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百瑞
狄培理 |
中文名:狄培理 外文名:William Theodore de Bary 舊 譯:狄百瑞 性 別:男 國 籍:美國 出生日期:1919年年8月9日 逝世日期:2017年7月14日 職 業:漢學家 畢業院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代表作品:《亞洲價值與人權》 《中國的自由傳統》等 學 歷:博士 獲 獎:2016年第二屆唐獎漢學獎 |
狄培理(舊譯為「狄百瑞」;William Theodore de Bary),生於1919年。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教授,海外研究中國思想的著名學者。在1941 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再在1948年和1951年在同校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並於1942 至 1946 年間,狄百瑞教授在美國海軍後備(情報)部隊服役,官至少校。2017年7月14日在位於紐約的家中去世,享年98歲。[1]
目錄
人物生平
狄培理教授於 1949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始他的教學事業,負責發展東亞研究的本科通識教育課程。他為此而編制的閱讀資料選材來自印、中、日、韓等亞州文明的主要傳統。這套資料 在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大專都廣受歡迎,現時更配上超過 140 篇文章,以供亞洲地區的通識教育之用。狄培理教授在 1960 至 66 年間出任東亞語言及文化系系主任,並擔任國防語言及地區研究中心的首位主任。在他帶領下,中、日、韓語的課程都有相當大的擴展。而從 1990 年開始,狄培理教授還以特任教授的身份在東亞語言及文化系講學。 在1969 至 1970 年間,狄培理教授是亞洲研究學會主席,也在 1969 至 71 年間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校務會議理事會的首任主席,並於 1971 至 78 年間出任副校長,期間他推動東亞圖書館的翻新及擴充工程,建立人文研究中心,以及這中心轄下的人權研究中心。在 1978 至 1986 年間,任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的主席。
除了在教育行政上的貢獻外,在學術成就亦廣被承認。他先後在 1974 年和 1999 年獲選為美國文理學院和美國哲學會院士,並獲得聖羅倫斯大學、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而他所獲得的獎項,則包括美國歷史協會的華圖穆爾獎、教育出版社聯會的費斯本獎、哥倫比亞大學的傑出教師獎、哥倫比亞學院的約翰.傑伊獎、哥倫比亞大學的萊納.屈林書籍獎和范多倫獎、譚能邦紀念獎、漢米爾頓獎(兩屆)以及旭日三等勳章等。
狄培理教授的研究興趣是東亞的宗教和思想傳統,尤其是中國、日本和韓國的儒學。他把新儒學研究引入美國,提倡一種對亞洲在通識和核心課程中的位置的全新構想。他在近年折撰寫和編輯的超過二十五部著作里,主要處理中國的民間社會和人權問題。他最近期的著作是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貴族與民間》。 繼擔任過 1982 年錢賓四先生講座的講者之後,狄培理教授再次蒞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第四任唐君毅訪問教授。 [2]
變更譯名
狄培理教授當年赴中國求學時,和史學大師錢穆共同學習,而當時錢穆以deBary的音譯,為他取了一個富有哲理的中文名字「培理」,而這個中文名字一用就是30年。不過1982年時,香港新亞書院翻譯出版狄培理的著作時,誤譯為狄百瑞,當時人在美國的狄培理並不知情,此後在華文圈也都約定成俗使用狄百瑞這個姓名,一用就是30年。
直到這次獲得唐獎,狄培理教授認為這是一個適當的機會,同時也為感念錢穆,因此透過哥倫比亞大學亞洲與中東委員會主任鄭義靜向基金會表達正名的想法。 唐獎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表示,最近收到「正名」的請求,許多參與唐獎評選的中研院學者大吃一驚,也才知道原來背後有這麼一段故事。 [3]
出版論著
《中國的自由傳統 : 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狄培理著,李弘祺譯,中華書局,2016年11月
《中國的自由傳統》,狄培理著,李弘祺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3-12-01
《東亞文明 : 五個階段的對話》,狄百瑞著,何兆武、何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6-08-01
《亞洲價值與人權》,[美] 狄百瑞著,尹鈦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9月
《儒家的困境》,狄百瑞著,黃水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傳統儒學的現代詮釋》,狄百瑞等著,周博裕主編,文津出版社,1994年。[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