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爸爸的君子酒(于志超)

爸爸的君子酒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爸爸的君子酒》中国当代作家于志超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爸爸的君子酒

(一)

记忆中,爸爸有两大雅好:一是书柜里永远有新添的书,另一个便是酒柜里从来不缺酒。这酒有酿造的、蒸馏的,配制的;这酒香在时光深处的浸润里,慢慢的再二次或多次发酵,然后飘散出来,无孔不入的铺洒进屋子里每个物件的毛孔里、骨髓里、甚至血液里。前者让我们家的气息有区别于别家不同的隽永,而两者相加,伴随我们成长并因着岁月里的人和事沉淀成不同的气质味道,比隽永更隽永。

每每回老家总要去老房子看看,大院子和老屋静静地等待着我们的每一次归来。打开老房子的门,扑面而来的竟然是清晰的确定的挥之不去的墨香和酒香味,尤其酒香味突出,酱香醇厚,闻之可亲。有时中间也夹杂着进入眼帘的某一种物件的味道,倘若不看四周,仅仅只有那一股子酒香味道冲入鼻腔,将呼吸包裹得酽酽的、满满的。这让弟弟我俩每次都感觉不可思议。

爸爸喜酒,但却不善饮、亦不常饮。那时家里永远都有人进出,有求他帮忙解决工作的;有求爸爸帮忙渡过难关的;有求爸爸和妈妈解决家庭纠纷的,前两者居多。这种往来喧闹的状态占据了我小学、初中的整个时期,后来高中住校,终是远离了那样一种繁茂的景况,但也造成了我日后不喜热闹、喜欢独处和静宅的性格。而爸爸从来不让进入我家的人空手而返。妈妈会做好各种菜肴美食,款待一拨又一拨“客人”,直至双方尽欢。爸爸也要拿出各种美酒招待,本不善饮,却又怕伤了来人小心翼翼、忐忐忑忑、求助于人的心,总也要陪上几杯。

八十年代初期,人们的生活都属于仅仅解决温饱的状态,所以所求之事,大多被爸爸完美解决——妈妈几乎是看不到爸爸工资的。好在妈妈学校的薪资每月总能按时,就用这些工资养活一大家子十几口人。妈妈每每都对我讲,那时候的钱真是顶用的,三块钱就能买好多好多生活物资,保障一家子将近一周的饮食起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放到现在,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妈妈理解爸爸,说爸爸善良、心肠好,能帮一个就帮一个。每每“客人”走后,爸爸将空酒瓶子会集中到院子的某一角。那时有一种人,是以专门收酒瓶子为生的,爸爸会告诉我们,有人来收,送给人家,分文不收。好几个以此为生的小商贩经常因为此事在我家院子外大打出手,送出去的酒瓶子总有几个被直接打碎的。爸爸下班回来,定细细地将玻璃碎渣扫掉,将路收拾干净,恐伤及到大人孩子或小动物。

那时,还有四处逃荒要饭的“乞丐”不时流走到我家,有外地口音的,也有本地口音的,大多穿着破破烂烂,补丁摞着补丁,男性多是散碎的胡子和头发潦草的布满满是愁容的面孔,女性定会用破败的头巾胡乱裹住头发,遮挡住嘴巴和鼻子,只露出沾满眼屎的惊恐眼神。我是有严重洁癖的,绝不会看得进这般状况的人,远远地躲着。爸爸和妈妈却毫不嫌弃,将他们长长的空布袋子装满米、面、包子或米糕,让我再送到这些人手中。说:这些人穿着是有些破损,但不偷不抢,心是干净的。来乞讨者中若有岁数大的老大爷,爸爸都会拿出一瓶像样的酒送给来人。还说着:老哥,好好生活,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这些人眼含热泪,用干枯的手揖了又揖;离开时,频频回首,干枯的手挥了又挥。

这样的时光也延续了好几年,一九九一年以后,才慢慢难见到这样的面孔。忽有一日,老宅院外停泊一辆豪车,一银发老者衣冠楚楚的站在我家门口,声称要感谢父亲当年赐米救命之恩。向来从未拒绝来人的爸爸却第一次没有出门迎客见人,吩咐人礼貌的将来人劝回,自己则坐在书房内捧着书悠悠的抿了一杯不知是陈了近三十年的“习水大曲”还是四特酒,眉眼欢欣,无比喜悦。

