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栒子
灰栒子 |
中文学名:灰栒子 拉丁学名:C.acutifolius Turcz.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蔷薇科 属:栒子属 |
灰栒子(学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为蔷薇科栒子属的植物。分布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甘肃、宁夏、河南、内蒙古、山西、青海、陕西、湖北、河北等地,生长于海拔1,400米至3,700米的地区,多生长在山坡、山沟、山麓和丛林中。
目录
基本信息
【出处】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拼音名】Huī Xún Zǐ
【英文名】Fruit of Peking Cotoneasteer
【蒙药名】 牙日钙( 《智慧之鉴》 )
【学名】 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 蔷薇科]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灰栒子的枝叶及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Turcz.[C.acutifolia Turcz.var.pekinensis Koehne]
采收和储藏:6-8月采收。夏、秋季采收枝、叶,晒干,切段备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备用。[1]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2-4米;枝条开张,小枝细瘦,圆柱形,棕褐色或红褐色,幼时被长柔毛。叶片椭圆卵形至长圆卵形,长2.5-5厘米,宽1.2-2厘米,先端急尖,稀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幼时两面均被长柔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脱落,最后常近无毛;叶柄长2-5毫米,具短柔毛;托叶线状披针形,脱落。花2-5朵成聚伞花序,总花梗和花梗被长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微具柔毛;花梗长3-5毫米;花直径7-8毫米;萼筒钟状或短筒状,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萼片三角形,先端急尖或稍钝,外面具短柔毛,内面先端微具柔毛;花瓣直立,宽倒卵形或长圆形,长约4毫米,宽3毫米,先端圆钝,白色外带红晕;雄蕊10-15,比花瓣短;花柱通常2,离生,短于雄蕊,子房先端密被短柔毛。果实椭圆形稀倒卵形,直径7-8毫米,黑色,内有小核2-3个。花期5-6月,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产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生于山坡、山麓、山沟及丛林中,海拔1400-3700米。蒙古也有分布。
本种提示
本种的叶片形状和毛茸极似尖叶栒子 C. acuminatus Lindl., 惟后者果实红色,叶片下面柔毛较多,可以区别。
变种
灰栒子密毛变种(Cotoneaster acutifolius var. villosulus),又称毛灰栒子,分布于中国河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等省。生长于海拔1000-2200米的山谷或草坡丛林中。
产地产量
入药部分
枝、叶及果实入 中药。
果实入蒙药。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枝、叶,晒干,切段备用;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杂质,晒干备用。
药材鉴别
性状:枝圆柱形,红棕色,幼时有长柔毛。叶互生,具柄;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1~2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幼时两面被毛,下面较密,老时逐渐脱落,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托叶线状披针形。果实椭圆形,长约1厘米,黑色,通常有两核。
性味功能=
中药味苦、涩,性平。凉血,止血。[1]
蒙药味酸,性温。止血,收敛扩散毒,燥“希日乌素”。
主治
中药治鼻衄, 牙龈出血,月经过多。
蒙药治 鼻衄,吐血,月经过多,关节散毒症,关节“希日乌素”症。
用量用法
中药3~9克,水煎服。
蒙药多入丸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