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
濰坊,古稱濰州、濰縣,別稱鳶都,是山東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山東省半島城市群的區域中心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轄4個區、2個縣、代管6個縣級市,總面積15859平方千米,2019年末常住人口935.15萬人,城鎮人口581.4萬人,城鎮化率62.18%,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2.7億元
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西部,地跨東經118°10′~120°01′,北緯35°41′~37°26′ 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台階。濰坊市是世界風箏都,連續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國際和平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外貿百強城市 等獎項,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2020年10月20日,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濰坊名列其中。2018年1月,濰坊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12月,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6名。2019年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城市。[1]
目錄
歷史沿革
夏商代
境內有斟灌、斟鄩、寒、三壽等封國。
周初
武王封邦建國,封太公望於齊,都營丘(昌樂境內)。
春秋時期
秦朝
濰坊境當時分屬膠東郡、臨淄郡、琅琊郡3郡。
西漢
市境為青、徐2州刺史部所轄,分屬北海郡、琅琊郡、齊郡3郡和甾川國、高密國、膠東國3國,共53縣。
東漢
濰坊市境當時屬北海、樂安、齊、琅琊4國,為青、徐2州所轄。
三國時期
市境當時為魏國地,屬青、徐2州,北海、齊2國,樂安、城陽、東莞3郡,共20縣。
兩晉
十六國時期,市境內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依次占據。至400年(東晉隆安四年),地歸南燕,其政區建置,皆相因襲。282年(西晉太康三年)的穩定時期,市境屬青、徐2州,北海、樂安2國,城陽、東莞2郡。
南北朝時
濰坊市境,南朝地歸劉宋,北朝地屬元魏。
隋朝
市境屬北海、高密、琅琊3郡。
唐代
以741年(唐開元二十九年)的行政建置為準,市境屬河南道,青、密2州。
北宋
市境屬京東東路,青、濰、密3州。
金
市境當時屬山東東路,置益都府及濰、密2州。
元
市境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置益都路。
明
清
市境為青州府、萊州府、沂州府3府所轄,屬山東省。
中華民國時期
市境內當時的濰縣、昌邑、高密、益都、壽光、昌樂、臨朐、安丘、諸城9縣屬膠東道(駐煙臺)。 1925年(民國14年)改劃萊膠道、淄青道。市境內當時的濰縣、昌邑、高密、安丘、諸城、昌樂6縣屬萊膠道;壽光、益都、臨朐3縣為淄青道所轄。 1927年(民國16年),市境各縣(市、區)均直屬山東省。 1943年,市境內當時的高密縣屬膠東行政區南海專署區;臨東、臨朐、安丘、淮安4縣屬魯中行政區沂山專署區;益都縣屬魯中行政區魯山專署區;昌邑、壽光2縣及壽濰直屬區屬清河行政區清東專署區;藏馬縣屬濱海區濱中行署區(相當專署),諸莒邊屬濱海區濱北行署區;益壽臨廣四邊辦事處直屬主任公署。 1945年8月,山東省政府成立,市境內當時的濰北、濰南、昌北、昌南4縣屬膠東行署西海專署區;膠高縣屬膠東行署南海專署區;臨東、臨朐、安丘、淮安4縣屬魯中行署沂山專署區;益都縣屬魯中行署魯山專署區;濰縣、壽光2縣及益壽臨廣四邊屬渤海行署第五專署;高密、諸城2縣屬濱海行署第一專署(濱北);藏馬縣屬濱海行署第二專署。 1946年春,市境內當時的昌邑、濰縣、濰南、昌南4縣屬膠東行署西海專區,膠高縣仍屬南海專區;臨朐、淮安、安丘、昌樂、益都5縣屬魯中行署第三專署(沂山區);壽光、益壽2縣及羊角溝市屬渤海行署第三專署(清河區);諸城、藏馬、高密3縣屬濱海行署第一專署(濱北區)。 1947年5月12日五蓮縣建立,屬膠東行署濱北專署。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4月29日濰坊特別市。1949年6月,濰坊特別市改稱濰坊市,仍為省轄市。 1948年6月,昌濰專區建立,駐昌樂。轄昌樂、濰縣、安丘、壽南、益臨5縣。 1948年12月,省直轄之益都縣劃歸昌濰專區。次年7月專區機關遷駐益都。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濰坊市域1949年到1988年,地專級行政建置主要為昌濰專區、昌濰地區、濰坊地區、濰坊市,以下領縣。
位置境域