(二)

小时候,可能我们大都毫无例外地逃不掉第一口酒被大人长辈用筷子头蘸一蘸,然后再精准地投放到我们的小嘴巴里抿一抿的情形,被辣的龇牙咧嘴,毫无形象,想来那也是我们对于酒的味道的最初的感受和品鉴吧,以及直至后来在社会上的任何一场酒局中都不会再有的一种欣喜、舒适、亲切、自如和甜蜜。

此后长大“混社会”的每一场酒局中,大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目的、利益、交易与权衡,再无饮酒的半点乐趣。那时,爸爸大抵是偏心一些我的,家里儿女子侄众多,每有酒局偏偏都会带上我,我可以严厉的毫不留情面的呵斥任何一个想让爸爸多饮的伯伯叔叔,他们都叫我小“纪委书记”,时不时“贿赂”我,思忖着让爸爸多喝上一杯,我原则性极强,他们从未有得逞过。

那时,我们家住在离一座国有矿山很近的地方,也是爸爸分管的单位,便于他日常管理遂住在这里。周围因着这个资源,社会业态丰富、社会面很是安定,一派繁华。各行各业多聚于此,各凭本事、各显神通,分得自己所擅长领域的一杯羹。当然,此地的老百姓也全部受益,免费用上了周边村镇所没有的电、自来水、硬板马路和便利的出行交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三产”发展,所以百姓生活很是充裕殷实。外来人口和本地民众熙熙攘攘、形形色色,好不热闹。有一次,在一场宴会中,有一群实在难缠的人“围攻”上来,手段有些难堪,立马引起我的不平,10岁的我不知何来的勇气,端着当时一种2度多的葡萄酒,把他们全喝到桌子底下,让周围“此类”人群“闻风丧胆”了好一阵。他们不知道,爸爸那时教我品过“酒”,说酒是君子之酒,我们品酒者和饮酒者,更是要践行和传承君子之言、君子之行、君子之风、君子之德。也告诉过我一些喝酒不醉的方法,虽记住的不多、不甚了了,但冷不丁拿出来用一下,“乱刀砍死大将军”,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初生牛犊不怕虎,就那么凑巧。面对不公,拔剑而起,当仁不让,成为我“社恐”人生里的高光时刻。待爸爸回到酒桌上时,一群人早已经“各具酒态”,喊了半天也无清醒者,爸爸派人将他们一一安全送回。爸爸问我用的什么方法,我说:我一大口,他们一杯,愿赌服输,谁也不能抵赖,我转了三圈,他们舌头都大了,五圈下来,都滑到桌子底下了,桌子上的菜几乎原样未动。

爸爸笑而不语,显然对仅仅10岁的我的“不平等条约”不置可否,大约假愠的说了一些要有君子之风、“讲公平”之类的话,还说女孩子不可以与人拼酒,要保护好自己、不可意气用事之类的话语。回到家里却骄傲地对妈妈讲了我的“英雄事迹”。我其时是晕晕着的,脑子早已乱成一团糟,但却强挺住咬紧牙关硬着头皮没同大家讲出来,还和妈妈要来蜂蜜水,喝了以后,呼呼睡了一整天。

此后,爸爸将他的茅台、习酒、四特、汾酒、竹叶青、杜康也不时的拿出来当着我的面浅品一番,并告诉我如何粗略地品一品酒:先抿一小口,然后慢慢地往下咽,咽的过程中,嘴内气息关闭的紧一些,让酒的香味缓缓地从鼻腔出来。无论什么品质的酒,在一些特定的氛围里和细细的品咂中,才能感悟出酒的真味和醉人的香醇,有时候,不仅仅是品酒,更是品尝人生百味。可能,每一个人,到了一个阶段,大抵都会与酒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朋友,时空变幻、白驹过隙、沧海桑田中,用累世风雨酿造成为属于有着自己独特味道的一壶陈年老酒,时时散发出岁月之美、人生之韵、时光之味。

(三)

