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靈空山地處沁源西北部靈空山鎮,距縣城約40公里。海拔高度在1600-1850米之間,最高山峰為海拔1953米。山岩地質為寒武紀石灰岩,由於構造運動強烈,地殼發生變異,大面積基岩裸露,溝谷切割較深。山中心三條溝壑交匯,形成一處奇險的深谷。山岩之上為第四紀老黃土覆蓋,適宜植物生長且雨量充足,所以林木鬱鬱蔥蔥,山花野草遍地。山中岩洞較多,險峰競秀,幽靜奇特[1]。2013年12月25日,經國務院審定,山西靈空山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文名:靈空山

外文名:Lingkong Mountain

山體位置:山西省中南部的沁源縣西北

海拔高度:1600-1850米之間

所屬山脈:太岳山脈(霍山)

景區類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又 稱:九頂山

開放時間:8:00-18:30

適宜遊玩季節:5-10月,景致優美

目錄

景區簡介

靈空山又名九頂山,在沁源縣西北。沁源縣位於山西省中南部,省會太原市東南,長治市西北部。城西南10餘公里處有一條季節河,這條季節河稱為「柏子河」,西北東南流向,河的源頭處即靈空山。靈空山雖然偏僻,地居太岳山脈的極深處,但它北通韓洪,南連岳陽,西達霍州,東走沁源縣城,歷史上四向均有川路相接,加上唐末五代以後它的名聲越來越大,所以對那些虔誠的朝山者來講,走起來倒還方便。作為名山,靈空山的山川林海景致,從古至今堪稱絕佳。尤其是此處的大川風光,更是有名有實,既多又好,比如古人曾經備加讚賞的五龍川、含宏川、苗維川、地肉川和水屯川等等均是。然而,不知是什麼原因,後人卻把含宏川的名字改成了「韓洪川」,又將苗維川改作「貓尾川」,將地肉川改作「第一川」,通俗是通俗了一些,但多少丟失了一點古雅之氣,倒使許多遊覽之人少了許多玩味琢磨的興致。

聖壽寺

在靈空山山腰,有一塊平台地,古老的聖壽寺就坐落在這裡。據史籍記載,唐懿宗第四子李侃,因黃巢起義,避難到此,削髮為僧。這位皇太子死後,被封為「先師菩薩」。唐景福二年建先師禪院,宋端拱二年賜額「聖壽寺」,相沿至今。由於歷代的增補修繕,聖壽寺的現存殿宇經不是唐代原建築了。但其規模之大,建造之巧,仍然是一處較有價值的寺廟建築群。

除寺院之外,靈空山還有茅庵、仙橋、巒橋、東鐘樓等建築。芽庵建於寺東崖畔石洞之中,曲階而上,步步登高,庵中地淨塵絕。這裡是游者最感興趣的地方,它凌空高建,半掩半露,入庵小坐,頓覺神清氣爽。

寺院山門對面懸崖壁立,枯樹青藤倒掛,一道幽谷橫在寺院前沿,相距數丈,古人在寺院左右修建了仙、巒二橋,溝通南北,貫連三山。其中戀橋上部,丹柱長廊,雕龍繪鳳,斗拱斜插,工藝精巧。跨過戀橋,穿林海沿小路東行,再過仙橋,就到了東峰腳下。從山腳到峰頂的東鐘樓,要攀援陡峭曲折、宛如飄帶的「十八盤」。

東鐘樓以南,是蒼黃色的「捨身崖」,如切如削。再向南,山巒之中有一四面峭壁的孤峰,峰頂樹木蔥蘢,據說那是李太子初到時結廬的地方,名叫「唐山寨」。

奇特山勢

靈空山方圓百里,中心處三座孤峰突起,如倒置的三隻鼎足。峰下,兩條深谷由西、北而來,相交匯合,向東南而去。深谷匯交處,形成一個巨大的空谷,如巨窟石井,宛若神工鬼斧開鑿。