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地跨北緯35°32'至37°26,東經118°10至120°01。南依泰沂山脈,北瀕渤海萊州灣,東與青島、煙臺兩市相接,西與東營、淄博兩市為鄰,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千米,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千米。
地形地貌
濰坊市境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太古界及元古界變質岩系組成東西兩地塊的結晶基底;古生界及中生界分別不整合於兩側古老結晶基底之上;新生界形成斷陷盆地、山間盆地河湖相沉積和沿海濱海相沉積。轄區內地層屬華北地層區。以沂沭斷裂帶的昌邑——大店斷裂為界將山東分成魯東、魯西兩個地層分區。兩分區地層發育有很大的差異,沂沭斷裂帶內與魯西相近,但也有差別.濰坊市位於魯西地層分區的東北部,包括濰坊小區和泰安小區的東緣,魯東地層分區西端,包括蓬萊、萊陽、膠南3個地層小區的西部。市轄區橫跨魯東、魯西兩個隆起區和沂沭斷裂帶3個結構不同的次級構造單元,形成了區內構造多樣性及複雜性的格局。
濰坊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台階。大體上分為低地、平原及低山丘陵3個地貌區及18個地貌類型。北臨渤海萊州灣,南以淡鹹水線為界,是由海相沉積物和河流沖積物疊次覆蓋而成,地勢低平,海拔在7米以下,面積2631.91平方千米,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5%。近代以來,海遇現象顯著,由于海浪及潮汐的動力作用,堆積了大片海相地層,形成微向海岸傾斜的海積平原和沼澤地。層狀結構明顯,含有大量有機質及生物貝殼。
水文
濰坊市地表水系主要有6條,即濰河、彌河、白浪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及淄河,其他數百條河流及溪流,均系上述主要河流的支流,過境河流只有小清河。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地表徑流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徑流量多年平均177.3毫米,比全省平均172.2毫米高3%。時間分布特徵同樣為年際與年內變化大,年徑流量最大值252.3毫米,最小值22.9毫米,相差達10倍。在一年之內,汛期徑流量為全年徑流量的85~90%。地理分布的特徵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山丘區為332毫米,濱海地區僅95毫米,南北相差237毫米,達2.5倍。地表徑流總量多年平均30.67億立方米。
氣候
濰坊市域屬北溫帶季風區,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大陸度在50%以上,是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其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秋季天高氣爽,晚秋多乾旱;冬季乾冷,寒風頻吹。因受典型季風氣候影響,四季的氣溫分布分明,年平均氣溫12·3℃。1月份為全年的最冷月,全市平均氣溫為-3.3℃,7月份為最熱月,全市平均氣溫為26.0℃。春季升溫迅速,秋季降溫幅度大。
土地資源
濰坊市土地總面積1.62萬平方千米(161.67萬公頃),其中農用地115.47萬公頃(耕地79.27萬公頃,基本農田69.46萬公頃),占總面積71.42%;建設用地31.30萬公頃,占總面積19.36%;未利用地14.89萬公頃,占總面積9.21%。
礦產資源
濰坊市共發現礦產80種(含亞礦種),探明儲量46種。儲量列全省第一位的礦產有天然滷水、藍寶石、油頁岩、重晶石、玻璃用石英岩、水泥用灰岩、膨潤土、珍珠岩、沸石、陶瓷土、白雲岩、硅藻土、雲母等13種,其中天然滷水和藍寶石儲量居全國首位。
植物資源
濰坊市境內木本植物不多,生長的林木樹種,平原地區主要是楊、柳、榆、槐、桐等;山丘區主要是柏、松、槐等。有鄉土和引進樹種共58科、127屬、243種(其中10個變種2個變型)。古木,樹齡500年以上的108株,1000年以上的14株,價值較大的有49株。其中有800多年的古槐,1000多年的楸樹和銀杏樹,元末明初的流蘇,明柏、清揚,稀有的文冠果和白玉蘭等20多個名貴樹種。野生樹種共133種,利用價值較大,可供栽培利用的有柏樹、刺楸、糠椴、枳柏、小葉朴、堅樺(杆榆)、黃檀及漆樹8個樹種。果樹共22科43屬。主要有蘋果、海棠果、沙果(花紅)、梨、山楂、杏、桃、李、櫻桃、棗、葡萄、石榴、獼猴桃、柿、核桃、栗等。飼用草本植物種類繁多,的共有202種,隸屬47科、157屬。
中藥共有988種,其中野生藥材達935種,占93.6%;家種藥材48種,占4.8%;野、家兼而有之的16種,占1.6%。植物類最多,共149科,851種動物類次之,共76科、130種。野生藥材總蘊藏量約48180噸。其分布規律南部山丘區以野生藥材為主另外,還有萊服子、地骨皮、老鸛革、馬齒莧、旱蓮草、蒲公英、扁蓄等多種野生品種。北部鹽鹼地區及澇窪地分布着嫌酸喜鹼耐澇藥材,如蘆根、茅莨、菟絲子等,濱海地帶有牡蠣、蛤殼、瓦楞子、小海龍、小海馬等10餘種海產藥材。
動物資源
