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牛灣鎮由於潭江水經此拐角成灣,狀似牛肚,故名「牛肚灣」,簡稱牛灣。位於新會市的西部,東接羅坑鎮,南連台山市,西鄰台山、開平市,北隔潭江與司前鎮相望,距會城23公里,共有等級水泥路15.27公里。1996年,全鎮土地總面積38.32平方公里,其中年末實有耕地面積7840畝,轄9個農村管理區和1個墟鎮管理區,69條自然村,鎮人民政府在牛灣墟鎮。1996年總人口為10133人,另有海外華僑、港澳同胞1.5萬人,主要旅居東南亞、南北美洲、香港、澳門等22個國家和地區,是新會著名的僑鄉。[1]

中文名: 牛灣鎮

拼 音: niu wan zhen

面 積: 38.32平方公里

人 口: 10133人

地 形: 丘陵地帶

氣 候: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目錄

氣候條件

屬丘陵地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季主吹東南風,冬季主吹西北風,6月至10月間有颱風侵襲,暴雨多在5至9月間。

經濟狀況

農業經濟

1996年農業總產值為6216萬元,比上年增長12.1%。1995年和1996年,糧食種植面積均達1.35萬畝,年產量分別為4956噸和4981噸,兩年共推廣優質稻穀品種4個,種植面積達7成以上,最高畝產502公斤。肉雞、生豬、澳洲淡水龍蝦等生產項目得到穩定,1996年全鎮水產養殖面積1349畝,總產436噸,總產值498.23萬元;生豬、肉雞等禽畜飼養量為262.43萬頭(只),上市達236.07萬頭(只),總產值3891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5%、18.2%和11.8%。林業方面積極引導各管理區種植豐產林和水土保持林,兩年種植面積達1280畝。以水利為中心的農田基本建設抓出成效,兩年共完成達標堤段1.8公里,完成土方15.5萬立方米,石方2.65萬立方米。為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商品農業、效益農業,實現規模生產,鎮農辦在1996年創辦了東坑三高農業示範基地,完成水果備耕200畝,準備種植優質龍眼、荔枝,還開發魚塘100畝,主要養殖澳洲淡水龍蝦和四大家魚等。

工業經濟

在資金緊缺、成本增加、市場疲軟的情況下,鎮辦企業持續、穩定發展,並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為龍頭,紡織、製衣、糧食加工、交通運輸為配套的產業結構。其中精細化工廠在1995年投資350萬元上了順酐項目,1996年投資1300萬元上了丁苯膠乳項目,擴大了生產規模,實現集團化生產,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成為全鎮的支柱產業。1996年全鎮工業總產值為7268萬元,比上年增長4.1%。

基礎設施

兩年來,先後投入1000萬元建成了110千伏變電站,滿足了全鎮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用電的需要;投資近400萬元實現了全鎮電話程控化,通訊條件大大改善;投入500多萬元,完成了灣東路、昇平路共7.8公里的水泥鋪設工程,並在1995年底通過市的驗收,完成公路達標任務;1996年又實現了綠化達標。

商品流通

1996年全鎮社會供求保持平衡,市場活躍,商品豐富,物價平穩。共有工商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345家,全年社會商品零售額達1013萬元,比上年增長1.8%。

財政政策

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把好財政收支關,確保工農業生產和重點工程建設所需的資金。同時努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財稅管理和審計監督,保證財政稅收健康運作,確保收支平衡。1996年全鎮財政收入509.92萬元,比1995年增長16.46%,較好地完成了財政收入任務,在資金分配和供應上保證了生產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的需要。1996年農村各項儲蓄存款餘額近80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3%,發放各項貸款累計達6000萬元,比上年增長7%。

教育事業

共投資21萬元改善各小學校環境和教學條件,投資190萬元建成了全鎮首幢教師樓,由新加坡林增集團捐資70萬元興建的蘆沖小學於1996年11月落成剪彩,另外,由該集團捐資50萬元興建的蘆沖幼兒園,亦於1996年12月動工。1996年全鎮共有中學1間、小學6間、幼兒園10間,在校學生2035人,兒童入幼率、小學入學率、初中入學率均達100%。

文化方面,全鎮共有娛樂場所23個,其中電子遊戲室2個,卡拉OK室2間,公園1個,老人文化室10間,標準化的燈光球場1個。1996年全鎮共舉辦群眾性的文體活動20次,免費放電影20場次。