靈空山巨松

如果說靈空山的山勢、風光還不足奇,那麼,靈空山隨處可見的巨松,足可令你嘆為觀止。山上兩人合抱的巨松數不勝數。著名的有「九杆旗」,堪稱「山西巨松」,它一莖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筆直挺拔。它們各有名目,有「二仙傳道」,有「一爐香」,有「三大王」,有「一佛二菩薩」等,為靈空山增色不少。距聖壽寺不遠,有一株樹圍長約5米,樹身高至40餘米的巨松,因為在它的主幹之上後來又派生出九枝高插雲天的茁壯新干,許多人就戲稱此松為「九杆旗」。據知,這株「九杆旗」以其碩大的體魄,已成為整個華北地區的油松之王。

唐王李侃

在公元九世紀末李唐王朝衰亡以前,靈空山這塊地方還沒有多少著名的故事和說道,恐怕連「靈空山」這個名字當時也未具備。唐乾符六年(公元879年)三月,19歲的唐僖宗李儇在一班權臣的指使下,把自己的四哥李侃派到一片硝煙戰火的古城晉陽(即今太原),去作戰亂中的太原府尹和北都留守兼充河東節度使。但是沒有人能想得到,李侃可能根本就未到任上,中途卻遁入靈空山去作了和尚。這應該是靈空山作為歷史名山的真正開始。熟悉靈空山歷史的人們誰都知道,如果沒有「先師菩薩」的到來,靈空山可能永遠不會有後來的大名氣。而一千多年以來,卻有許多的當地人還不知道,所謂的「先師菩薩」原來竟是唐朝等20位皇帝唐懿宗的四兒子李侃。唐懿宗一生沒有多大的政治作為,死的時候剛剛41歲。年紀不大,但兒女成群,后妃們為他前後生下了八位皇子和八位公主。到靈空山作了和尚的李侃因不是皇后所生,所以未能繼承大統,而比李侃小很多的老五和老七因有個作皇后的母親,故而都有皇位可坐,這就是歷史上的唐僖宗與唐昭宗。新舊《唐書》本紀中講唐懿宗這個人崇仰佛教,過於迷信,且在這方面用度極為奢靡。其三女兒同昌公主病死,他不但自製輓歌,讓滿朝文武輟朝送葬,而且還冶金為俑,用無數珍寶甚至活人殉葬。他在宮中與僧人一塊唱經念佛,經常用御宴賞賜僧人,招待和尚時常一次即達萬人以上。後人對唐懿宗四兒子李侃棄官不作而入靈空山削髮為僧之事,多以為是由於唐末黃巢起義引起的戰亂所促成,事實上可能並非只此一方面原因。看來,唐懿宗生前那樣狂熱地沉迷於佛教,應該對李侃後來的遁世出家也有相當的影響。

唐懿宗四子李侃在靈空山出家一事,在新舊《唐書》中均無記載,而僅見於靈空山中碑石與當地方志類文獻。也許正由於此,所以許多人都認為李侃出家靈空山只不過歷史傳說而已,故持不足為信的態度。其實,新舊《唐書》中雖然沒有明寫此事,但如詳讀《舊唐書》唐僖宗本紀中有關乾符六年紀事的話,還是可以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如《舊唐書》先記乾符六年三月朝廷「制以寧節度使李侃檢校戶部尚書,兼太原尹、北都留守,充河東節度等使」,而同樣還是在《舊唐書》乾符六年八月紀事中,卻已經另派「東都留守李蔚為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觀察」。三月到八月,僅僅五個多月的時間,顯然李侃並未到任,無論從時間上或是地理上去分析,此種記述已經為李侃並未赴任而是到了靈空山作了某種旁證。