鳥類。濰坊市的鳥類資源較豐富,有鳥類16個目,42個科,104屬,212個種,其中留鳥34種,夏候鳥55種,冬侯鳥24種,旅鳥99種。全市鳥類中,食蟲鳥有100種,占全市鳥類的47. 2%。濰坊市鳥類主要有:小鷓鷗、黑頸鷓鷗、鳳頭鶻鷗、普通鸕嶼、蒼髯、草鷺、白鷺、牛背鷺、池鷺、葦行鳥、麻行粵、鴨、斑嘴鴨等水產資源比較豐富,沿海有各種生物150種,其中以甲殼類最多,為59種;多毛類32種;雙殼類25種;單殼類15種;其他19種。潮間帶軟體動物占92.7%,多毛類占2.55%,甲殼類占1.91%,其他占2.84%。雙殼類、單殼類中,主要經濟貝類有:文蛤、青蛤、四角蛤蜊、牡蠣、長竹蟶、托氏鯧螺。內陸水域的水產資源較豐富,典型魚類共12科、46種。傳統地方魚類有鯉魚、鯽魚、長春鯿、三角魴、團頭魴、黃尾密鯝、鲶魚、鱸條魚、鱖魚、黃鱔、泥鰍等I蝦蟹類有日本沼蝦,中華絨螯蟹、鋸齒溪蟹、鋸綠青蟹等。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7.3萬人,城鎮化率61.8%,戶籍人口914.1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8997人,下降30.7%,人口自然增長率11.97‰,出生人口性別比105.8 。
民族
濰坊市人口中有50個少數民族,其中在濰坊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為回族,此外還有滿族、彝族、蒙古族、傣族、苗族、朝鮮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藏族、佤族、景頗族、拉祜族、維吾爾族、白族等。 政治編輯
經濟
2020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87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3.6%,增速高於全國1.3個百分點,與全省持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35.6億元,同比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2308.1億元,同比增長3.9%;第三產業增加值3028.4億元,同比增長3.5%。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9.1%,與2019年持平;第二產業占比為39.3%,同比下降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為51.6%,同比提高1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2019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產值995億元,增長0.9%。糧食及經濟作物生產總體平穩。據抽樣調查,糧食播種面積1017.3萬畝,減少2.8%,糧食總產量421.1萬噸,減少1.5%。棉花產量5474噸,減少26.5%;油料產量18.6萬噸,減少10.8%;烤煙產量1.5萬噸,減少20.6%;蔬菜產量1220萬噸,增長0.2%;水果90.3萬噸,增長1.9%。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新成就。經初步測算,全市完成新增造林12萬畝,四旁植樹1348萬株,森林撫育3.5萬畝,育苗面積23.2萬畝。全面實行林長制,明確市縣鄉村四級林長7493名。 畜牧業生產趨緩。生豬出欄 549.1萬頭,減少22.2%;家禽出欄5.3億隻,增長27.3%;肉蛋奶產量162.7萬噸,增長1.4%。漁業生產有所減少。經初步統計,水產品總產量45.9萬噸,下降6.2%,其中,海水產品產量43.5萬噸,下降6%;淡水產品產量2.4萬噸,下降10.1%。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農業機械服務組織3606個,農機戶52.6萬戶,農業機械總動力1021萬千瓦,增長1.9%。預計全年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92.35%。 水利工程建設有序推進。調引長江水、黃河水6104萬立方米。峽山水庫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完成投資0.9億元。
第二產業
2019年,工業生產穩中有降。全市299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下降0.7%。按經濟類型分,國有企業增加值下降24.2%,集體企業增加值下降0.6%,股份制企業增加值下降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加值下降0.3%。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增加值增長2.9%,輕工業增加值下降10.7%。全年產品銷售率98.4%,下降0.8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全市37個規模以上工業行業中有1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22.3%,金屬製品業增長14.1%,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9.3%。從產品看,統計範圍內的245種工業產品中有115種產品產量增長或持平。其中,汽車、中型拖拉機、電子元件、鋰離子電池、生物基化學纖維等37種產品產量增長超過20%。 工業效益增勢平穩。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571.5億元,增長0.1%;實現利潤353.8億元,下降12.1%。前100名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984.5億元,增長7.2%;實現利潤249.9億元,下降9.8%。
