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烧饼铺里的年轻人(蔡雪梅)

烧饼铺里的年轻人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烧饼铺里的年轻人》中国当代作家蔡雪梅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烧饼铺里的年轻人

下班以后,散步到“棉麻生活店”,换了一件尺寸嫌小的衣服。天色还早,溜达回家。一家以前没有见过的烧饼铺门口围着几个人,大概在等烧饼炉里的烧饼吧。我也停下脚步,好奇地朝店里看。店主是一对小夫妻,三十来岁的样子。小伙子穿黑色T恤,平头,右手臂层层叠叠地戴了几层袖套。女孩子,个子高挑,眉目清秀,围着黑白道道的围裙,一头蓬松的黑发在脑后用发夹夹住,全身上下收拾得利利落落。

一阵烧饼的香味在不大的铺子里弥漫开来。女孩子埋头做事,时不时地从眼前的架子上揪下一团面,扯成一个个面剂子,动作娴熟地加入馅料,再揉成圆滚滚的面球,头也不抬,递给小伙子。小伙子呢,也是头也不抬,把面球放在案板上,拿一根又粗又圆的擀面杖,一只手滚动擀面杖,另一只手快速转动越擀越薄的面饼。从动作看,他是一位操作熟练的面点师,或许从前在哪家酒店的厨房专门做面点,认识了这个女孩以后,两个人相约出来开店闯天下的呢。

说起烧饼铺,东大街上也曾经有过一家,木桶状的烧饼炉惹人注目地放在店铺外面,那木桶刷过清漆,颜色清新,仿佛老远就有木头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心生好感。巧的是,店主也是一对小夫妻,男孩做烧饼的手艺很不错,梅干菜烧饼的香味,现在还在我的唇齿间流连。去年暑假,我家重新装修卫生间,下午我给工人师傅们买梅干菜烧饼吃,大家都说,外脆里香,好吃得没话说。女孩子比较胖,当小伙子把烧饼烤熟了,她就施施然从逼仄的里间走出来,将烧饼一个个装在牛皮袋子里。我去过好几次,没怎么听到她说话。或许做烧饼不是她的喜爱,她的配合只是为了生计。

在我思绪打岔的时候,面板上已经躺上了二十多个面饼。女孩打来一盆水,小伙子从水盆里捞起毛巾裹在手臂上,在烘炉内壁上“哗哗”地掸扫了几圈,又顺势把炉子外面平板上的烧饼碎屑抹得干干净净。嘿,这是在给烘炉洗脸呢!这样一来,炉子可就精神多了,专等主人往他肚子里贴烧饼呢。没成想,小伙子又回到木头案前,拿来一大盆白芝麻,将面饼的一面放入芝麻里,瞬间,面饼的一侧脸上沾满了白芝麻,我的鼻孔里顿时有了香喷喷的芝麻被烤熟的味道。不一会儿,他们没被沾芝麻的一面也被小伙子沾上了清水。开始贴烧饼了,小伙子右手一旋,身子一侧,一个烧饼妥妥地贴在炉子壁上,动作连贯,一气呵成。二十几个烧饼,身子二十几次倾斜,右手二十几次回旋,手臂二十几次伸进炽热的炉膛,难怪他的右手臂要缠上好几层袖套。

在等待烧饼烘熟的过程中,不时有人过来买,小伙子说:“等下一炉吧。”语气自然,没有过多客套,也不失亲切。至于顾客能不能等下一炉,他不想刻意。

我和三个年轻人,以及一对奶孙俩,一边等,一边聊天。奶孙俩嫌外面的风大,干脆坐到店里的塑料凳子上。我把10元钱放到案板外侧的白瓷碗里,小伙子说:“您自己找零吧。”五分钟以后,烧饼烘好了。女孩子把一个个热乎乎的烧饼装进牛皮纸袋子里:“桂花糖一只,萝卜丝虾籽三只,葱油两只,上一炉欠的梅干菜10只……”她的声音从容不迫,平静而满足。在我看来,一切都恰到好处。

我提着两只滚热的烧饼走在凉凉的夜风里。正是下班高峰时段,大街上车水马龙。我心想:冬天,烧饼铺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他们的生意会更好的。拐到东大街上,行人、车辆像潮水一样涌来涌去。我特意看了看那家木桶烧饼铺,没想到,半年没有光顾,店面已不复存在,换成了一家房产中介。

怀念着梅干菜烧饼特有的清香,忽然想到了春晚小品里的一句台词:“年轻人,练好你的摊。”[1]

作者简介

蔡雪梅,江苏南通人,中学高级教师。在《小学教学设计》《江海晚报》上发表多篇散文和散文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