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澂江縣玉溪市轄縣。位於雲南省中部,昆明市東南面。地理坐標為北緯24°29′-24°55′、東經102°47′-103°04′。東隔南盤江與宜良、石林縣相望,西與晉寧、呈貢縣接壤,南跨撫仙湖與江川、華寧兩縣為鄰,北銜陽宗海與宜良毗連。南北長47.6千米,東西寬26千米,總面積773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占73.4%,壩區面積占8%,水域面積占18.6%。總人口14萬人(2012年末)。有漢、彝、回、苗等民族。全縣轄2個街道、4個鎮:風麓街道、龍街街道、陽宗鎮(由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管理)、右所鎮、海口鎮、九村鎮。縣政府駐鳳麓街道,海拔1750.5米,距省會昆明市東站52千米,距玉溪市區87千米。

屬滇中高原丘陵地帶。境內山脈多為南北走向,羅藏山自西向東橫亘中部,形成澄江、陽宗兩個壩子。東、西、中部為中山山原地帶,東部南盤江深切峽谷為溫暖河谷地區;向南北傾斜的凹陷部分為壩子和湖泊,其中南為澄江壩子和撫仙湖,北為陽宗壩和陽宗海,總體地貌呈「H」形。最高海拔梁王山主峰2820米,最低海拔南盤江與海口河交匯處1328米。主要河流有梁王河、東大河、西大河、牛屎河、代村河、虎山河、陽宗大河、七星河、海口河、七江河、西匯河,屬長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和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由於海拔不同,境內立體氣候明顯,有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等4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6.8℃(11.9~17.5℃),年均降雨量960毫米(900~1200毫米)。磷礦儲量豐富。呈(貢)華(寧)、宜(良)江(川)公路過境。撫仙—星雲湖泊名勝區有撫仙湖公園、望海公園、祿充風景區、筆架山莊渡假村,為滇中主要風景名勝。古蹟有文廟古建築群和西龍潭、新石器時期的紅山遺址。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是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群[1],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目錄

歷史沿革

先秦屬古滇國地。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屬益州郡地;西漢元封五年(前106),置俞元縣,屬益州郡。三國蜀漢建興三年(225),改益州郡為建寧郡,俞元縣屬益州建寧郡。西晉武帝泰始七年(271),俞元縣屬寧州建寧郡統轄。太康三年(282)撤寧州併入益州,太安元年(302)復置寧州。永嘉二年(308)俞元縣改屬晉寧郡。沿襲至南朝梁。北朝周屬南寧州。隋開皇十年(590),俞元縣改屬南寧州總管府。唐武德七年(624)俞元縣屬南寧州劃出的西寧州。貞觀八年(634),改屬黎州,置絡縣(今江川、澄江)。上元元年(760)南詔(國)閣羅鳳取澄江為河陽郡(郡名始此),屬拓東節度轄地。

後晉天福二年(937),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討滅南詔後,自立大理國,分治河陽郡為三部,今澄江為羅伽部,屬善闡府。元憲宗六年(1256),改羅伽部為萬戶府,領羅伽、步雄、強宗、部傍、普舍5個千戶所。至元三年(1266),改萬戶府為中路,強宗千戶改置陽宗縣。至元十六年(1279),中路升為澂江路(澄江一名始此);羅伽千戶改置河陽州。至元二十年(1283),雙龍縣併入江川縣。至元二十六年(1289),河陽州降為河陽縣。澂江路轄新興(今紅塔區)、路南(今石林縣)二州及河陽(今澂江縣)、江川、陽宗三縣。

洪武十五年(1382),改稱澂江府。轄河陽、江川、陽宗、邑市四縣及新興、路南二州。弘治三年(1490)邑市縣併入路南州。河陽縣洪武年間自縣西徙治繡球山上,弘治年間徙治縣東金蓮山上,正德十三年(1518)徙治縣東暘溥山麓,嘉靖二十年(1541)徙治金蓮山南,隆慶四年(1570)徙治舞鳳山下。清初沿明制,為澂江府。轄河陽(附郭)、江川、陽宗三縣及新興、路南二州。雍正八年(1730)七月,澂江府屬迤東道。康熙八年(1669)裁陽宗縣入河陽縣。至清末,澂江府轄河陽(附郭)、江川二縣及新興、路南二州。

民國2年(1913)4月,撤銷澂江府,改稱河陽縣,後因與河南省河陽縣重名,更名為澂江縣,屬滇中道。民國18年(1929)廢道,澂江縣直屬省。民國37年(1948),澂江縣屬雲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駐彌勒縣)。1949年12月9日,雲南省和平起義。1950年2月接管國民黨澂江縣政權,成立澂江縣軍事管制委員會。1950年6月16日,成立澂江縣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屬玉溪專區。1954年2月,澂江縣人民政府更名為澂江縣人民委員會。1955年,澂江縣更名為澂江縣。1967年12月9日成立縣革命委員會。1970年,玉溪專區改為玉溪地區,澂江縣屬玉溪地區。1980年9月,撤銷縣革命委員會,建立澂江縣人民政府。1997年,玉溪撤地設市,澂江縣屬地級玉溪市。

1953~1957年,對全縣行政區劃進行調整,將原第二區的化樂、河澗、大西、南山4個鄉劃歸晉寧縣;四區的草甸、黃泥、竹園、龍池、前所、土官、地馬等7個鄉劃歸宜良縣;大村鄉劃歸華寧縣;馬郎鄉劃歸呈貢縣;江川縣祿充鄉、華寧縣官莊等8個村劃歸澂江縣。1965年,全縣設吉花、龍街、東山、陽宗、城關5個人民公社,下轄32個大隊。1977年11月,經縣革委研究決定,把原東山公社分為九村和新村兩個公社,全縣共6個公社,下轄36個大隊。

1983年12月,撤銷縣轄各公社革委會建制,進行設區建鄉,將全縣6個人民公社改建為龍街、右所、陽宗、九村、新村5個區和縣直轄的鳳麓鎮。1987年12月,行政區劃又作調整,把原來的區鎮改為鄉鎮,即:鳳麓、龍街、陽宗3鎮,右所、九村、海口3鄉(因新村區駐地遷至海口大橋,故改為海口鄉)。

1996年末,全縣設3鄉3鎮,15個村公所,25個辦事處,328個自然村,360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總人口140327人,其中:農業人口125632人,非農業人口14659人。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7077人,占總人口的5.04%。1997年,成立澂江縣城鎮居民管理委員會;撤銷右所鄉、海口鄉,設立右所鎮、海口鎮。區劃調整後,全縣轄5鎮1鄉:鳳麓鎮、陽宗鎮、龍街鎮、右所鎮、海口鎮、九村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澂江縣常住總人口149748人,其中:鳳麓鎮22005人,龍街鎮50168人,陽宗鎮21703人,右所鎮34785人,海口鎮10404人,九村鄉10683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澂江縣常住總人口169366人,其中:鳳麓鎮25407人,龍街鎮56983人,陽宗鎮24429人,右所鎮39687人,海口鎮11192人,九村鎮11668人。

2010年,正式將陽宗鎮委託昆明陽宗海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管理。2011年,撤銷鳳麓鎮、龍街鎮,設立鳳麓街道、龍街街道。調整後,澂江縣轄2個街道、4個鎮:風麓街道、龍街街道、陽宗鎮、右所鎮、海口鎮、九村鎮。縣政府駐鳳麓街道。

視頻

澂江縣 相關視頻

醉美家鄉-澂江縣
美麗中國 春到神州 澂江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