爸爸少饮,动辄便大醉,他常常用苏东坡的诗来自嘲:“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且又有母亲和我密切地监督着,遂在外更不敢喝得太多。若非工作日,恰逢悠闲在家休息时,爸爸喝酒是极其讲究的。我们是蒙满民族的生活习惯,每每吃一餐饭,碟、碗、杯、盏都是成套“启动”,不同器皿装置不同食物和饮品,几乎成为了我家的“巴普洛夫定律”。常规的菜品外,总会还要有妈妈亲自炒的花生米,或甜或咸,香香脆脆酥酥,我们小孩子也抢着吃;另外一种是“鹿鸣春”酒店专门酱的五香牛肉,色泽诱人,有时上了色,买回来时是用点心纸包裹着的,打开满屋子都是香气。牛肉片切得极薄,真真如蝉翼一般,扯一片下来,对着阳光,竟然还那么晃眼睛。最妙的是牛肉另外配制的一份碎碎的香菜、青椒、蛋黄和炒熟的大蒜末混合而成的蘸料,鲜香无比,有时被我们蘸馒头或拌面条吃,满口生香,大快朵颐,久久不忘,竟比那可人的牛肉片还要招人喜欢。

爸爸虽心地宽厚善良,但天生一副严肃面孔,所以单位上上下下、邻居左左右右、亲戚朋友老老少少在他面前都有些“打怵”。惟爸爸在微醺时才看到难得的笑容,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引得大家开心玩乐,气氛无比和谐,儿孙子侄绕膝欢笑,天伦融融,无可比拟。有一件事情,仔细回忆该是1995的那个夏天,家族好多人聚在一起聚会,席间喝的是爸爸朋友送来的“习酒”,言谈间听说1994年该酒的生产厂家处于半停产状态,能得一瓶,实属不易,大家很是珍惜。大概出于职业习惯、平时很少讲话、很少饮酒的在某部门上班的堂兄被爸爸带动的气氛感染,兴致上头,大声唱起了《锁麟囊》选段。堂兄明显喝多了,一遍唱完,又唱了一遍,还要让我拿一块木块儿,帮他“打板”。我胡乱的敲着,他却唱地行云流水,唱腔含而不放,节奏丝毫不乱,把一个侠肝义胆的薛湘灵演绎的惟妙惟肖、耐人寻味。后来堂兄醒酒之后说什么也想不起来有一段这样精彩的“表演”。但是自此以后,每每家族大型聚会,我们是跳着脚的要让堂兄来一段《锁麟囊》,堂兄总要提出用“酒”吊嗓润喉,此唱段成为每次团聚的“经典剧目”。“经典剧目”之作在儿女子侄之间也越来越丰富,爸爸均是面带微笑,带头鼓掌点赞,至今让人想起,仍觉得鼓舞在侧、力量倍增。

(四)

市井人家、方寸之间,百姓富足、四海安澜,国泰民安。此时的中国,处处都有享不尽的美食美酒和蒸腾的热热闹闹的烟火气。再没有流离失所的“乞丐”,也没有走街串巷收酒瓶子的“小商贩”,幸福的光韵从每一个奋斗者的周身闪烁着,迸发着。酒业里,无论是早期的“五朵金花”,还是“十大名酒”,无论是“省优”“部优”或“特优”,无论是中国酿造,还是洋酒“渗入”,四特酒和“习酒”在我们家族聚会的酒水当中都是首选,地位无可撼动。大家族里面的每一个小家庭也都将这两种酒赋予了奋进、向上、团圆、幸福、快乐、安康的内涵。

君子博爱、兼济天下,在爸爸的教导中,我们后辈在各个岗位秉持君子胸襟,担负着国与家的责任。后来,爸爸在未患病离世之前储藏了若干种来自大地粮食酿造出来的酒,但他早已经不能端杯,儿女子侄不忍力劝,爸爸反而乐呵呵地讲起了中国传统酒类屡次从低谷中爬起,起起伏伏穿越时间坚韧发展的让人动容的历史。也给我们讲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殷商时期,自"仪狄"酿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滴酒开始,几千年的酿酒历史一直从未间断的各种坚韧持久的精神历史。他一再说,潜伏于憨厚沃土、吸取明朗日月精华、纳五谷之精髓的中国酒都是好酒,是君子之酒。

那么,每次回老家打开老宅房门,在爸爸生活了半个世纪以上的居室里,闻到的味道就是君子之酒孕育出来的君子之德的香气吧。

再去看父亲,还会带着“君子酒”。[1]

作者简介

于志超(阿润高勒),女,蒙古族,《红安文艺》常驻记者;中国校园文学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