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芳
王書芳 |
中文名稱;王書芳 國籍; 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陝西禮泉 出生日期;1965年10月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乾縣師範 主要成就;獲全國書法藝術展宋詞書藝百強獎 代表作品;書法作品《弘道揚正》、書法作品《乘風破浪》等 |
王書芳,男,別署石潭人,1965年10月生,陝西省禮泉縣人。幼承家學,自上師範起,書學顏柳,兼追二王,擅行書。書法追求"以德為魂,以書為骨",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講求字如其人,以書法來抒發胸臆。人民日報海外網以《以文化書,技道兩進》兩次介紹了他的書法,中國文娛網、陝西日報、咸陽日報、西安商報也刊登了他的書法作品,獲千年宋詞第二屆全國專題書法藝術展"宋詞書藝百強"提名獎。[1]
目錄
個人簡介
王書芳近三十年教育生涯中,他潛心擅長的行草書中可以品味出了其浸淫二王、李邕、蘇軾、米芾、王鐸、趙之謙諸家的痕跡,而終以蘇風較著;大草也是王書芳老師書法的着力點,其大開大合、恣肆縱橫,暢達遒勁、從容不迫、神定意閒,顯然兼有旭、素、山谷、王鐸的筆墨神韻;篆隸也是其創作的勝場,鐘鼎、石鼓的靜穆,漢碑的氣厚、簡帛書的蕭散被其汲收融匯,高古而清新成為其碗底妙筆。
人民日報海外網以《以文化書,技道兩進》兩次介紹了他的書法,陝西日報、咸陽日報、西安商報也刊登了他的書法作品,獲千年宋詞第二屆全國專題書法藝術展"宋詞書藝百強"提名獎。
在紛繁浮躁的社會裡,堅守住心中的一片寧靜,於工作之餘,埋頭書齋,潛心筆耕,不事張揚。廣搜名家碑帖經典置於案頭,三十年如一日博覽群書,廣臨諸帖,集技術與藝術、理論與創作、兼畫和治印創作研究於一身,其書法率真隨性,始終追求"以德為魂、以書為骨"之境界,歷經磨礪,中年後步入藝術殿堂,創造出了自己獨有的書法藝術風格。
其書法作品寓教化於筆墨之中,大力弘揚和推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旨在於"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意非為名,唯宏隆德"之目的。
書法作品及事跡多次在《人民日報》海外網、《陝西日報》、《咸陽日報》、《各界導報》、《西安商報》、《今日咸陽》、《今日中國論壇》等媒體雜誌刊登發表。入展千年宋詞第二屆全國專題書法藝術展,並獲"宋詞書藝百強"提名獎,其傳略入編《咸陽人物大辭典》。
文學作品欣賞
心靜似水
我們一幫同學及夫人參觀咸陽師院藝術系建院20周年書畫展且按下不表。飯罷,天空驕陽似火,會長提議去喝茶,而楊教授提議去拜訪奇人史老師。
楊欽與夫人介紹說史老師乃民院附中一高三數學教師,其在周陵置一二層小屋,取名"三水齋"。每日授課之餘,堅持游泳,隨即赴三水齋打坐,誦佛經,抄經文,心無旁騖,一心向佛,自是敬佩。我們便驅車拜訪。
周陵應該是周文王或周武王之陵園,墓冢周圍松柏森森。史先生之三水齋即在其中,電話預約,其弟子開門。過一磚石小道,至一小院,院中一石桌,石凳,想是傍晚品茶之所。門頭是吾等乾師國文老師常世民篆書三水齋,兩邊是篆書對聯,未及細讀便被弟子迎進屋內。一陣裊裊佛樂傳入耳中,墨味撲鼻(必是多日的宿墨)。換鞋入室,頓覺清涼。史先生打坐在根雕茶几後,雙手合十歡迎吾等。 楊教授和史先生自是很熟,他進門便虔誠的給佛像上香叩拜。
趁着先生給我們讓座、沏茶。便環顧四周:其迎門牆上便是先生的一幅蠅頭小楷抄就的佛經。左邊一尊佛像兩邊是常世民老師的六尺六屏佛詩,字跡瀟灑飄逸。右邊書案後是張曉奇書寫的六尺六屏佛詩,字跡內斂,剛勁。旁邊一斗方上幾字,卻怎麼也認不出來。心想,這樣的書法不要也罷,自己一個常寫字的都認不出來,想必他人認得的也不多。這樣的書法作品有什麼教育意義?問問卻是"罪過"二字。呼呼。真不知這是寫字還是繪畫?
我們圍着史老師坐定,大紅袍茶也已沏好,品一口,苦澀中略帶甜味。我們便很冒昧的問先生緣何信佛,他笑了。信佛要有佛緣。講求悟,要生慧根。雖然母親也信佛,自己打小就聽母親念佛經,但對佛教知識知之甚少。只知道母親一直教導人一輩子要一心向善。。而自己只對史先生的一個觀點很感興趣,他說給學生教知識和悟佛經一樣,給學生講清知識即可,不可侵占學生"悟"知識的時間,自是反對補課。聽罷很以為然。會長、許先生和史老師討論甚是投機。
看書案上先生所抄佛經,字的好壞吾輩不敢亂評,但見六尺之幅,自第一字至最後一字筆力穩健,字裡行間看不到換氣之處,見不到一絲慌亂與浮躁。會長和吾讚嘆不已。其心境由此可知矣!楊欽欣然命筆:靜能生智。讓我書,在先生及向陽面前,心已慌亂,提筆竟手抖不已。而長鋒筆自己並不熟悉,慌亂中寫下"返樸歸真"四字竟如柴棍亂畫一般,自是羞愧難當。看許賢弟提筆揮灑"野鶴閒雲"四字,與其人其境,很是相符,大家一片讚嘆!
