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赵绍文)
作品欣赏
父与子
前段时间,我的小外孙对一本《父与子》的翻译图书很是着迷。这是一部世界著名的连环画经典,作者是德国漫画家卜劳恩。卜劳恩把自己和儿子之间的故事用画笔画下来,让所有的人分享他与儿子之间的快乐情感。1944年卜劳恩去世,而在随后的70多年里,《父与子》从德国传向世界,仍然长盛不衰。
孩子痴迷此书,是因为书中绘制的幽默搞笑内容,生活中很难见到和自身体验得到,看了很开眼界,异常开心。
因历史、文化、地域之差异,中西方文化的父子关系也有较大差别。西方是海洋民族,主张开放、相互尊重、平等沟通。父子之间能以朋友的方式交流,父子关系相对和谐。在教育方式上,鼓励和支持孩子性格独立,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孩子成年后,父亲不干涉其思维想法和要做的事情。
中国深居内陆,形成了固有的阶级传统模式,伦理道德都是从属关系,或曰不平等关系。再者孝是对儿子的一个角色要求,强调儿子对父亲的绝对服从。儿子要维护父亲的尊威,而这种定位下的父子是很难正常交流的。至今,这种模式仍被许多传统家庭所坚守,所以中国的父子关系,从古代延续至今一直比较疏远。
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激荡、共荣互进。中国文化重孝悌、重等级、重礼规、重操守。西方文化重人性、重平等、重自由、重张扬。就文化的本质而言,这些都是构筑文化体系的的侧面,不可对立和偏废。
今年春节前后,我无意目睹了几个当今中国版的父与子场景,从中看到了中国父子文化中呈现出的一些新气象、新模式。虽然谈不上幽默,但也饶有趣味。
一次是年里十一月份的那场大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来。'’一早起来,地上积雪半膝深,人们不仅未感到雪之寒冷,反而纷纷走到户外踩雪、玩雪、品雪。县城幸福湖公园里。一对父子迎面而来。大人三十来岁,小孩有十来岁。那么厚的雪,大人走在上面就很吃力,小孩可想而知。一会儿鞋踩在雪里拔不出来了;一会儿鞋筒、裤管里灌进了雪;一会儿路边的法桐树上掉下大团大团的雪,打在孩子的头顶上,而后又落在脖颈里;一会儿大人紧走几步,让孩子追着走。父子俩在这冰雪世界玩得很开心。孩子从中增加了对雪的认识,锻炼了雪地跋涉的体能,增强了耐寒的体质。大雪,几年难遇一次,抓住机遇,让孩子欣赏雪景之美,体验踏雪之艰难之乐趣,这个父亲的'’着意安排'’也太有匠心了。
另一次是春节过后,在城南的运粮河边,一对父子各执一根鱼竿在垂钓,引起我的好奇。十来岁的孩子,扬竿、看竿、打窝、装饵、摘魚等套数动作娴熟。好一幅父子垂钓图啊!这童子功里,没有父亲的悉心陪伴和言传身教能行吗?从小培养孩子参与实践活动,认真、完整、单独地做好一件事情,增强孩子的独立处世能力,是每个做父亲的重要职责。有这样的父子情和父亲的这般倾心,别愁在日后的事业和人生中,这孩子钓不到'’大魚'’。
还有一次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我上街观赏夜景,在华兴小区门前的人行道上,看到一个五六岁的男孩打着灯笼,由其父亲领着在街上转悠。小孩打的不是时髦的塑料灯和电动卡通灯,而是非常传统的用彩纸糊就的公鸡灯,红羽毛、绿尾巴非常鲜艳,里面插了一根蜡烛照明。父亲一边陪护孩子走着,一边给孩子讲述自己小时候元宵节打灯笼的故事,以及一些俗语趣事。在人流熙攘、华灯璀璨的大街上,这对父子别样盈眼令人心动。'’正月十五雪打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公鸡灯,一火笼'’,这些颇具传统韵味和现场感的谆谆言辞,不仅使孩子听得入迷,而且充实了孩子幼稚的童心。这是多么纯洁、多么绿色、多么富有诗意的时刻呀!这绝非单纯意义上的打灯,其实是一次生动的传统文化体验和教育。尽管这盏普通的公鸡灯散发的光亮十分微弱渺小,没有大街上的耀眼的华灯和五彩缤纷的电子灯笼那般绚丽夺目,但孩子从中接受的历史文化信息却另有异彩,这父子情也太有情致了。
偶然遇见的这几组父与子交流活动的生动画面,使我看到新时代中国父子关系的新进步。其中的平等交流、涉世教诲、文化传承、实践体验、共同快乐等,充满了社会正能量。这真是:
父子情,父子情,家家户户一本经。
国外经验可借鉴,基本国情不能丢。
莫羡西方月亮圆,中国太阳别样红。
子教父养承天意,童子即抓勿敢松。
羊羔跪乳鸦反哺,一切皆在付出中![1]
作者简介
赵绍文,50后,网名'’山水之间'’,河南省博爱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