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石
礦石分類
燧石 [1] (石英變種) Quartz var. Chert根據其存在狀態,分為兩種類型: 1.層狀燧石:多與含磷和含錳的黏土層共生,分層存在,單層厚度不大,但總厚度可達幾百米,有塊狀和鮞狀的區別。 2.結核狀燧石:多產於石灰岩中,有球狀、卵狀、棒狀、盤狀、葫蘆狀、不規則狀等結核體,一般只有5-15厘米,大的可達1-2米。 燧石由于堅硬,破碎後產生鋒利的斷口,所以是最早為石器時代的原始人所青睞,絕大部分石器都是用燧石打擊製造的,燧石和鐵器擊打會產生火花,所以也為古代人用作取火工具,中國古代常用一小塊燧石和一把鋼製的「火鐮」擊打取火,所以燧石也叫作火石,燧石槍也是利用扳機擊打火石引發火藥的。現代利用燧石的堅硬性質,將燧石作為研磨的原料。
礦物成分
燧石學組成:SiO2、Si46.7%,含不同數量的氣態、液態和固態
石英岩屑
在碎屑岩中,石英多指的是單晶石英,而復晶石英則是指由兩個或更多個石英晶體複合形成的碎屑。復晶石英可能是微晶燧石、細粒的石英岩或者是火成的或變質成因的較粗粒的結晶石英。而嚴格來講,石英岩屑是復晶石英中的一種,大部分情況下是指變質石英岩的碎屑,有時也包括那些由比燧石中石英晶粒較粗的,晶粒輪廓清晰,多邊形邊緣平直的石英集合體組成的細粒石英岩。但是,在實際鑑定工作當中,當砂岩中出現少量較粗粒的復晶石英以及一些脈石英時,常會將其放入石英岩屑欄中。
硅質岩屑
在最近出版的第二版《中國沉積學》中,作者為了不使其與三級分類命名中的硅質相混淆將硅質岩稱作「硅岩」。硅質岩主要指自生硅質礦物含量可達70%~80%的沉積岩,不包括主要由碎屑石英組成的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歐美的地質學及海洋學文獻中,大多把固結的硅質岩統稱為燧石,然後在燧石名稱前冠以能反映岩石產狀、成分、結構和構造等特徵的附加名稱,如硅藻質燧石、鮞狀燧石、結核狀燧石、層狀燧石以及黑色燧石等。根據硅質岩中所含雜質種類和數量的不同,也可有不同的名稱,常見的有碧玉,因含有赤鐵礦而顯紅色;火石,含有質而呈灰黑色;瓷狀岩,也呈白陶土,是一種陶土狀結構的硅質岩,主要由蛋白石組成,並含有泥質和鈣質。硅質岩中的硅質礦物主要有蛋白石、玉髓和石英。蛋白石為非晶質,不穩定,易脫水重結晶而形成隱晶石英,僅見於新生代硅質岩中。玉髓是一種纖維狀的石英,進一步脫水重結晶變為微晶石英。硅質岩中的石英都為自生石英,大多由蛋白石和玉髓重結晶形成。通常情況下,硅質岩幾乎全由硅質礦物組成,在某些結核狀或與其他岩石呈互層的層狀硅質岩內,其他礦物可能稍多一些,如與頁岩互層的硅質岩可含一些粘土礦物和其他雜質(包括有機質);與碳酸鹽岩互層的硅質岩或產於碳酸鹽岩互層的結核狀硅質岩可含一定數量的碳酸鹽礦物;燧石鐵建造中的硅質岩常含赤鐵礦、磁鐵礦、黃鐵礦或菱鐵礦等。
燧石
在現行的石油系統行業標準中,燧石還是被歸入石英類中的。在早期出版的《沉積岩》中,將硅質岩稱為燧石。也就是說,在薄片鑑定中,燧石和硅質岩基本上是指同一類碎屑。在佩蒂莊的《沉積岩》中第十一章為「非碎屑沉積物」,裡面用大量篇幅對燧石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下面是摘自佩蒂莊《沉積岩》中對燧石的一些描述及解釋。燧石是由一種或幾種形式的氧化硅——蛋白石、玉髓(微晶質纖維狀石英)或微晶質石英——組成。在顯微鏡下,燧石是一種無色的、非常細粒的微晶質石英集合體。在某些燧石中,如果沒有受到基質重結晶的太大破壞,圓形或橢圓形的清晰取代表放射蟲。在針狀燧石中,硅質海綿骨針很豐富。在最高的放大倍數下,燧石的單個顆粒通常顯示一種與相鄰顆粒有區別的纖維狀波狀消光。一些較年輕的燧石含有均質物質,其中可能或多或少見到產生偏光的斑點。這些斑點十分可能是石英的雛晶——原始的非晶質氧化硅凝膠去玻化的第一步。象火山玻璃的蛋白石氧化硅,隨着時間的推移完全變為結晶質。較老的燧石(全部都是前寒武紀的)現在全然由一種細粒的鑲嵌狀石英組成。在電子顯微鏡下,一些燧石顯示有邊界很好的多面體石英;另外一些不太緻密的含有大量似氣泡的孔,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孔隙多到使燧石象爐渣一樣。據認為,這些孔隙是被水所充填的。有些燧石相對地不純,在顯微鏡下,顯示在整個燧石體上分散着碳酸鹽,這些含有碳酸鹽包裹物的燧石從含有少量分散的方解石或白雲石菱面體的燧石一直過渡到含有大量碳酸鹽菱面體相互接觸的岩石,形成一種似海綿的網,它的孔隙充填了蛋白石和玉髓。碳酸鹽可能均勻分布在整個燧石內;在另外的情況下,它可能聚集成紋層,變得易於受到風化。除方解石或白雲石外,菱鐵礦可能產於含鐵層伴生的陶瓷狀變岩中。鮞狀燧石是一個特殊的種類,這種燧石顯示有大量的鮞狀體,由微晶質石英和同心構造的玉髓組成。大多含有一種圓化很好的石英核心,它被次生的石英所包圍,與碎屑顆粒之間充填了細粒結晶的石英鑲嵌物。有些岩石在外表上與燧石非常相似,如硅化的凝灰岩。