詩云: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心中有佛,佛自在心。隨緣自適、煩惱自除。對史先生的信仰,吾等凡人不敢妄加評論,但其在這個浮躁社會的心境與不懈追求,確令我敬佩不已。奇人矣。
許是向陽所書感動先生,遂贈手抄佛經一幅。 史先生書"克己復禮"四字自己很是喜歡,向先生求得,自是珍藏。
天空依然驕陽似火,但藍天白雲,綠樹環合的周陵卻異常安靜。大家提議與先生合影,會長以專業攝影師的眼光,以為其室外景,與人與境不符,遂在先生案前合照。
臨別,看自己那四字真是拙劣,隨手毀之。忽心生八字:"心靜似水,人淡如菊",以期再訪相贈先生。而大家卻都奇怪,平日雄才大志、引經據典、鋒芒畢露的李教授今日竟一言未發,不知何故?
雨中觀秦漢新城
加強調到秦漢新區我還沒去過,買完衣服時間還早,我們便想去老同學那兒逛逛。整天在學校,與外面的世界好像隔絕了一般。一天到晚,總有干不完的事情。打電話問加強他們新區在哪裡,他說沿着金旭路一直向東,上蘭池大道。金旭路在哪兒呀,我想,他就在咸陽東邊,便開着車,沿着人民路一路向東,原來金旭路就是石化大道麼。
反正沒事,接上加強,他便帶領我們雨中看新區。車上蘭池大道,兩邊的景色立刻翠綠起來。雙向八車道的蘭池大道很寬敞,車流很少。路兩邊、中間綠化帶都是新移栽的柳樹林及國槐,還有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我不由讚嘆這新區建設的偉大成就來。加強便驕傲的向我們介紹起他們新區建設的宏偉規劃,建設功績來。
車到上林橋,我們便轉上河堤路。橋下,有一幫年輕人正支起野外燒烤的爐子,吃燒烤,香味撲鼻。我們打着傘上上林橋。加強說,上林橋是在原橋址的西邊建設的,好像也是雙向八車道的大橋,宏偉寬闊,對面直通西安北客站,把西安咸陽連在一體了。路邊的燈柱上篆字"秦"字周圍是古典圖式裝飾,古樸莊重,看得出設計者的匠心獨到。原橋址只剩下幾個水泥橋墩孤零零的在水中。站在橋上東看西望,渭河北岸石砌的岸邊,花團簇擁,造型優美。岸上河堤路用紅色水泥鋪就自行車道和機動車道被垂柳護衛者,原來的黃沙荒草都被草皮覆蓋,真是美麗。 此情此景,不由人詩興大發:
立馬平原望故宮,
關河百二古今雄。
南山雙闕阿房近,
北斗連城渭水通。
龍去野雲收王氣,
鶴來陵樹起秋風。
英雄事業昭前哲,
看去秦皇漢武功。
呵呵,這可不是我寫的詩,是明代詩人熊鼎的《咸陽懷古》。 我們下橋踏上那紅色車道,恍惚間我還以為踏上了大連的迎賓大道。想不到我們咸陽還有這麼美麗的地方。生態環境好了使大批叫不上名水鳥都來了。加強又在旁邊驕傲的說起他每天下午漫步其上,河中流水湍湍,岸邊水鳥鳴叫,好不讓人羨慕。築巢才能引鳳,我真為西咸新區為咸陽發展大思路叫好。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先生若在我想他斷不會生出那麼悲情的詩句的。
車在河堤路上慢慢地行駛,細雨從車窗打在身上,好不愜意。忽然看到一塊塊巨大的廣告牌後殘垣斷壁間像被撕裂傷口, 一片瓦礫,一條野狗在其間亂刨着。加強說這是原來的一個村子為了大開發整體搬遷了。我不禁愕然,整-體-拆-遷?忽然,想起伶俐家好像就在這裡,不知是否也在搬遷之列?路邊雜草叢生,砂石隨處堆放,確實今非昔比。但是,這裡可是人家世世代代生活的故土啊。
"秦王掃六合,
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
諸侯盡西來。"
想當年的咸陽原,馳道縱橫,宮闕林立。李商隱贊曰"咸陽宮闕郁嵯峨,六國樓台艷綺羅。自是當時天帝醉,不關秦地有山河"而今只剩一片瓦礫。那可是秦殿的磚,那可是漢室的瓦?
我無語。好壞就在這一念之間。我不能評判錯對,我只為這個消失的村莊,消逝的故事,四散的村民悲哀。
看那道路兩旁新移栽的古槐,起碼有幾個人才能合抱,起碼都有幾百年的樹齡。我不知他們從何處移來,他們身上都流傳着怎樣的故事,見證了那些歷史。但隨着他們移栽到這裡,故事全消失了,歷史全淹沒了。
我真想不通,在我們中國做事,本來是一件造福千秋,利國利民的好事,卻為什麼總是那麼極端。那路邊的綠化,真的只有那些新移栽的古樹才能體現秦漢悠遠的歷史?新植的樹苗就不能傳承歷史?
車上福銀高速,雨突然越下越大。
書法作品欣賞
近三十年教育生涯中,在紛繁浮躁的社會裡,堅守住心中的 一片寧靜,於工作之餘,埋頭書齋,潛心筆耕,不事張揚。練習書法不追名逐利。講求以書養心,以書修行。做人真誠坦率,書法亦率真隨性。書法追求"以德為魂,以書為骨",注重個人品德修養和文化素養,講求字如其人,以書法來抒發胸臆。圖為王書芳書法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