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王彪(皮影艺术团长)

王彪,男,川北王氏皮影艺术团团长,“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王氏皮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王彪11岁开始跟随爷爷学皮影戏,练过一年的铜锣,两年的唱腔,都是很扎实的童子功,爷爷专门为他和弟弟王坊请的家庭教师。基础功练好后,王彪才被爷爷带着四方八乡巡演,边演边学,终成“王皮影”的第七代传人。[1]

王彪
皮影艺术团长(中)在表演
国籍 中國
知名于 “王皮影”第七代传人

目录

经历简介

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阆中皮影赫然入目。[2]

王家于清康熙年间开始做皮影,历代相传。川北皮影一般分为土皮影、渭南皮影、王灯影(全国惟一以人名命名的皮影)。王灯影就是川北皮影创始人王文坤。上世纪80年代,王文坤集各家之长,独创川北皮影一派。1988年,还受邀到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登上金色大厅的中国农民艺人。

王氏皮影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已是第7代传人,常年在阆中古城为游客演出,其制作的皮影工艺品被国内游客争先珍藏,还销售到成都香港等地。

1999年,老艺人王文坤随风仙逝,川北皮影在民间日渐冷落。为抢救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瑰宝,王皮影的后裔王彪、王访继承祖业,挑起了“王文坤家庭皮影艺术团”的担子。

2002年初,王彪、王访在成都皮影博物馆赵树同赵洪父子的支持下东山再起。随后,兄弟俩在成都北京杭州等地“耍”起来了。

 
王彪和他的川北皮影。

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供人观赏的幕影艺术,法国著名的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将之称为“电影的前驱”。

在中国,它起源于晋代,到了明、清两代则进入兴盛和广为流传的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由到中国传教的法国神父将之带去法国,被誉为“中国影灯”。不久,它又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英国,很快就在英国各地盛行起来,被称为“极有趣的艺术演出”。

2005年,王氏皮影开始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卫视、东方卫视、香港凤凰卫视、旅游卫视、澳门某家电视台、四川电视台等6家电视台曾采访报道。在“中国非物质文化纪念日成都文化周”,他们受成都博物馆邀请现场表演。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等评价:王氏皮影是四川皮影艺术的佼佼者,是独一无二的。德国一家政府机构看了之后很感兴趣,想邀请王氏皮影到德国演出。

2006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将川北王皮影(王灯影)列为极度濒危文化遗产类。[3]

皮影制作

一个皮影人物的制作过程极为烦琐,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最好选用4至6岁的母牛皮,在做之前先用干净的凉水浸泡两三天,然后经过刮牛毛、肉渣等工序把牛皮刮薄泡亮,然后撑在木架之上,阴干而成。还有更复杂的方法称为“软刮”。

皮影制作要求工匠的手艺必须熟练,否则刮出来的皮薄厚不均就没法用了。后面的镂刻等工序则要求更高,一个皮影人要刻3000多刀,多的要用30把以上的刀具。

但目前真正掌握皮影制作方法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一些老艺人使用的土办法,会的人越来越少。比如一种很老的土办法就是用土坯或砖块搭成人字形,下面用麦秸烧热,压平皮影使其脱水发汗。脱水发汗的成败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过去艺人们掌握火候的土办法叫“弹指点水”,就是用手指蘸水或唾液弹滴在熨具上,观察水的变化,判断温度高低。既看水点所起泡沫大小的变化,也看水分蒸发的速度快慢。[4]

参考文献

  1. 四川王文坤皮影艺术团,法定代表人:王彪经营状态:开业成立日期:2006-07-11营业期限:长期有效审核/年检日期:2015-10-16
  2.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省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7-11-01]
  3. 这家人8代从事皮影戏表演,已坚守300年,中途差点断代 2017年7月24日 看四川
  4. 赓续“王皮影”,拒绝“忘皮影”_新华每日电讯 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