這些岩石與真正的燧石的區別是它們含有玻璃狀物質,但它們有時與各向同性的蛋白石針狀體和其他彎曲的構造有些難於區別。 燧石是最廣泛的化學成因的硅質岩石,它主要是在碳酸鹽宿主岩中以結核狀分凝物產出和以區域展布的層狀沉積產出。燧石結核是很不規則的,通常為無構造的微晶質氧化硅的緻密團塊。這樣的結核團塊從多少有點規則的直徑2-5厘米的盤形到很不規則的更大的結核體,長達20-30厘米。這些物體的形態變化無窮,但更大的那些,雖然有圓滑的輪廓,它們是以瘤狀的或多瘤的外表為特徵。在大多數情況下,結核平行層理延伸,通常沿着一定的層理面聚集。在某些石灰岩中,它們多到足以鏈接成或多或少的連續的層,儘管是不規則的或「波狀」的層。含燧石的層可能程度不同地有韻律間隔。層狀的燧石是沉澱的氧化硅最引人注目的產狀。它們不僅組成整個地層,而且可以很厚,又常是區域性地展布。一般厚達若干米,並曾發現過一百米或更厚的。層狀燧石從外表上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克拉通的燧石,它們與淺水石灰岩和石英砂岩相伴生——與穩定的陸棚有關。第二類是地槽的燧石或與推斷為深水聚集物——硅質黑色頁岩有關。推測它們類似於深海的放射蟲軟泥和硅藻軟泥。第三類燧石是與蒸發岩相伴生或至少與超鹽度沉積有關。關於燧石的成因,主要的意見似乎傾向於石灰岩和其他碳酸鹽岩中發現的結核狀燧石是交代成因的。但也有人主張燧石結核是直接由沉澱在海底的硅膠團塊形成的。總之,燧石是多種成因的岩石。沒有簡單的生成方式可以適用所有的燧石。[2]
礦物特徵
α-石英以其晶形,無解理,貝殼狀斷口,硬度為其特徵,如由β石英轉變而來,則保持六方雙錐的假象;它的特點是產狀具有局部性,常呈結核狀,透鏡狀或條帶狀夾層等,不組成穩定的硅質岩層。
成因產狀
α-石英在自然界分布極廣,是許多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的主要造岩礦物。β-石英產於酸性火成岩或淺成岩中,常以斑晶出現;屬於低溫熱液的膠體成因產物,主要產於噴出岩的孔洞中
結構構造
晶體形態 三方偏方面體晶類,常發育成完好柱狀晶體。常見單形有:六方柱m、菱面體r和z、三方雙錐s及三方偏方面體x等,柱面有橫紋。
晶體結構 晶系和空間群:α-石英屬三方晶系,P312;β-石英屬六方晶系,P622;晶胞參數:α-石英:a0=4.91埃,c0=5.40埃;β石英:a0=5.01埃,c0=5.47埃; 粉晶數據:3.342(1)4.257(0.22)1.8179(0.14)
物理性質
硬度:7 比重:2.53g/cm3 解理:無解理 斷口:貝殼狀斷口 顏色:純淨的α-石英無色,因含色素離子或存在色心而呈各種顏色;β-石 英通常呈灰白色、乳白色 條痕:無色或白色 透明度:透明 光澤:蠟狀光澤 發光性:摩擦磷光 其他:α-石英具有壓電性
光學性質
一軸晶(+),No=1.543-1.545,Ne=1.552-1.554,雙反射率=0.0090. 產於水中,可取火。
相關典故
火祖燧人氏取火 關於火祖燧人氏取火的說法,也有兩種。人們認為《韓非子·五蠹》的歷史記載較為權威:「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燧人鑽燧取火,無有疑問。然而,關於燧,有人說是燧石,有人說是燧木。正因有人說是燧木,才有了燧人氏鑽木取火之說。說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御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為變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鴞,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這個傳說中的燧明國在哪裡呢,有人考證說,其據地為邰,所依之山為崦嵫。那麼邰是在陝西武功縣,崦嵫是在甘肅省,離我們商丘甚遠。所以我沒有採取鑽木取火之說,而採取鑽燧取火之說,正如1992年《人民日報》上寫的那段話:「傳說遠古的商丘一帶布滿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員用石塊追打野獸時,石塊和燧石相撞發出火光,燃着了枯木。他們從中得到啟發,發明鑽燧取火。由於鑽燧取火不易燃着枯木,後來閼伯便把火種取到一塊高地保留,供人們隨時點火來用,造福於人類。」擊燧石取火的方法從遠古到解放初期,商丘一帶的農村一直沿用着,只不過先前的以石擊燧石,到後來改成了以鐵擊燧石,名曰:「火鐮子」。擊燧石取火也好,擊燧木取火也罷,反正都是摩擦取火。對於它在世界文明發展進程 中的作用,恩格斯給了高度評價:「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這就是說,火,不僅在生活上促進了人類的文明,而且在世界經濟的發展上成為巨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