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市
濰坊,山東省下轄地級市,古稱「濰州」、「濰縣」,又名「鳶都」,位於山東半島的中部,與青島、日照、淄博、煙臺、臨沂等地相鄰。氣候屬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台階。截至2016年,轄4區6市2縣。2017年總人口936.3萬人。
濰坊市是世界風箏都,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全國循環經濟示範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2018年,濰坊實現生產總值(GDP)615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6.5%[1] 。2017年,濰坊市入選為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2018年4月2日,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支持新一批城市開展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名單,全國17座城市入選,濰坊名列其中。2018年1月,濰坊入選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12月,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第6名。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濰坊市位於山東半島中部,地跨北緯35°32'至37°26,東經118°10至120°01。南依泰沂山脈,北瀕渤海萊州灣,東與青島、煙臺兩市相接,西與東營、淄博兩市為鄰,地扼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膠濟鐵路橫貫市境東西。直線距離西至省會濟南183公里,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公里。
地形地貌
濰坊市境內地層發育較齊全,太古界及元古界變質岩系組成東西兩地塊的結晶基底;古生界及中生界分別不整合於兩側古老結晶基底之上;新生界形成斷陷盆地、山間盆地河湖相沉積和沿海濱海相沉積。轄區內地層屬華北地層區。以沂沭斷裂帶的昌邑——大店斷裂為界將山東分成魯東、魯西兩個地層分區。兩分區地層發育有很大的差異,沂沭斷裂帶內與魯西相近,但也有差別.濰坊市位於魯西地層分區的東北部,包括濰坊小區和泰安小區的東緣,魯東地層分區西端,包括蓬萊、萊陽、膠南3個地層小區的西部。市轄區橫跨魯東、魯西兩個隆起區和沂沭斷裂帶3個結構不同的次級構造單元,形成了區內構造多樣性及複雜性的格局。
濰坊市域地貌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形成幾個台階。大體上分為低地、平原及低山丘陵3個地貌區及18個地貌類型。北臨渤海萊州灣,南以淡鹹水線為界,是由海相沉積物和河流沖積物疊次覆蓋而成,地勢低平,海拔在7米以下,面積2631.91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15%。近代以來,海遇現象顯著,由于海浪及潮汐的動力作用,堆積了大片海相地層,形成微向海岸傾斜的海積平原和沼澤地。層狀結構明顯,含有大量有機質及生物貝殼。
水文
濰坊市地表水系主要有6條,即濰河、彌河、白浪河、南膠萊河、北膠萊河及淄河,其他數百條河流及溪流,均系上述主要河流的支流,過境河流只有小清河。由於受自然條件的限制,地表徑流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年徑流量多年平均177.3毫米,比全省平均172.2毫米高3%。時間分布特徵同樣為年際與年內變化大,年徑流量最大值252.3毫米,最小值22.9毫米,相差達10倍。在一年之內,汛期徑流量為全年徑流量的85~90%。地理分布的特徵也是由東南向西北逐漸減少,南部山丘區為332毫米,濱海地區僅95毫米,南北相差237毫米,達2.5倍。地表徑流總量多年平均30.67億立方米。
氣候
濰坊市域屬北溫帶季風區,背陸面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的共同影響,大陸度在50%以上,是暖溫帶季風型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其氣候特點為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風多雨少,早春冷暖無常,常有倒春寒出現,晚春回暖迅速夏季炎熱多雨,溫高濕大;秋季天高氣爽,晚秋多乾旱;冬季乾冷,寒風頻吹。因受典型季風氣候影響,四季的氣溫分布分明,年平均氣溫12·3℃。1月份為全年的最冷月,全市平均氣溫為-3.3℃,7月份為最熱月,全市平均氣溫為26.0℃。春季升溫迅速,秋季降溫幅度大。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37.3萬人,城鎮化率61.8%,戶籍人口914.15萬人。全年出生人口108997人,下降30.7%,人口自然增長率11.97‰,出生人口性別比105.8。
民族
濰坊市人口中有50個少數民族,其中在濰坊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為回族,此外還有滿族、彝族、蒙古族、傣族、苗族、朝鮮族、傈僳族、哈尼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藏族、佤族、景頗族、拉祜族、維吾爾族、白族等。