第三產業
2018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2.7億元,增長8.8%。按城鄉屬性分,城鎮零售額實現1710.5億元,增長7.7%;鄉村零售額實現992.2億元,增長10.7%。按消費形態分,商品零售2412.4億元,增長8.6%;餐飲收入290.3億元,增長10.4%。
2018年,濰坊完成貨物進出口總額1630.9億元,增長11.1%,其中出口額首次突破千億元,達到1043.7億元。完成服務進出口185.6億元,增長32.5%。市場多元化戰略邁出新步伐,對「一帶一路」市場出口293億元,增長13.4%。商品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39.3%。
2018年,22個重點物流項目穩步推進,對接傳化物流、中國物流有限公司等大企業,引進和推動了6個重大項目,總投資77.8億元。加大骨幹企業培育和支持力度,新增4A級物流企業2家,3A級4家,全市3A級以上物流企業達到38家。
2018年,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60家,增長15.4%。實際使用外資89.4億元,增長14.1%。60個新批落地項目實現合同外資49.9億元,48個已落戶企業新增到賬資金50.2億元。對外經濟合作勢頭良好,新設立境外企業(機構)30家,新增境外實際投資5.2億美元,增長100.7%。外派勞務4981人次,下降5.4%;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1.8億美元,增長5.1%。
科學技術
2018年,承擔省級以上各類科技計劃項目151項,獲得無償扶持資金3.2億元。其中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的燃料電池發動機及商用車產業化技術與應用項目,一次性爭取中央財政經費1.8億元。濰柴動力「商用車動力總成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我市獲批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
2018年,全市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長7.72%,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4.85%。339家企業申請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有268家企業進入公示。新掛牌成立了濰柴動力、雷沃重工、盛瑞傳動3家工業研究院行業分院,掛牌成立了磁懸浮裝備未來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基本建成的齊魯創智園是全市首家科教創新園區。新建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4家、新備案省級院士工作站37家、新備案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21家、省級眾創空間22家,新建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7家、市級重點實驗室52家、市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家。濰坊(壽光)高新區創建工作已進入國家考查程序。
2018年,全市國內專利申請23115件,增長21.1%,其中發明專利申請7470件,增長33.6%;全市國內專利授權12765件,增長28.8%,其中發明專利授權1612件,增長26.1%。全面完成中國(濰坊)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並投入運行。
2018年,新增山東名牌45個,新增國家級標準化試點項目3項,青州市獲批創建山東省優質花卉生產基地。獲批中國質量獎1個、山東省省長質量獎7個,評出52個濰坊市市長質量獎,其中濰柴動力榮獲第三屆中國質量獎。通過國家級標準化試點考核評估合格項目累計達到54個,獲批創建優質產品基地10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個,累計獲批山東名牌939個。新增註冊商標2.2萬件,總量達到8.5萬件。新增馬德里商標國際註冊申請52件。新增馳名商標7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6件,總量分別達到100件和94件。