靈空山的歷代碑碣及其沁源當地的方志文獻中,則對李侃其人(亦即民間傳說中的「先師菩薩」)到靈空山出家作和尚以後的事情,有了較多的記述,雖然這種出自民間的記述常常帶着濃濃的傳說口吻,但它作為「口碑」,畢竟從另外一種角度彌補了正史記載的缺佚。歷史上的靈空山名勝很多,如馬跑泉、蓋海洞、十八盤、仙橋、巒橋、五龍潭、唐王寨、馬明王井、鐵瓦寺、捨身崖、滴翠洞、淨身窯和海泉寺、靈壽寺等等。其中大多都與李侃遁入佛門的經歷有某所瓜葛。像捨身崖兩澗的仙橋,人們世代傳說,最早此橋即李侃剛進山時用山中長石搭築而成。再如東峽孤峰上的唐王寨,此峰高可萬仞,四周全是刀削斧劈般的峭壁懸崖,但峰巔寬平約有10畝廣闊。據說李侃時常攀上峰頂西望長安於此。據當地方志記載,靈空山及其附近至少有四座寺院的初建與李侃的到來有密切關係。這四座寺院分別是靈空山巒橋附近的聖壽寺,韓洪鎮的海泉寺,沁源縣城南10公里處北石村的螺山寺和靈空山南麓的靈壽寺。其中第一座寺院原本並不稱聖壽寺,因李侃--即先師菩薩於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圓寂坐化在此,人們就習慣上稱該寺為先師菩薩寺。聖壽寺的寺額是北宋端拱二年9公元989年)由宋太宗敕賜的。螺山與海泉兩地,一山一泉,皆因李侃初到靈空山時曾將它們作為落腳卓錫(僧人在某地居留稱為卓錫)之地,故後來均建有佛寺,並以原地名借作寺名。靈壽寺則是李侃圓寂之後,為了紀念李侃由唐昭宗在景福年間敕令建立的。這後三座寺院在唐以後各代曾有幾次重修,一直到明中葉時仍然完好保留。

距沁源縣城以西15公里處有所謂雲蓋山,雲蓋山上舊有「白侯廟」。據說這位「白侯」本是唐僖宗派出尋訪李侃行蹤的朝廷官員,但誰知此人找到靈空山後,不但未能將李侃勸歸,到最後這位「白侯」自己竟然也在當地作了道士。這一則民間記載從另外一個角度使我們隱隱感覺到,李侃遁入靈空山作了僧人以後,極有可能是真正皈依了佛門而下決心不願再暴露自己皇子的身份的。

保護與發展

以靈空山為核心建立了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沁源縣人民政府在此接連舉辦過了數屆避署節。古老的靈空山又在漸漸甦醒,蒙在她身軀之上的一層層神秘幕幔也在被人們輕輕揭開。將來,靈空山將成為旅遊者在山西最喜愛光顧的風景區之一。

沁源縣靈空山以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喜歡觀光旅遊的人,沁源縣以靈空山為中心創立了太岳山國家森林公園。而且每年夏天都要舉辦特別隆重的避暑節,熱情歡迎廣大旅遊愛好者的參與。經過多方面的維護,古老的靈空山重新獲得了綻放美麗的生機。往日不為人知的一些神話故事漸漸地在文化領域傳播開來,如今的靈空山在縣政府的領導下變的更加的廟宇莊嚴,香火鼎盛[2]

旅遊信息

景區門票

靈空山門票:23元,其中包括8元的太岳國家森林公園門票。

門票現價60元,採用套票形式。遊客請保留好門票,一方面因為門票上印有景區地圖,另一方面,進入聖壽寺時需要驗票。

2009年7月29日,第十九屆靈空山避暑節開幕。當天免費開放供遊人參觀。

門票現價60元,採用套票形式。請妥善保管好門票,以便中途查驗。

交通指南

景區往返沁源的公交車一天三趟,車票5元,也可到郭道鎮包乘出租車上山20元左右。往返霍州的車每天一趟。往返太原的車每天一趟。早8點從太原客運總站發車,四小時到靈空山,下午2時返回。從太原走大運公路,在霍州附近有通往沁源的霍上公路,可直接進入靈空山,也可從長治出發,可走208國道至沁源縣,再至郭道鎮,按路標指引,進入靈空山。其中霍上線霍州-上興居)長度約50千米,道窄,彎多,路陡,但靈空山段白楊行道,非常可人。

視頻

航拍山西沁源靈空山秋景棒棒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