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源自英國,是將去了魚刺和骨頭的魚,切成片後裹上濕麵團,然後油炸,同時也有炸薯條,吃的時候還會配上不同口味的調味醬,

在英國,最典型的路邊小吃就是「炸魚和薯條(Fish&Chips)」了。炸魚薯條在新西蘭和澳洲也很受歡迎。

在美國,這種炸魚薯條也漸漸的普遍起來。幾十年來,炸魚薯條一直是英國盛行的外帶食品。

目錄

發展歷史

17世紀,英國始有土豆(馬鈴薯)。在19世紀,吃油炸魚在倫敦和英國東南部變得普遍(查爾斯·狄更斯在《霧都孤兒》一書中提及「炸魚倉庫」) 。

而同時,在英國北部,油炸「削塊」土豆的產業亦被開發。不明何時何地,這兩項被合併成為我們今天知道的炸魚薯條商店產業。第一間炸魚薯條店

或許是Joseph Malin於1860年在倫敦開設的。英國人喜食土豆,他們經常把土豆當作一餐的主食,甚至有過於麵包。英國的土豆不像中國只有一兩種,

這裡有至少不下十種的土豆,有大有小,皮的顏色也有黑的,黃的和白的,但價格都十分便宜。在英國,土豆有很多吃法,有幾種是比較有特色的。

在英國,最典型的路邊小吃就是「炸魚和薯條(Fish&Chips)」了。路邊經常有很多小店都買「炸魚和薯條」。這裡的薯條稱其為薯條,不如稱其為「薯棍」,

因為它不像我們原來吃的薯條那麼細,而是每一根都特別的粗。在英國的路上行走,無論什麼時間,都經常可以看到人們手捧一個紙包,裡面是澆了

番茄醬或者芝士調料的薯條和一大塊煎魚。其實最有意思的就是這種魚和薯條的包裝了,尤其是在路上吃的時候,它們不是裝在盤子裡,而是用報紙包起來。

聽說在英國,最早選用包薯條的報紙一定是當天的泰晤士報,這樣就可以一邊吃着炸魚一邊看報紙了。當然,現今的薯條早已經改用乾淨的白紙或者紙盒裝。

由於「炸魚和薯條」新鮮美味,熱氣騰騰,又方便快捷,幾百年來,「炸魚和薯條」就在英國成為雅俗共賞,

老少皆宜的一道美食了。不過,有的英國人把他們當作一頓飯,而有些人就只是把薯條當作餐前小點和零食。

還有一種食品叫做「皮夾克土豆(JacketPotato)」。之所以叫做「皮夾克土豆」,是因為土豆是帶皮烤熟的。烤好的土豆帶着皮,顏色鮮黃,

香氣四溢,十分誘人,看上去就像是人穿了漂亮的夾克衫一樣。把熟的土豆一切兩半,底部不要切開,在裡面就可以如同夾漢堡一樣夾入各種蔬菜沙拉,

乾酪,沙丁魚和調料,然後用勺子舀着吃。在英國,專門的連鎖店出售「皮夾克土豆」已經很普遍了,因為這也是英國人喜吃的一種食品之一。

此外,普通的英國家庭把土豆買回家來,一般的吃法都是煮了或者蒸了,在午餐和晚餐的時候當做主食。在食用時,僅僅撒一些鹽和胡椒就行了,

什麼調料都不需要。土豆在這裡還可以煮熟切成小塊做沙拉;由於土豆是使湯變稠、變濃最理想的用料,所以人們也經常把攪碎了作成濃湯。

據調查,英國具有歐洲最大的土豆片市場。在這裡,土豆被做成各種口味的零食土豆片,在超市里是最主要的休閒食品。

在英國,一看到當地英國人個個人高馬大,大腹便便,手裡的薯條薯片不斷,就不得不聯想起他們的這種飲食習慣。

是因為他們喜食土豆才如此嗎?好像中國人也很喜歡吃土豆的,也許咱們對土豆的熱愛還沒有英國人那麼「痴狂」吧。

相關做法

1人分量的炸魚薯條之炸魚做法將100克普通麵粉與100克自發麵粉混合,放入半茶匙鹽(5毫升),挖個小坑,放入蛋黃一個;

