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門關
玉門關,俗稱小方盤城,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位於敦煌市西北約90公里處。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年一前105年)修築酒泉至玉門間的長城,玉門關當隨之設立。是中國境內連通絲綢之路[1] 上的重要關隘之一。
佈局
關城方形如盤,北、西兩面有門,北門外不及百米即到疏勒河;和西南的陽關同為當時通往西域各地的交通門戶,出玉門關的北道,出陽關為南道。六朝時自今安西通哈密一道日益重要,關址東移至安西雙塔堡附近;唐朝再次建立,現在的玉門關是漢代玉門關的遺址;宋以後中國同西方的陸路交通逐漸衰落,關廢圮。
目錄
地理位置
玉門關遺址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由戈壁、荒漠、河流、湖灘共同組成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北與北山相望,南與祁連山呼應,東南距敦煌市約90公里,西距羅布泊東部邊緣約150公里。此區域在地理區域上具有東西交通分界的標誌地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交通的重要通道。
歷史傳說
馬迷途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絲綢之路上的商隊從邊陲和田運石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據說,馬迷途的地形十分複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地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裡,總是被一片黑暗籠罩,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年老馬匹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裡,準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 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着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着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出迷途。」小伙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出自己的乾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就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着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 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着:「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一次引着商隊走出了馬迷途。大雁飛走時所說的話,只有救那隻大雁的小伙子能聽得懂。這個小伙子把大雁的意思轉告領隊的老闆:「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着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伙子聽罷急忙轉告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 」老闆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着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商隊的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以後,有了夜光墨綠玉作為路標,過往商隊再也不迷路了。小方盤城上有了一塊玉,從此就改名為玉門關。這就是大雁引路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