2018年,強化與國內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高校引才工作站3個。引進碩士以上高層次人才3200人,引進高端外國專家558人次。新增國家友誼獎專家1人、齊魯友誼獎專家2人、鳶都友誼獎專家11人,評選首批濰坊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50名。濰坊市技師學院被評為全國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
教育事業
2019年全市高等教育學校15所,在校學生23.8萬人。中等職業學校33所,在校學生7.1萬人。普通高中59所,在校學生16.4萬人。初中303所,在校學生32.6萬人。小學731所,在校學生56.8萬人。幼兒園1871所,在園幼兒28.7萬人。新改擴建中小學81所、幼兒園162處,新增學位7萬個。7個縣市區率先接受省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評估。 2020年7月,入選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區名單。
文化事業
全市有8個鎮(街道)、20個村(社區)被評為全市公共文化建設示範鎮村。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更名為齊魯文化(濰坊)生態保護區,成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新增56名濰坊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個鄉鎮入選第二批全省非遺助力脫貧、推動鄉村振興典型鄉鎮(街道)。在濰坊商業學校、濰坊聾啞學校試點非遺職業化教育。更新圖書70.7萬冊,分配給1843個農家書屋。
醫療衛生
2019年,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共7974家,床位6.3萬張,衛生技術人員7.2萬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萬人,註冊護士3.2萬人。建成覆蓋全市鎮街的各類「醫聯體」78處,其中縣域醫共體20個、醫療集團8個、專科專病聯盟35個、遠程醫療協作網15個。開展「萬名村醫能力提升計劃」,培訓鄉村醫生3735名。建成14個省級、80個市級、376個縣級「示範標準村衛生室」。完成66處甲等衛生院、64處乙等衛生院等級評價。在全國率先實施「基層首席公共衛生醫師」制度。 2020年11月,入選國家醫療保障局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付費試點城市名單。
體育事業
2019年,我市組隊參加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獲得11金15銀12銅的優異成績。此外,參加全國比賽共取得金牌56枚,銀牌76枚,銅牌41枚;參加省錦標賽共取得金牌177枚,銀牌93枚,銅牌127枚;參加省冠軍賽共取得金牌114.5枚,銀牌44枚,銅牌85枚。舉辦了濰坊市中小學生體育聯賽,共有4957名運動員參加。
城市建設
2019年,重點項目取得新突破。站南廣場片區、高鐵新片區建設加快推進,禹王北街、幸福路、豐華路建成通車。濰縣中路升級改造工程全線通車。改造北海路健康東街、北海路東風東街等4處交通環島,打通北宮東街、文化路、青銀高速下穿等94條「斷頭路」,提升40處渠化島。 棚改徵遷工作進展順利。全市棚戶區改造項目新開工11009套,開工率110.5%,基本建成13612套,為1183戶發放租賃補貼。我市被國務院表彰為全省唯一的棚戶區改造工作真抓實幹政策激勵城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項目16個,總建築面積67.8萬平方米,涉及總戶數3265戶。 2020年4月27日,國務院同意在濰坊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
社會保障
2019年,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據抽樣調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664元,增長6.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6103元,增長6.9%。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0.4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69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3231元,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9.9平方米。
