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牛背鷺
牛背鷺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牛背鷺
拉丁學名:Bubulcus ibis
別稱:黃頭鷺、畜鷺、放牛郎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鸛形目
科:鷺科
屬:牛背鷺屬
種:牛背鷺
亞種: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英文名稱:Cattle Egret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牛背鷺 頭和頸橙黃色[1],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髮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學名:Bubulcus ibis) [2] :體較肥胖,喙和頸較短粗。夏羽大都白色;頭和頸橙黃色,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髮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前頸飾羽長達胸部,背部飾羽向後長達尾部,尾和其餘體羽白色。冬羽通體全白色,個別頭頂綴有黃色,無髮絲狀飾羽。是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主食的鷺類,也捕食蜘蛛、黃鱔、螞蟥和蛙等其他小動物。其與家畜,尤其是水牛形成了依附關係,常跟隨在家畜後捕食被家畜從水草中驚飛的昆蟲,也常在牛背上歇息,故名。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上或竹林上。常成群營群巢,也常與白鷺和夜鷺在一起營巢。每窩產卵4-9枚,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分布於全球溫帶地區,中國見於長江以南各省。是博茨瓦納的國鳥。

目錄

簡介

牛背鷺是中型涉禽,飛行時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像一個大的喉囊,身體呈駝背狀;站立時亦像駝背,嘴和頸亦較短粗;體較其他鷺肥胖,嘴和頸亦明顯較其他鷺短粗。夏前頸基部和背中央具羽枝分散成髮狀的橙黃色長形飾羽,前頸飾羽長達胸部,背部飾羽向後長達尾部,尾和其餘體羽白色。冬羽通體全白色,個別頭頂綴有黃色,無髮絲狀飾羽。虹膜金黃色,嘴、眼先、眼周裸露皮膚黃色,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325-440克;體長467-549毫米;嘴峰55-60毫米;翅232-268毫米;尾78-93毫米;跗蹠80-9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平原草地、牧場、湖泊、水庫、山腳平原和低山水田、池塘、旱田和沼澤地上。常見在牛背上尋食, 營巢於近水的大樹、竹林或杉林。

生活習性

常成對或3-5隻的小群活動,有時亦單獨或集成數十隻的大群。休息時喜歡站在樹梢上,頸縮成『S』形,常伴隨牛活動,喜歡站在牛背上或跟隨在耕田的牛後面啄食翻耕出來的昆蟲和牛背上的寄生蟲。性活躍而溫馴,不甚怕人,活動時寂靜無聲。飛行時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像一個喉囊,飛行高度較低,通常成直線飛行。主要以蝗蟲、螞蚱、蜚蠊、蟋蟀、螻蛄、螽斯、牛蠅、金龜子、地老虎等昆蟲為食,也食蜘蛛、黃鱔、螞蟥和蛙等其他動物食物。主要是水牛及家畜從草地上引來的昆蟲,兼食魚、蛙等。牛背鷺部分留鳥,部分遷徙。中國長江以南繁殖的種群多數為留鳥,長江以北多為夏候鳥。每年4月初到4月中旬遷到北方繁殖地,9月末10月初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澳大利亞、阿塞拜疆、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巴多斯、伯利茲、貝寧、百慕大、不丹、玻利維亞、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博茨瓦納、巴西、汶萊、布基納法索、布隆迪、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佛得角、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乍得、智利、中國、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剛果、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庫拉索島、塞浦路斯、吉布提、多米尼克、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立特里亞埃塞俄比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國、法屬圭亞那、加蓬岡比亞、格魯吉亞、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關島、危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紹、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香港、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肯尼亞、韓國、朝鮮、科威特、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黎巴嫩、萊索托、利比里亞、利比亞、澳門、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里、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新西蘭、尼加拉瓜、尼日爾、尼日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帕勞、巴勒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拉圭、秘魯、菲律賓、葡萄牙、波多黎各卡塔爾留尼汪島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旺達、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島(法國)、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與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塞舌爾、塞拉利昂、新加坡、聖馬丁島(荷蘭人的一部分)、索馬里、南非、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南蘇丹、西班牙、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美屬離島、烏拉圭、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國、西撒哈拉、也門、贊比亞、津巴布韋。引進:英屬印度洋領地、厄瓜多爾、牙買加、美國。旅鳥:南極洲、阿爾巴尼亞、奧地利、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聖誕島、克羅地亞、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德國、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新喀里多尼亞諾福克島挪威波蘭、俄羅斯聯邦、聖皮埃爾和密克隆、斯洛文尼亞、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英國、烏茲別克斯坦。不確定分布:阿富汗。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樹上或竹林上,常成群營群巢,也常與白鷺和夜鷺在一起營巢。巢由枯枝構成,內墊有少許乾草。直徑30-50厘米,高12厘米。每窩產卵4-9枚,多為5-7枚,卵淺藍色、光滑無斑,大小為40-50毫米×33-35毫米,平均47毫米×34毫米。雌雄親鳥輪流孵卵,孵化期21-24天。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共生現象

牛背鷺和水牛之間互利共生的情況,非常有趣。牛背鷺棲息在水牛背上,可以捕食牛背上的寄生蟲,和因水牛走動而被驚擾飛出來的小蟲;而水牛一方面靠牛背鷺趕走身上的蠅蟲,另一方面牛背鷺為水牛擔任警衛任務。通常一頭水牛背上停留一隻牛背鷺,最多是兩隻,一隻在左,一隻在右,若是有第三隻牛背鷺想來湊一角時,前兩隻會聯手將它趕走。在春耕時最喜歡跟在農夫旁,捕食被耕耘機趕出的生物、昆蟲、蛙類等。

視訊

《秘境之眼》 小麂/勺雞/白鷳/牛背鷺 20200203



參考文獻

  1. 牛背鷺:唯一不食魚而以昆蟲為食的鷺,水牛的最佳搭檔!. 每日頭條. 2017-04-10. 
  2. 牛背鷺.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