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民間剪紙
潮汕民間剪紙 |
剪紙起源於民間喜慶或節日活動中的剪貼畫。在我國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這些剪貼畫大多粘貼在糊窗戶的白紙上,而被通稱為「窗花」。中國剪紙所表現的內容幾乎包括一切民間藝術的題材,但在民間藝人的手裡,剪得最多的,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戲文中的人物和故事也是他們經常採用的題材。剪紙在中國許多地區都很流行。從地域上看,魯、冀、東北地區,晉、豫、西北地區,浙、皖、蘇北地區,閩、粵、沿海地區,西南民族地區,及湘、鄂、贛地區的剪紙各具特色,而各地區內部,又有許多細微不同,形成極多的流派風格。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潮汕民間剪紙
材料:紙金銀箔
工具:剪刀 刻刀
英文名:chaoshan folk paper-cut
主要手法:撕 剪 刻
基本介紹
潮汕民間剪紙,作為剪紙在南方的一個典型代表,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特色在全國均獨樹一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2006年,更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的代表被收錄在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工藝特色
潮汕民間剪紙就是這許許多多地方流派中的一種。多雨高溫的氣候,使糊窗的白紙在潮汕民居中匿跡,潮汕民間剪紙不再用來做窗花裝飾,而被改派了其他用場。
潮汕民間剪紙仍然在喜慶和節日民俗活動中廣泛應用。節日裡祭神祭祖的供品和民間婚壽喜慶的禮品,總要剪上幾個玲瓏剔透的「貼花」,做些裝飾。和中國許多地方一樣,潮汕民間也把剪紙作為刺繡的「花樣」。「貼花」尺幅較小,或三四寸,或一二寸,都是些小品;造型則隨供品禮品的形狀而變化,形式多樣。「花樣」也有許多形式,有一兩尺見方的背兜花、圍裙花,也有小品形式的帽花、鞋花。
歷史傳承
作為潮汕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據考證,潮汕地區的剪紙應是中原人南遷入潮後帶來的,最遲在明代開始流行,而繁榮於清代,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所以潮汕剪紙的一些表現形式在中原地區也能找到。但與北方剪紙最大的不同是,潮汕民間剪紙並不以「窗花」作為其主要表現形式。在潮汕地區,一直以來,民間信仰都非常豐富,各地祠堂宗廟林立,祭祀、游神賽會活動也非常之多,與此相對應,祭拜的供品也就非常之多,包括五牲、粿品、水果等,而這許多的供品,潮汕人在祭拜的時候,不是簡單地把供品呈上,而會在相應的供品上附上對應的剪紙花(如豬有豬花,雞有雞花,果有果花等)作為裝飾,使得原本普通的祭品花團似錦,異彩紛呈。而這漸成風氣,演繹成潮汕的一大民俗。在被譽為廣東省「民族藝術(剪紙)之鄉」的潮陽,有些鄉村,每年中秋節或春節,還盛行「賽桌」的習俗。有的一戶一桌,有的幾戶聯合一桌,全村十幾桌或幾十桌散布各個庭院天井、祠堂廣埕,桌上擺滿供品,供品上疊滿各種顏色的剪紙藝術品。村里人或村外遊人來欣賞,除了看看誰家的供品豐盛,還要品評誰家的剪紙精巧秀麗。在饒平的黃崗鎮,也有「賽大錢」(即賽剪紙)的民俗。「大錢」的製作,在平時也就三四十厘米,而逢每年正月游神賽會時的賽「大錢」,每幅最大的達四五米,上面貼上百十幅用金箔刻成的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鳥圖案等。賽「大錢」時,一般鄉對鄉,村對村,按約定的規格題材,各擺「大錢」經群眾、鄉紳評比,優勝者演大戲一台……所以,潮汕剪紙藝術,是一項融實用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民俗工藝,一個「賽」字也充分表現了潮汕人的性格,無形中也促進了剪紙藝術的發展。
除此之外,在一年四季,時年八節、婚嫁壽宴、居家勞動及農閒群眾娛樂活動中,都離不開剪紙藝術活動。如元宵節鬧花燈、中秋拜月等都有剪紙的身影。在過去潮汕各地,婚姻禮俗喜慶活動,也都要附上相應的剪紙吉祥花和禮品花。新娘出嫁時的陪嫁禮品,剪紙花更是不能缺少;舊時,看新娘必進新娘房,男方親朋在考察陪嫁品的豐盛程度時又是品評新娘剪紙、香包、刺繡針活的手藝水平,以此來評定新娘的女紅功底和文化品位的高低。
所以,潮汕民間剪紙,是同人民大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民俗文化的產物,她既豐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又增添了民俗活動的歡樂氣氛,同時,作為一種民間手藝,剪紙藝人遍布潮汕各個鄉鎮,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在全國各地也是不多見的。從另一個方面也表現了潮汕婦女的心靈手巧和秀外慧中(因為大部分的潮汕剪紙都是出自普通潮汕婦女之手)。
製造過程
貼花和花樣都是純色剪紙,以剪刀為工具。民間剪紙藝人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嫻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它用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藉助誇張、變形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
純色剪紙的創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般都不先畫線稿,即有畫稿也很簡單,藝人們靠着自己的記憶和想象,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由於藝人們的製作都是匠心獨運,所以各人的作品,各有不同風格。而不論哪一個藝人的作品,都是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複製品。這也可以看出潮汕民間剪紙藝人的智慧和堅實深厚的生活基礎。潮汕民間剪紙藝人還在純色剪紙的基礎上,創造出多色剪紙的形式。多色剪紙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各個部分,然後再併合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除了具有純色剪紙的特點之外,又增加了五彩繽紛的特色。
潮汕民間剪紙還有一個品種,叫做「鏨紙」。鏨紙不是用剪刀剪制的,而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鏨紙也有兩種表現形式: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色紙刻出形象的輪廓線,再根據設計的要求,用彩色紙襯底,具有金碧瑰麗、蒼勁古拙的特色。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出形象的線條骨架,然後用顏色彩繪襯底,既有剪紙的特色,又有熱烈艷麗的裝飾畫效果
相關故事
鏨紙以饒平縣的鏤金襯色鏨紙最為著名。鏤金襯色鏨紙原來是用來祭神祭祖的迷信品,俗稱「大錢」。解放前,饒平黃岡的錢紙店很多。同行業競爭,故每逢謝神,都要賽「大錢」。參賽的「大錢」,每幅四丈見方,裱紙十餘層,上面裱上大紅紙,張貼百幾十小幅用金箔鏨紙,內容不外為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再配上聯絡花紋,使它成為一個整體。後來有人於金箔圖案鏤空部分,貼上各種色紙,於是,圖樣的線條更分明,色彩更鮮麗,整個畫面金碧輝煌又賞心悅目。這就是所謂樓金襯色鏨紙了(余構養《饒平民間工藝簡介》)。[1]
這種節日民間剪紙競賽活動,不僅見於饒平一縣。它是為潮仙城鄉居民喜聞樂見的盛事。競賽活動給節日增添了歡樂氣氛,也使潮汕民間剪紙具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它培育和造就了許多民間剪紙藝人,推動了潮州民間剪紙藝術的進步。[2]
參考文獻
- ↑ 潮汕民間剪紙藝術的特色及海洋性民俗文化的特徵——兼論民間勢紙藝術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豆丁網,2017-05-03
- ↑ 潮汕民間剪紙民間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