1996年,體育成績顯著,市五四青年節馬拉松長跑賽中,鎮選手奪得男子冠軍,市七運會上奪得一面金牌和一面銀牌。

衛生方面,1995年投資25.8萬元改造了鎮衛生院,增加一批醫療設備,恢復留醫部,新開B超、婚前檢查、家庭病床等醫療服務項目,醫療水平大大提高,經市驗收被評為一級乙等醫院。1996年又投資12萬元擴建了六堡衛生所,各管理區都建有衛生所和醫療服務站,鎮區兩級醫療衛生保健網絡不斷完善。改水、改廁工作抓出成效,共興建無害化公廁12座,垃圾池15個,還投資12萬元完成了墟鎮水塔擴容工程,使墟鎮和附近鄉村的自來水質量大大提高。引長坑水庫水工程亦已完成前期的規劃、預算工作。

鎮區建設

1996年鎮區面積為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16人。在資金緊缺、財政困難的情況下,鎮委、鎮府想盡辦法籌集資金,加快鎮區建設步伐,先後建成了鎮政府辦公大樓、農行辦公大樓、教師樓、銀利樓、西園新村A座商住樓、牛灣公園標準化燈光球場等建築物,並於1995年10月正式開始使用鎮區街巷標準名稱,制訂了文明公約,建立了部門領導及樓長負責制,開展門前「三包」活動。還成立了中心警務區和治安巡邏隊,對鎮區環境、社會治安實行有效、有序的管理。1996年,墟鎮被授予「新會市文明墟鎮」稱號。

人民生活

1996年全鎮農村人均收入為3448元,比上年增長15%,城鎮職工人均收入6227元。全鎮共有機動車輛577輛,平均每6家農戶擁有1輛摩托車;開通電話642門,平均每4家農戶擁有1部電話。1996年全鎮住房總面積達24.7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為24.4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7平方米。

50%以上人口移居港澳,歐美,海外和世界各地,農村居民也陸續向廣州,佛山,江門,會城等城市集居!

歷史

清末,廣東要建一條「中國人的鐵路」,這就是新寧鐵路。

當第一期工程動工後,鐵路公司就着手籌劃第二期工程,計劃將鐵路向新會、鶴山、南海等地延伸,與佛山的鐵路連接,並改名為寧佛鐵路公司。但計劃由於遭到粵漢鐵路公司堅決反對,清廷也不支持,只好另謀出路。1908年2月19日,孫中山來到新會牛灣會晤陳宜禧,陳宜禧表示支持孫中山的反清革命。1908年3月8日,陳宜禧和余灼再次上書郵傳部和農工商部,要求准許鐵路修到新會,並堅持鐵路日後一定要連接佛山。但此方案不僅繼續遭到粵漢鐵路公司反對,並受到新會、開平一些鄉紳的抵制。因此郵傳部只批准鐵路公司先修公益至新會一段的立案,公司隨即進行線路測量。

鐵路公司修建此路目的在於接通扼江海之要衝的交通重鎮江門,按原定計劃,鐵路從公益過潭江至開平水口過石步河進入新會。當陳宜禧在河村墟測量路線時,受到河村湯姓、談雅關姓士紳的阻撓,認為火車從河村墟通過會給村民帶來災難。鐵路公司只好將鐵路路線改為由麥巷往東至牛灣過渡潭江,然後向北經司前至會城。導致工程延誤到1910年1月21日才正式動工興建。為了能令火車過渡潭江,陳宜禧向香港定製一艘長105.57米的鐵船,船上鋪設三條軌道,每次能載一列五節長的列車,成為中國第一條使用火車渡輪的鐵路。1910年6月,當公益至會城段路基即將完工時,陳宜禧又一次上書郵傳部,申請立案修築至北街。7月就獲得郵傳部的核准,並於1912年1月動工興建。到了宣統三年(1911年)九月一日,公益至會城段竣工通車。而會城至北街段,由於受到白石鄉紳的阻撓,直到民國二年(1913年)三月初六才建成通車。由於第二期工程實際招股只有562370元,資金入不敷支,借、欠款高達1035144.8元,公司因此債台高築。

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新寧鐵路便成為日軍空襲的目標,10月15日下午1時30分,日軍派出飛機10架次空襲牛灣渡口,渡江鐵船被炸沉,10月20日,又派飛機4架轟炸會城火車站。鐵路受到嚴重破壞,只能分段行駛有軌汽車。1938年10月廣州淪陷後,國民政府為防日軍利用鐵路推進,下令拆毀鐵路。鐵路由沿線十里之內的居民分段拆毀,車頭、車廂、鐵軌拆毀掩藏,路基被掘爛,枕木則作為拆鐵路的居民的酬勞。1939年2月14日,新寧鐵路公司正式結束並遣散員工。一個月之後,江門淪陷。鐵路沿線共值三千萬港元的設備、車廂、鐵軌大部分遭到日軍洗劫或散失於民間,到了1942年,國民政府僅收集到33782條鐵軌用來修建黔桂鐵路。至今,新寧鐵路僅剩下北街火車站遺址。

視頻

新會牛灣中學八一屆(1)班同學開心小聚2020年10月19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