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麻草
火麻草正名為蕁麻,為被子植物門、蕁麻科、蕁麻屬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國常用的民族和民間用藥,俗稱為活麻、線麻、雞麻風、黃蜂草、哈拉海、蠍子草等。蕁麻屬植物作為藥用植物使用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12世紀的歐洲,蕁麻葉就被用來治療狗咬傷、壞疽、水腫、胸膜炎、肺炎、癬和口瘡,蕁麻屬植物在全世界分布廣泛,亞洲西部、歐洲和北非均有生長.
目錄
火麻草形態特徵
火麻草多年生草本,有橫走的根狀莖,莖自基部多出,高40~100厘米,四棱形,密生刺毛和被微柔毛,分枝少。葉近膜質,寬卵形、橢圓形、五角形或近圓形輪廓,長5~15厘米,寬3~14厘米,先端漸尖或銳尖,基部截形或心形,邊緣有5~7對淺裂片或掌狀3深裂(此時每裂片又分出2~4對不整齊的小裂片),裂片自下向上逐漸增大,三角形或長圓形,長1~5厘米,先端銳尖或尾狀,邊緣有數枚不整齊的牙齒狀鋸齒,上面綠色或深綠色,疏生刺毛和糙伏毛,下面淺綠色,被稍密的短柔毛,在脈上生較密的短柔毛和刺毛,鍾乳體杆狀、稀近點狀,基出脈5條,上面一對伸達中上部裂齒尖,側脈3~6對;葉柄長2~8厘米,密生刺毛和微柔毛;托葉草質,綠色,2枚在葉柄間合生,寬矩圓狀卵形至矩圓形,長10~20毫米,先端鈍圓,被微柔毛和鍾乳體,有縱肋10~12條。
雌雄同株,雌花序生上部葉腋,雄的生下部葉腋,稀雌雄異株,花序圓錐狀,具少數分枝,有時近穗狀,長達10厘米,序軸被微柔毛和疏生刺毛。雄花具短梗,在芽時直徑約1.4毫米,開放後徑約2.5毫米,花被片4,在中下部合生,裂片常矩圓狀卵形,外面疏生微柔毛;退化雌蕊碗狀,無柄,常白色透明。雌花小,幾乎無梗,瘦果近圓形,稍雙凸透鏡狀,長約1毫米,表面有帶褐紅色的細疣點;宿存花被片4,內面二枚近圓形,與果近等大,外面二枚近圓形,較內面的短約4倍,邊緣薄,外面被細硬毛。花期8 10月,果期9~11月[1]
火麻草分布範圍
蕁麻植物約有35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在中國、朝鮮、日本、蒙古、俄羅斯等國均有分布。我國有23種,約占世界總數的2/3,包括16個種、6個亞種和1個變種,藥用11種2亞種。全國皆有分布,多在人畜經常活動的乾燥山坡、丘陵坡地、沙丘坡地、山野路旁、居民點附近生長。在西南、西北、華北、東北等地較廣。
火麻草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全草或根可入藥,味苦、辛,性溫,小毒,傳統主治風濕關節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蕁麻疹、毒蛇咬傷等,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
在我國民間,用麻葉蕁麻鮮苗搗汁塗擦,可治蕁麻疹;鮮草搗汁外敷,可治毒蟲、毒蛇咬傷;全草用水煎服,可治胃腹疼痛、產後抽風、小兒驚風;適量煎湯擦洗,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其疼痛;根同黃麻根煎水洗,可治濕疹,對頭部濕疹療效較好;適量浸酒數日,服用可治風濕性關節炎及其疼痛。麻葉蕁麻的種子是維吾爾藥物中常用一味草藥,可消炎、止咳、治療皮膚病、利尿等,用葉治鼻炎。阿魯科爾沁蒙古族牧民採集麻葉蕁麻的嫩莖、葉作野菜生食,治療壞血病。還可將麻葉蕁麻做成蕁麻茶、蕁麻根酊劑,並可用蕁麻浴和蕁麻足浴用,對一些疾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食用價值
麻葉蕁麻葉是天然的植物蛋白原料,在民間,人們常采嫩葉作蔬菜、製作餡餅或用來做蕁麻粥、蕁麻餅(俗稱背口袋),清香、可口,營養價值高,特別是老年人食用,可潤滑腸道,解除便秘之苦,味美可口,內蒙古呼倫貝爾市鄂溫克族民間將麻葉蕁麻的嫩莖和葉用來做湯或涼拌食用。
保健作用
麻葉蕁麻所含有效成分中的甲酸,可延緩細胞衰老,使細胞保持活力和富有彈性,其所含鞣酸,可增強皮膚的柔潤和光澤,其所含的多種維生素,對皮膚的新陳代謝起着重要的保健作用,還可利用其抗過敏作用治療和預防皮膚疾病。美國安利日用品有限公司已把蕁麻用於絲婷牌清爽型洗髮露中,發揮美容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