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安趕船
《王少安趕船》,又名:《張王巧配》、《玉鐲記》《捨命追舟》、《玉陽縣》、《訪美人》。故事源出:《聊齋志異》。評劇優秀傳統劇目。改編:成兆才。由劉永太、成兆才、侯天泰首演於唐山永盛茶園。為著名演員月明珠、李金順、花小初、花蓮舫的代表劇目。劇本收入《評劇大觀》。
目錄
劇目介紹
評劇《王少安趕船》劇情介紹:
玉陽富家公子王少安,閒遊江邊,見船家女張翠娥,甚喜。乃投金調情,張不睬,又投以玉鐲,仍不睬。適張父歸來,張忙掩鐲,與其父開船而去。王只好沿江追趕,尋至張家莊,恰遇翠娥,正互相搭話,又為張父衝散。經王求媒,允為張父養老送終,始得成婚。成親之日,張父樂極而死。王遂攜翠娥乘船返里。途中王與翠娥耍笑,假言家中尚有妻妾,翠娥信以為真,競悔恨投江欲死,幸被鄰舟劉老搭救,收為義女,帶至家中。王自妻投江而死,懊悔萬分。一年後,閒遊遇雨,避於劉宅檐下;被翠娥看見,認出為其夫。遂稟明義父義母,引至內室。王見翠娥,說明誤會,懇切相求,又經劉老夫妻勸慰,夫妻遂和好如初,同返原籍。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戲劇的一個獨特稱謂。歷史上最先使用戲曲這個名詞的是宋劉塤(1240-1319),他在《詞人吳用章傳》中提出「永嘉戲曲」,他所說的「永嘉戲曲」,就是後人所說的「南戲[1]」、「戲文」、「永嘉雜劇」。從近代王國維開始,才把「戲曲」用來作為中國傳統戲劇文化的通稱。戲曲最顯著、最獨特的藝術特點就是「曲」,「曲」主要由音樂和唱腔兩部分構成,辨別一個地方戲劇種主要依靠聲腔、音樂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語言,如:四川的川劇、浙江的越劇、廣東的粵劇、河南的豫劇、陝西的秦腔、山東的呂劇[2]、福建的閩劇、湖北的漢劇、河北的評劇、江蘇的崑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