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煙花傀儡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煙花傀儡

在吉安青原還流傳着一種在空中表演的傀儡戲法--煙花傀儡,古稱"藥發傀儡"。它是集煙花編扎剪紙雕刻繪畫木偶戲劇於一體的"瓦舍技藝",更是其他傀儡戲所無法比擬的。[1]

目錄

簡介

若說起木偶(傀儡)戲,江西是不得不提的一個木偶戲大省。

除了在省內各個地市留存着的古老提線木偶戲之外,在吉安青原還流傳着一種在空中表演的傀儡戲法--煙花傀儡,古稱"藥發傀儡"。它是集煙花、編扎、剪紙、雕刻、繪畫、木偶、戲劇於一體的"瓦舍技藝",更是其他傀儡戲所無法比擬的。

起源

起源於隋唐元宵燈會

流行於北宋

據了解,青原煙花傀儡源於隋唐元夕燈會(元宵燈會),盛於兩宋都市,傳於明清節慶賽會活動。

據宋《東京華錄·元宵》記載:"正月十五元宵,開封府絞縛山棚,立木正對宣德樓,遊人已集御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有擊丸蹴踘,藥發傀儡。"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頗有研究的江西學者萬葉告訴記者,藥發傀儡又稱火戲、竿火、架子火,是一種在中國北宋時期流行的傀儡戲。

對於藥發的解釋,不少專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藥發中的"藥"是指藥水,以藥水為動力發動傀儡;也有人認為"藥發"是"搖發",搖發就是機關搖動之意。"我認為'藥'是指火藥一說較為妥當。"萬葉說。

老一輩人稱其"架花"

糅雜多項老手藝

要說煙花傀儡,自然是離不開煙花的。可是這"傀儡"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人有點摸不着頭腦。對此,記者採訪了青原煙花傀儡第三代傳承人梁必保,"你看,這個就是傀儡。"梁師傅小心地拿起一個小紙偶,對記者說道。

接過梁師傅遞來的紙偶,記者瞬間被這個"小東西"吸引住了。幾張薄薄的紙,在他的巧手下有了頭、有了身體,甚至還披着色彩鮮艷的服裝。

那麼,煙花和傀儡如何配合,才能演繹出一種神秘的韻味?梁師傅不急不慢地介紹稱,煙花傀儡是現在的叫法,以前村里老一輩的人都稱其為"架花"。

"這東西要說難也難,要說容易也容易。"梁師傅介紹說,煙花傀儡其實糅雜了多項技藝,"你要會編篾框,要會剪紙,要知道繪畫……"換句話說,煙花傀儡是一種集煙花編扎剪紙雕刻繪畫木偶戲劇於一體的"老手藝"。

製作

製作工序繁雜

可持續燃放兩小時

梁必保介紹,青原煙花傀儡的製作技術分火藥研製編扎盤盒傀儡造型三個主要流程,其中的細節工序相對繁雜,製作一台成品需要近一個月的時間。

燃放表演時,在空地上豎一根巨木,上面懸掛着圓筒,數米外置放"地老鼠",點燃"地老鼠",騰空而起,射向圓筒第一層引線,筒內花盤立即下落打開,現出第一組戲文,火光中展示各色人物形象,玲瓏可愛。每組戲文燃放10~15分鐘,層層顯現,依次表演。一台煙花,可持續燃放1~2個小時。

每層講一個故事

古稱"瓦舍技藝"

談到煙花傀儡和燃放煙花的區別時,梁必保解釋稱,"我們這種煙花傀儡是有故事的,一個成品可以分好幾層,每層講一個故事。比如說,村裡有人要我幫忙做個觀音送子的煙花傀儡,我事先就要設計好,在燃放過程中,這觀音送子的傀儡會隨着煙花掉落到地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煙花傀儡就是一種美好意願的表達。因為既有人物形象,又有故事情節,同時又具備木偶戲劇的特質,所以,煙花傀儡也被稱為"歌舞百戲"。

對此,萬葉也表示,青原煙花傀儡是集科技工藝美術紙紮戲曲於一體的"瓦舍技藝",它展示着科學與藝術巧妙結合的民間文化風彩。它是無聲的戲曲,流動的圖畫有着強烈的觀賞性與趣味性,是民俗慶典活動最好的娛樂形式。

成本較高市場堪憂

長期"歇業"面臨失傳

在當地村民的印象中,最後一次燃放煙花傀儡還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應該是1986年前後",一位村民回憶道,當時是梁必保的兒子出生,為慶祝兒子的到來,梁師傅的父親做了一台煙花傀儡,"之後就再也沒看過了"。再後來,梁師傅的父親去世了,煙花傀儡的境遇更加不堪。

因製作工序複雜、成本較高,加上現在已無市場,煙花傀儡已長期"歇業",甚至已陷入失傳的境況。"現在就我會做,我幾個兄弟也會一點點。"梁必保有點擔心地說,"孩子們都有了正式的工作,並且發展前景很不錯,要他們回來學這個,有點不太現實。"

文化遺產

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技藝後繼有人

為了挽救青原煙花傀儡這一即將消亡的文化瑰寶,吉安青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同時,不斷吸收"新鮮血",希望這項技藝能後繼有人。

據青原區文化館館長廖黎明介紹,經過前期的籌備與努力,已經將青原煙花傀儡成功申報了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於沒有市場,青原煙花傀儡的技藝正漸漸消亡。廖黎明表示,經過2年來的深入挖掘,現在已經把整個項目恢復起來了,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非遺項目,關注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技藝。

相關視頻

煙花傀儡非遺

參考資料

  1. 青原煙花傀儡 , 青原區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