千次子)、王平權(王翔千小女兒)等一大批革命志士。
1929年春,王願堅就是降生在這樣一個「忠厚傳家,詩書繼世」的文化底蘊深厚的沒落地主家庭里,從小接受了良好的私塾教育,耳濡目染的得到先進的革命思想啟迪。
投身革命
抗日戰爭爆發後,童年的王願堅在父親、伯父的影響下積極投身家鄉抗日救亡運動。1944年7月,15歲的王願堅和堂弟王愈堅跟隨孫朴風到駐在山區的縣委參加了革命。不久,被送到山東軍區的駐地日照縣參加了八路軍。
1944年,15歲的王願堅就被分到濱海中學。1945年參加八路軍。因為文化程度高,字又寫得好,常被安排書寫大標語。業餘時間給軍區報刊寫戰地報道,後被調到軍區報刊擔任編輯。
1949年初,解放軍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渡江之後,王願堅所在部隊由第三野戰軍第三縱隊改編為22 軍。1949年秋,舟山群島還未解放,第22軍為了更好地指揮渡海作戰,軍部和《麓水報》社遷往寧波東邊的小鎮——五鄉碶。1950年元旦後,王願堅出任報社編輯室副主任。[1]
紅色經典
1950年王願堅參加了紅軍的軍史編寫工作,讓他接觸到更多老一輩革命者,豐富了創作題材。
1952年,王願堅被調往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任《解放軍文藝》雜誌社編輯。
1953年,王願堅迎來文學創作收穫期。這年秋天,王願堅去福建東山島採訪,寫成並發表了報告文學《東山島》。東山島之行讓王願堅掌握了大量鮮為人知的福建老根據地堅持鬥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不久就創作了小說《黨費》、《珍貴的紀念品》、《糧食的故事》等作品。《黨費》是王願堅創作的第一部小說,後來被改編成家喻戶曉的電影《黨的女兒》和連環畫冊,並被收入中小學教材,廣為流傳。
1956年7月,為紀念建軍三十周年,中央軍委決定出版一部反映我軍三十年鬥爭歷史的大型回憶錄《星火燎原》,王願堅被選為編輯部成員。
1964年,《星火燎原》編輯部第五集編輯小組成員。
主要作品
《燈光》《黨費》《糧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普通勞動者》《支隊政委》《後代》《媽媽》《趕隊》《珍貴的紀念品》《小游擊隊員》《草》電影劇本《閃閃的紅星》等。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選入上海兩期課改新教材七年級下學期語文課本第三單元:人貴有精神,第10課。
《七根火柴》還被選入上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3單元第1課及
《草》,被選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課本第一單元第4課。
《三人行》,被選入冀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8課。
《燈光》,被選入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11課和北師大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第22課。
參考來源
- ↑ 王願堅《糧食的故事》 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