加入半品脫牛奶或黑啤酒、一湯匙油(15毫升)、適量水,打成奶油麵糊。靜置30分鐘。將兩個蛋白打至起泡,混入奶油麵糊。

魚洗淨,斬頭、去尾、剔骨,兩面拍粉,提魚的一端讓整條魚滑入奶油麵糊容器中,取出時注意用容器邊沿去除過量麵糊。

油溫為180攝氏度。將魚輕輕地放入油箱,注意不要近身,以防濺油。3-4分鐘後,魚會浮至表面,用漏勺翻身,續炸3-4分鐘,呈兩面金黃即可。

配料

各地人配料選擇不同。在英國,炸魚薯條一般配鹽和香醋。蘇格蘭人則用白醋。加拿大人喜歡用白醋澆薯條,

檸檬汁擠在魚上。美國通常配香醋,但是也經常看到檸檬瓣或一種白色醬(Tartar sauce,有時譯作「他他汁」)。

文化習俗

羅馬天主教不在星期五吃肉,而以吃魚代之,這一傳統,直到今天依然在影響半世俗的與世俗的社會。

周五晚上光顧炸魚薯條店依舊是英國社會傳統的一部分,許多餐飲場所是日亦有特別菜單,提供炸魚薯條的選擇。

通常,英國食魚不去皮,但是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某些地區會把魚皮完整去掉。

英國北部常用牛脂來炸魚,而南方則多用植物油,講究的店家用花生油。

一份炸魚薯條在倫敦的售價通常為4英鎊上下。

2006年,英國一位98歲的婆婆自1928年代起,與丈夫在彭布羅克經營炸魚炸薯條店,每天9時起工作,在午膳時間招呼食客。

近80年來天天為街坊開鑊炸魚,深受鄰里歡迎,竟獲頒英帝國員佐勳章(MBE)。布朗婆婆說﹕「我很驚訝,亦以此為榮。

跨文化

炸魚薯條中的炸魚用麵糊包裹的做法,和源自葡萄牙、流行於日本的天婦羅、中國寧波的面拖黃魚有近似之處。不過,天婦羅傳至日本後不使用魚,

而多以麵糊包裹蝦、蔬菜等,蘸清淡的天婦羅醬油,份額常以一口為限。黃魚為東海特產,

英國的炸魚薯條用材則多取自鄰近海域。面拖黃魚另有苔拖黃魚的變體,更添地方風味。

地方特俗

吃炸魚薯條是正經事

盤子端上前,以為「炸魚薯條」是道小食。在倫敦到處的Fish&Chips(炸魚薯條)店都是小窗口,還寫着takeaway(外賣),

姿態都是催促快食。光聽名字,這道久負盛名的英國菜就足夠乏善可陳,但英國人卻視若瑰寶。2010年英倫三島舉行「英國十大特色」全民大調查,

海選結果炸魚薯條以73%得票率高居榜首,而英女王和白金漢宮得票率分別為64%和58%。可見英人也信奉民以食為天,天子當然屈尊其次了。

離開倫敦這樣匆忙的國際大都市,古老小城裡的Fish&Chips就顯得有人情味多了。在英格蘭中部古樸寂寞的GreatMalvern小城,第一次端坐在一碟地道的炸魚薯條前。

這座修建在山坡上的小城以純淨山泉稱世,山腳下的聖女井清洌甘甜,涓涓不斷。桌上這盤分量巨大,黃澄澄的魚塊是用麵粉包裹着油炸而成,

黃金甲內是去了刺的鱈魚塊,雪白豐腴。內外脆軟配合,相得益彰。其實chips更應叫薯塊,切得粗且寬,似乎炸不透,薯條是誤譯了。

比之FRENCHFRIED(法式炸薯條,就是通常在麥當勞吃的那種)香脆可口多了。英國人不會調味,吃過炸魚薯條大可領會。炸魚薯條沒什麼味道,英國人的標準吃法是加鹽添醋。

而在牛津的Hall里吃炸魚薯條就另當別論了。廚房製造陳總的公主在牛津大學深造碩士學位。路經牛津,受陳同學所邀得以在其就讀的牛津最古老的Merton學院裡的Hall吃了頓晚飯。

牛津大學三十九個學院,學院三大必備硬件就是教堂、方庭和食堂(Hall)。所以即便食堂也都是幾百年歷史的古意盎然的建築。外形雄偉,

廳堂幽深,穹頂高遠,雕飾、窗花繁複華美,氣氛肅穆莊重。四壁掛滿肖像油畫,主角都是歷代優秀畢業生或學者名家。偌大的空間規整排列

着長長的木桌、長長的木凳,桌上燭火長明,就餐的學生或低頭專注於盤中餐或輕聲低語交談,在名聲顯赫的眾前輩注視下,猶顯規矩嚴謹。

電影《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大飯堂就是在牛津的ChristChurch學院的飯堂拍的,現今非就餐時間遊人如織,我也未能免俗。

飯堂分兩層,高低只差一個台階。高層的Hightable為院長、導師及受到導師邀請的優秀學生而設。小陳同學描述她受邀在Hightable晚餐、坐在校長旁的顫顫巍巍,只能仰望而興嘆了。

正式的晚餐學生必須穿黑袍,而賓客則要正裝出席。預訂不及,只吃了個沒那么正式的earlysuper。那天的食譜恰好就是炸魚薯條,味道且不談,光是能在這古老飯堂占上一席,足以品味良久。

相關食品

炸魚薯條店通常還會提供其他速食,例如:康沃爾餡餅(cornishpasties)、炸香腸、魚餅、斯堪比蝦(scampi)、炸雞。甜食方面,

以奶油麵糊包裹水果(蘋果、香蕉、菠蘿等)或冰淇淋油炸,則為油炸什錦。堂吃炸魚薯條時,煮豌豆是最常見的配菜。[1]

參考文獻

  1. 炸魚薯條,搜狗, 2016-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