物價水平總體穩定。全市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6%,其中,食品煙酒類價格上漲8.1%,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增長2.7%,居住類價格上漲2.2%,生活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1.2%,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0.6%,醫療保健類價格上漲0.2%,衣着類價格下降1%,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2.4%。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1.5%,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下降0.7%。
社會保障能力穩步提升。全市連續第15年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月增151.1元,惠及43.6萬退休職工。調整提高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65至74歲、75歲以上居民基礎養老金由118元分別提高到123元和128元,困難群體政府代繳居民養老保險費標準由每人每年100元提高到300元。降低社保繳費費率,全年減征社保費14.9億元,涉及參保企業2.3萬餘戶。
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5%的較低水平。實施創業服務質效提升行動,獲批省級「四型就業社區」42家,評估認定市級創業型示範鎮街13家。安排1億元扶持資金用於創業帶動就業,發放企業職工技能提升補貼1446.9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2億元,帶動就業4.6萬人。「互聯網+職業培訓」試點工作在全省實現率先突破,打造互聯網新媒體創業大學「青桔創課」品牌,178家定點培訓機構上線入駐培訓平台,組織職業培訓9.1萬人。
社會救助水平不斷提高。截至年底,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於580元,農村低保標準每人每年不低於5200元;城市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於870元,農村特困供養人員基本生活標準每人每年不低於7000元。全市特困供養人員14408人,其中城市特困581人,農村特困13827人,累計發放供養資金1.2億元。全市城鄉低保8.7萬人,累計發放低保補助金3.1億元。
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新增養老機構床位3864張,新增護理型床位2632張。培育和引進專業養老服務組織14家。落實省、市養老服務業專項扶持資金1676.7萬元。培訓市、縣兩級養老服務管理人員2233人次,培訓失能老年人家庭護理人員5050人次。
環境保護
2019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市大氣優良天數達到221天。PM2.5、PM10、SO2和NO2分別比2015年改善26%、21.8%、70.4%和5.1%。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平均濃度26.4mg/L,同比改善2.9%;氨氮平均濃度0.8mg/L,同比改善30.1%。
國內外貿易
2019年,國內消費品市場增勢平穩。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4.9億元,增長5.6%。按經營地統計,城鎮零售額實現1813.8億元,增長4.9%;鄉村零售額實現1041.1億元,增長7%。按消費類型分,商品零售2544.8億元,增長5.5%;餐飲收入310.1億元,增長6.8%。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一級和二級能效家電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93.5%、67.8%、50.8%和19.3%。 外貿進出口再創新高。完成貨物進出口總額1788.1億元,增長10%,其中,出口1131.9億元,增長8.5%;進口656.1億元,增長12.6%。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增長較快。機電產品進出口400.8億元,增長32.5%,占進出口總額的22.5%。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174億元,增長83%。對「一帶一路」市場出口333.8億元,增長13.8%。 利用外資快速增長。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20家,增長100%,實際使用外資7億美元,增長4.4%。服務業使用外資快速增長。新設服務業項目76個,增長85.4%,實際使用外資3.6億美元,增長418.6%。新設大項目支撐作用明顯。新設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35個,總投資145.4億美元,占新設立外資項目總投資額的98.7%。 水利建設 2019年,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推進力度大、河湖管理保護成效明顯,獲得國務院辦公廳通報,給予4000萬元獎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